杨戬回到了西歧山,却看见在西歧山的半山腰上已经立起了一个芦篷,芦篷上除了惧留孙外,还有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天君,一共有五位金仙在芦篷上,姜子牙和哪咤随待在旁。
杨戬连忙指挥山上的士兵将救回来的文官、武将带上山去调养,让他们将自己带回来的殷商降兵也带走整编,自己则上了芦篷,将缴获的战表递给姜子牙。
姜子牙接过战表看过,长叹一声:“痛哉,玉鼎真人和黄龙真人都被吕岳那贼人给送去东海了,就连之前被擒的木咤、金咤、雷震子、黄飞虎、黄天化、土留孙、邓婵玉也都被送走了。”
惧留孙招招手,姜子牙连忙将战表递给惧留孙,惧留孙细细看后,对哪咤说道:“你且联系下你的老师,此次吕岳来势汹猛,只凭我们五人恐力有不逮。”
哪咤称诺,连忙到一边安排。
文殊广法天尊也接过战表,看后对姜子牙说道:“我且请白鹤童子去联系广成子、赤精子、慈航道人和灵宝大法师,请他们也前来相助。这战表上郑伦说要将西歧城全部移交给苏护统管,他要跟随吕岳潜心修行,你且派人潜入西歧城,打探虚实。”
姜子牙看向杨戬:“你擅长变化,此次就由你潜入西歧城,务必要探听清楚敌军的虚实。若郑伦、吕岳一干人等果真不在,你可设法联系冀州侯苏护,且问他前来投靠之心变了否。”
杨戬连忙领命,再次化作蚊虫飞入西歧城,设法探听消息,寻机接近冀州侯苏护。
先不说那杨戬再次潜入西歧城后,想方设法探听自己师父的下落,并尝试接近冀州侯苏护,且先来看看那文殊广法天尊请白鹤童子联系其余四仙,情况如何。
却说那太华山云霄洞赤精子,只因在黄河阵上被混元金斗削去了顶上三花,潜消了胸中五气,离开西歧后就回到太华山云霄洞,闲坐于洞中,保养天元。
这一日,玉虚宫白鹤童子突然持札来到云霄洞,赤精子连忙让自家童儿将白鹤童子接进洞中相见。
白鹤童儿打开御札宣读,却是姜子牙将于近日金台拜将,特请各位金仙前往西歧相助。
赤精子打发白鹤童儿去下一站宣读御札,自己坐在洞中牙床上,沉思不语。
原本以为上次在黄河阵上走了一遭,削去了顶上三花,潜消了胸中五气,化作凡体,就连法宝也都被东海夺走,虽然后来全部归还,但法宝中的灵气已被抽走大半,险些伤了法宝根基。
按说自己应该已经应完了劫数,可以在这洞中安心修养,不想这吕岳逞威,姜子牙连西歧城都给丢了,自己还得再次出洞应劫,实是有些不愿。
正为难间,赤精子忽然看见随待在旁的门人殷洪,心中大喜,对殷洪说道:“徒弟,你今在此,非是了道成仙之人。”
殷洪连忙跪下:“还望老师垂怜,指点徒弟一二。”
赤精子说道:“如今武王乃仁圣之君,有事于天下,伐罪吊民。你姜师叔合当封拜,东进五关,会诸侯于孟津,灭独夫于牧野。你可即下山,助子牙一臂之力。只是你有一件事掣肘。”
殷洪连忙问道:“老师,弟子有何事掣肘?”
赤精子叹道:“你乃是纣王亲子,你决不肯佐周伐商。”
殷洪闻言,从地上腾空站起,将口中玉钉一锉,二目图睁:“老师在上:弟子虽是纣王亲子,但我与妲己有百世之仇。父不慈,子不孝,他听妲己之言,刳吾母之目,烙吾母二手,让我母在西宫死于非命,弟子时时饮恨,刻刻痛心。”
说到一半,殷洪再次跪地痛哭:“只要有机会能拿住妲己,以报我母沉冤,弟子虽死无恨!绝不会被这虚假的父子之情掣肘。”
赤精子听罢大悦:“你既有此意,切不可把念头改了。”
殷洪跪地不起,连连叩头不止,额头上一缕血痕溢出:“弟子身受老师大恩,怎敢有负师命?”
赤精子站起身,走下牙床,去洞中取来紫绶仙衣、阴阳镜、水火锋,先将紫绶仙衣递给殷洪:“殷洪,你若是东进时,倘过佳梦关,有一火灵圣母,他有金霞冠戴在头上,放金霞三四十丈,罩着他一身,他能看得见你,你看不见他。你穿此紫绶仙衣,可救你刀剑之灾。”
赤精子又将阴阳镜和水火锋付与殷洪:“徒弟,此镜半边红,半边白;把红的一晃,便是生路;把白的一晃,便是死路。水火锋可以随身护体。你不可迟留,快收拾去罢!吾不久也至西岐。”
殷洪收拾好行礼,辞别师父便要下山。
赤精子暗想:“我为了助姜子牙代纣,将洞中之宝尽付与殷洪去了。他终究是纣王之子,倘若中途心变,如之奈何?那时节反为不美。”
想到此处,赤精子连忙叫到:“殷洪!你且回来。”
殷洪转身问道:“弟子既去,老师又令弟子回来,有何吩咐?”
赤精子说道:“吾把此宝俱付与你,切不可忘师之言,保纣伐周。”
殷洪跪地叩头:“弟子若无老师救上高山,死已多时;岂能望有今日!弟子怎敢背师言而忘之理!”
赤精子说道:“从来人面是心非,如何保得到底!你须是对我发个誓来。”
殷洪便起誓说道:“弟子若有他意,四肢俱成飞灰!”
赤精子点点头,说道:“出口有愿。你便去罢!切勿忘了自己的誓言。”
殷洪得赤精子准许,便离了洞府,借土遁往西岐而来。
却说那殷洪架土遁西行,途经二龙山黄峰岭时在山脚歇息,却遇上在此处啸聚绿林的庞弘、刘甫、苟章、毕环四将。
一番打斗后,四将被殷洪降服,拜入殷洪门下,愿随殷洪共同助周伐商,殷洪便令四将将山寨中的三千名土匪改作官兵,打着西岐旗号,放火烧了山寨,离了高山,一路往西歧而去。
截教格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