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太学
贾谊从昭城返回长安,又匆匆带着大批人和金银珠玉以及奇珍异宝赶往昭城,虽然洛陵说不缺这些东西,但又怎么能够真的不带呢?
普度众生的佛祖传下三藏大乘经书尚且需要香油钱。
昭公国这么一个半独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实体想要维系生存,难道能仅仅凭借一句简简单单的“素王在上”吗?
当然是需要多方创收的。
刘恒和洛景站在高高的皇宫门楼上,遥遥望着前往昭城的庞大队伍离开。
“又是这么简单就做成了一件事。”
刘恒突然说了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然后走下宫门楼,沿着皇宫高高的,几乎遮天蔽日的宫墙走着,望着墙角的几处斑驳,那是岁月的痕迹。
他走到一个台阶处,上面有些尘土,毫不在意,直接一撩袍服,坐在台阶上面,靠在墙壁上,头上的冠冕有些歪,直直的望着那片宽阔看起来却又狭窄的湛蓝的天空。
刘恒突然感慨的说道:“阿景,从朕亲政以来,这几年发生的事情,让朕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朕的存在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朕一直按照姑父所培养的那样,想要成为一代圣君。
如今倒也非常顺利,但是午夜梦回之际,总是有些迷茫和怀疑,这样就能成为一代圣君吗?
实在是太过儿戏了。”
洛景明白刘恒的情绪从何而来,毕竟这些年两人如临大敌的桩桩件件事情,总是轻而易举的做成,就像是一条光明平坦的大道,没有任何的坎坷和不平。
于是直接笑道:“陛下是否觉得高皇后和臣的父亲将这天下治理的太好,所以这些年做事才无往而不利。
您想要做成一番功业,但是如今看来都是祖恩荫庇得到的成就,于是有些怀疑自己呢?”
刘恒便随意笑笑:“阿景你是懂朕的,就是这样。”
洛景同样坐在刘恒的身边,轻声道:“陛下如此的妄自菲薄,臣以为是不对的。
您如今治理天下举重若轻,难道仅仅是因为前人的基础吗?
臣以为不是的,千钧之重交到您的手中,您能稳稳的拿住,还使它昌盛,这是您的智慧。
昔年周厉王所接手的基业难道比您差吗?
从素王开始,数代贤王所积累,朝中还有先祖文公这样贤能的臣子,最终却使得国家社稷险些倾覆。
守业更比创业难啊。
创业之时或许艰难,但是却有勃勃生机,有万众一心,千难万险之中求得一线生机,再是艰难困苦,只要众志成城总能度过。
但守业之时,却要面对内部的风霜雨雪,让人防不胜防,无从下手。
您看那远处的飞檐屋顶,它一路向上,到了最高的地方,然后就向下走去。
天上的明月到了圆满的那一刻,就开始亏损,这是月满则亏的道理。
太阳到了日中,就会一直向着西,直到落入山中,这是日中则移的道理。
王朝的气数难道就会有例外吗?
臣以为是不会的。
高皇帝、高皇后、孝惠皇帝、臣父,四代皇帝、摄政使得大汉逐渐兴盛,然后传到了您的手中。
什么是圣明的君主呢?
将这个盛世延续下去,甚至于让它更加兴盛,这就是圣明的君主!
如果它稍有衰落,也算是守成之主。
若是它一败涂地,那就是昏庸的无能之君。
如果大汉就像是天上永恒的太阳和月亮。
难道您认为大汉这颗太阳已经到了正中要偏移了吗?
难道您认为大汉这颗月亮已经圆满到了要亏损了吗?
臣以为不是的。
大汉是继续向着更昌盛、更强大而去,还是如同那屋顶飞檐一般,转而向下,这都掌握在您的手中!
这难道能说是无事可做,无功可为吗?”
洛景越说刘恒眼中便越亮,说到最后刘恒直接一把将洛景脖子勾过来大声笑道:“你小子,竟然还有这样的见识。”
跟着两人的宫人、宦者,甚至禁军的将领士卒,都满是艳羡的望着这一幕,真不愧是东阿侯啊,天下圣眷第一,无可比拟。
洛景只能挣脱出来,带着些许无奈的语气道:“景的智慧远远不如陛下您。
昔年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就时常称赞您而勉励臣。
臣有这一番见识,不过是因为洛氏几乎每一代子孙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个问题,那就是先祖的功业太过昌盛。
尤其是素王之功,震古烁今,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洛氏子弟早就绝了要超越祖宗的心思。
陛下您所面对的情况,已经好很多了,至少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峰。
吾父的功绩虽然高,但还是正常人所能够达到的,您若是能在位其间将大汉国力推向巅峰,后世之人难道会以为您不如吾父吗?
