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会指引一切。
夜色如水,月光皎洁,武曌望着殿外,脑海中浮现着洛君薇和她说过的一番话,她这个人做事是有些崇信的,坚信自己是有使命在身上。
如今这个天下,武曌认为自己已经要踏足天下无敌的境地,她已经达到了二圣临朝的地步,从个人上来看,没什么可以再追求的,在这个时候,她所想要完成的,唯有那崇高的使命,完成素王的意志在许多许多年前,从国师洛苏的嘴中,她就已经知道,素王有旨意。
朝廷对于齐国动乱的解决是凌厉而迅速的,并没有引起什么动荡,只有吐蕃照例和大唐打了一场,其余草原上的燕王李恪,并没有什么多余的举动,让人放心,西域依旧如同往日,和大唐间相交往来。
大唐朝廷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吐蕃,一旦解决了周围封国的问题,就要对雪域高原上的最后的大国动手。
洛氏向天下人广发请帖,这样大的声势,很少见到,引来一阵阵侧目,不知道洛氏这是要做什么。
许多人互相打听消息,本以为会一无所获,却没想到洛氏根本就没想瞒着,直接便将洛君薇要继承家主之位放出风去。
这一下瞬间引起了极大的风波,让许多人家都有些猝不及防,没想到洛氏竟然会走出这样一步棋,而且还广邀天下人见证。
更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件事传开之后,朝廷便下旨给了洛君薇一道封赏。
洛君薇出仕的时候是礼部尚书,后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三品,而后又迁吏部尚书,依旧是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天官宰相,权势可谓是煊赫,在政事堂诸位宰相中,位列第三。
这就不得不提李治和武曌这夫妻二人对于宰相制度的改革,实际上历朝历代中,宰相制度都在不断的改革。
大唐的群相制度走到李治这一代,就连尚书左右仆射也渐渐地很少授予了,尤其是从长孙无忌等人被流放之后,因为很不平衡。
三省的长官,中书令和门下侍中都是三品,而尚书令是二品,尚书仆射是从二品,六部尚书都是三品,这很明显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地位低,但实际上,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个负责起草诏令,一个负责审查驳回,这才是权力更大的部门,而且这两个部门都是皇宫内。
当初宰相的权力渐渐归为尚书省,现在尚书省的权力在渐渐地往中书省和门下省走,所以宰相的名字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后武曌和李治为了快速提拔中层官吏,打破高门对宰相的垄断,又创造了次级的宰相,叫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所以叫他次级宰相,是因为这个官职通常授予四品官。
虽然同为宰相,但四品官的宰相,和三品的宰相,或者挂着三公衔的宰相,那地位当然是天差地别,在政事堂中的话语权也是天差地别。
洛君薇是正儿八经的三品宰相,诏书中,给洛君薇加了正二品的文散官特进,这还不算是什么,真正让人比较注目的是,封金城郡公。
在大唐,女子为官是有先例的,开国的平阳召公主就是三公、中书令,可以作为洛君薇的榜样,洛君薇的亲姑姑洛玄镜,同样以女子之身为官,所以当初对于洛君薇做官,并没有什么反对声音。
人就是这样,第一次总是会担忧,觉得破坏了什么,一旦有过一次之后,也就放开了,一次和无数次,没什么很大的区别,所谓,万事开头难。
但封爵这件事,还从来没有过,平阳召公主,是直接因为李渊的女儿,封了正一品的公主,后来又加封镇国之号,成为镇国公主,李渊去世后,因为是李世民的姐姐,所以是长公主。
当初洛玄镜的功劳,先是封吴国夫人,后来又转封楚国夫人,这还是属于命妇的爵位,这种爵位不算少,比如武曌的姐姐,就是韩国夫人。
无论是李秀宁,还是洛玄镜,都没有跳脱出女子爵位这一个层面上,最显著的一点,那就是公主和夫人,都是不能传承下去的。
在历史上,只有安阳侯这个女爵传承了下去,但早就被人所忘却,数百年来,竟然没有第二例,而现在,大唐要重新将这件事提起来,郡公在大唐这种勋爵比较滥封的情况下,不算是太高,但这却代表着一种思路。
那就是女子也是可以得到爵位的,而且还是这种能够传承的爵位,一旦女子可以封爵,那带来的变化,将是极其巨大的,乃至于将会影响整个大唐律法的改变。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步步解放更多生产力的过程,洛氏虽然不能洞彻到这么深刻,但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依旧能够感受到,让人自愿的去动,依旧是大势所趋,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是真正的未来。
一千多年前,天下只有少数人掌握着权力,大多数人都是奴隶,但到了现在,奴隶却只存在于豪族中,大多数人都成为了自由民,律法也一步步的覆盖更多的人,而且这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过程。
现在再想回到曾经那个时代,已经不可能了,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带来的变革,让农民拥有了掀翻一切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口一半的女子,就算是现在不能发挥出男子一样的作用,但留下口子,放开束缚,而不是压制,就应该天下未来所应该走向的方向。
至少从洛氏自己的角度来看,束缚女子对于洛氏来说,结果很差,在洛氏中,天赋会随机的出现在男子和女子中,但即便是女子天赋更高,但她并不能为官,去给家族争取更多的利益和未来。
安阳侯洛采这样的女性,要依靠韩信去得到爵位,而且难以在洛氏中传承,这对于洛氏来说,利益可谓极其受损,乃至于对于家族的未来,都很不友好。
女主天下,对于洛氏而言,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女性的至高权力者,她同时也代表着,洛氏的女子终于可以大规模通过正规的渠道入仕,甚至从此成为定例,解开压在洛氏身上一千年的束缚!