洛国有千年的历史,无数代先祖都立下功业,但流传到如今还为人所知晓的,最伟大的便是洛国学宫!
陛下,这世上唯有文化是不可摧毁,唯有文明才能永远流传。
您现在所要建立的大汉学宫,或许就是您此生最伟大的功业之一,学宫中走出的贤能之士愈多,您的声名所流传的愈广。
圣王得以流传于世,是因为文治和武功,您将铸币收回朝廷,彻底完成诸侯推恩,最重要的是建立学宫。
如果您的圣名不能够流传后世,难道还有其他人吗?”
刘恒站起身来,刚刚的一点倾颓一扫而空,振奋的说道:“朕要为学宫起一个寓意深刻而又响亮的名字。
太上,是最高,最上的意思,大汉要做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王朝,大汉的学宫自然要超越三代的官学。
太上学宫!
这是朕赐予它的名字,阿景你就作为太上学宫的首任祭酒,为朕好好的培养人才。”
“太上学宫?太学。”
洛景喃喃了两遍,然后朗声笑道:“陛下您的意志就是臣的准则,为国育才,大汉昌盛,这是臣的信条。”
……
朝廷要办学的消息传得人尽皆知,天下所有的学派听闻消息都蜂拥向着长安而来,不仅仅是出仕的那三瓜两枣,而是各个学派的首领都来到了长安。
馆驿。
一行儒生打扮的学子跟着一些老人来到了这里,一位略微有些年轻的学生疑惑的问道:“老师,我们儒家在天下之中有数处私学,可以自由的教导弟子学问,为什么要来长安掺和汉廷的官学呢?
孟氏儒恐怕不会受到皇帝的喜欢,难道要为了迎合皇室而改变我们的学说吗?
弟子不愿意!
即便不进入学宫,若是想要入仕,前往拜见洛氏君侯即可,弟子以为掺和官学有些不智。”
孟氏儒很清楚自己学派的思想是不为皇帝所喜的,但孟氏儒不能改变,其他学派对皇室卑躬屈膝就算了,孟氏儒是指向皇权的一把利剑,若是敢丢掉自己的底色,洛氏不会饶了他们。
老者回想起昭城派人送来的信,当即笑道:“孟氏儒当然是威武不能屈的,君臣三论是永远不会丢弃的,诛除独夫也铭刻在典籍之中。
伱了解这些,却对天下局势看的还是不够清楚啊。
皇帝陛下要建立学宫,到昭城去求书,那就一定会答应昭公的条件。
孟氏儒,乃是儒家正统嫡系之一,儒门圣贤无数,但洛孔二圣之后,首推孟圣,洛圣曰王,孔圣曰仁,孟圣曰义,道统落在孟儒身上,毋庸置疑,这是诸子圣殿所认可。
如今是孟氏儒进入学宫的最好机会。
建立学宫本质上并不难,正如我们建立的私学,一些房舍,一些书籍,就足够了。
但是为什么邦周千年,只有洛国学宫兴盛呢?
儒家的兴起和巅峰都是什么时候呢?
是孔圣和孟圣游历天下之后,在洛国学宫担任祭酒之时,那时的洛国学宫由儒家主持,自然是偏向儒家的。
如今的汉廷太学同样如此,来到长安并不是为了在太学之中培养人才,而是将孟氏儒的经书,作为太学的官学典籍之一!
这是关系到派系千秋的大事,而且洛氏一定会助我等一臂之力。
若是错过这一次,以孟氏的思想,再想要进入就千难万难了。
到那时,儒门别枝在汉廷昌盛,孟氏思想却不登朝堂之高,难道要返回昭城,寻求洛氏庇护,再等待数十上百年的机会吗?
若真是如此,难道不是我们的过错吗?”
这一番话带着无数的反问,震的众人半响说不出话来。
这些的对话在长安城的各处都响起,这些蜂拥而来的学派首领,都是见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才赶来长安城。
失去这次机会,就是失去至少百年!
————
从三代教育和祭祀融为一体的官学,到洛国剥离了祭祀的纯粹研究学问的学宫,直到汉朝出现了按照经书分类的太学,甚至出现了专讲某一经学的博士,古代的学院体系基本上在汉文帝时期形成,后续所有的官学以及私学,都沿袭了这一套体系,直到现在。
这是汉王朝承上启下的又一大功绩,是汉王朝走向鼎盛进程中的明珠。——《汉王朝兴衰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