无论以后如何,这都绝对是文明的进步,是洛氏的大进步,有些事只要开了头,而且这个头开得好,那日后就有的说了。
宫中传出的诏书,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天后武曌的意志,对于天后和宰相洛君薇间的过往,这些年也隐隐有风声传出来,因为并没有值得掩盖的,所以朝廷并没有阻止,所以所有人都知道,洛君薇背后站着天后。
在如今天后掌权的当下,作为武曌的绝对亲信,洛君薇在政事堂说话就很硬气,就算是主持会议的第一宰相中书令,有时候也争不过她。
随着传出的消息愈演愈烈,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了,已经开始有人向洛君薇道喜,祝贺她即将成为洛氏第一任女家主,洛君薇也落落大方道:“多谢,过些时日家族会发下请帖,到时候还请诸位见证。”
见到洛君薇直接认下,知道这不是假消息后,更多的人前来道喜,甚至就连政事堂中,都有人道喜,乃至于有些巴结讨好的意思。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大唐的宰相,是相当有危机感的,和从前的那些宰相很不一样,大唐的宰相,从太宗李世民开始,实际上就不稳定。
表面上看来,房玄龄、魏征、洛玄辰、长孙无忌等人,一直都位列台阁,担任宰相,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洛玄辰曾经两次罢相,房玄龄有三次被罢相。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二人被罢相,很快就能起复,但这依旧是一种震慑,更不必说更多人可能一旦被罢相就难以起复了。
大唐的宰相,和前朝最大的思路变化,就是不长久的担任。
群相制度本就是为了分权制衡,然后再不让宰相长久的担任宰相,且随着天子统治思路的变化,宰相集团也要变化,比如天子想要开疆拓土,那宰相班子中,偏向保守反对这方面的人,就要下台,天子想要安定民生,那较为激进,偏向争夺对外利益的就要下台。
“可为相者众,择其善者而相之。”
这是大唐宰相的用人理念,群相制度对于宰相个人能力的要求降低了,更讲究集体的智慧,所以天子认为可以担任宰相的人多,从其中挑选有用的为相就可以。
在这种情况下,让天子,现在是天后武曌,让天后认为自己有用,就是保证相位的不二选择,在大唐,宰相之位,是绝对的上等中的上等,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职位,其他的三品官,无论是武将还是文官,亦或者超过三品的大都督,大都护等,都远远不如宰相。
对于大唐的豪门来说,就连国公爵位也远远不如宰相尊贵,这种风气实际上从汉末就开始了,当初袁氏的四世三公就是开端,对于大唐的士族高门来说,家族有多少宰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家族的显赫和高贵。
诸位宰相和洛君薇寒暄过后,便各自坐到自己的席位上,等待着天后和天子,大部分的政事堂会议,都是由现在的首席宰相中书令所组织的,但有一部分会议,是由天子亲自主持的,这种场合,一般来说都是商议一些大事,以及诸位宰相向天子汇报工作。
武曌和李治进入政事堂后,相互见礼之后,政事堂的诸位宰相就开始汇报自己所掌管的一堆事务完成情况,其中洛君薇汇报的很多,她是吏部尚书,号称天官。
就连诸位宰相都没想到洛君薇做了这么多事,不仅仅将最近两次朝廷的选官总结完毕,还着重讲述了各地的书院等,以及从吏部派出的学政官员。
这本来是礼部的职责,结果在洛君薇迁转吏部尚书的时候,夺到了吏部,新任的礼部尚书上奏过这件事,但却被武曌压了回去,礼部尚书没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没进政事堂,不是宰相,只能憋屈的吃下这个哑巴亏。
武曌和洛君薇这么做,当然是有原因的,武曌还没有现在这么大权力的时候,她就已经看重了科举制度,她对科举制度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在这一点上,李治就不如武曌,武曌一直都在想各种办法,让科举制度向着更大的普适去延展,为国朝发挥更大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她当然不能放任科举落在礼部的手中,必须要在吏部手中,搭配着吏部的选官之权,调整现在大唐以贵族为先的任官制度,虽然分封制度必然导致贵族势力和祭司阶层的复兴,但作为真正的君王,还是要尽力将天下的局势,往正道上掰,能做多少做多少,在根源开始调整,总好过积重难返的时候,徒呼奈何。
听着洛君薇井井有条的汇报,武曌和李治皆频频点头,待洛君薇停下后,武曌便笑着问道:“爱卿还有什么要进言的吗?”
洛君薇略一沉吟,“天后陛下,臣有一言,是关于科举制度实行的,当初先帝的时候,将科举制度从由高级别官吏推选,并且只有几个名额,改为了任何人都可以报名,而且名额也大幅增加,于是有了这些年如同过江之鲫的士人盛况,乃至于需要在各个州县设置学政。
前些时日在江南地区,有女子要报名参加考试,最终未能功成,因为从前没有过这样的先例,这件事报上来之后,臣也颇为疑虑。
臣想问,这女子是否可以参加考试,先帝所言的任何人,是否包括女子,臣又该如何给予解释。”
这问题!
政事堂众宰相顿时坐正了身子,洛君薇这问题可不一般啊,这个时候,是否真的有这个女子,还是洛君薇主动造出来的事件,那已经不重要了。
它。
已经被摆在了天子和天后的面前!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