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辈所议能有何事?左右不过宦官该死,朕与民争利罢了。”
郑泰,何颙,皆是刘辩耳熟的名字,都是颇有家资田亩的名士。
“陛下所言极是。”贾诩附和说。
刘辩看向贾诩,忽然问道:“文和,在周忠罢官后,应有许多人注意到你了吧?”
毕竟倏忽之间猛然发动,拿下了多个官吏,此后又直接让一个九卿罢官。
刚开始朝臣们可能还有些疑惑,但在雒阳城中动兵是要有诏令的,随着局势清晰,贾诩和他背后刘辩的手笔便掩藏不住了。
贾诩也很无奈,当时须得动手,不能让周晖参与右扶风地震的议论,这是态度问题。
虽然从现在来看这一步棋似乎走的有点臭……之所以加个似乎,是因为卢植能这么快统一三公的意见及时处置京中物议,不能排除此事的影响力。
经此一事,原本藏在暗处只把伍孚推出来的贾诩不得不站在前台,审视、敬畏、巴结、惧怕,突兀增加的种种目光让贾诩很不习惯。
“这一次,就由朕来替文和挡一挡风雨吧!”
贾诩疑惑不解。
……
雒阳,郑宅。
郑泰与何颙皆是仕途失意者,他们除了都曾是何进的座上客外,二人都曾当面得罪过当今天子,可谓是同病相怜。
但他们的名声还在,甚至因为他们曾在刘辩面前“仗义执言”,由此还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
所以二人在先后去职罢官之后,并没有像曾经被袁隗摆了一道的韩馥等人一般见复出无望就离京返乡了,而是仍旧留居雒阳。
二人常结伴清议,每日前来拜访他们的人一直不曾断绝。
有太学生,有游学士人,还有当朝官吏。
而今雒阳虽因卢植的出面不再有大规模的聚会,但三五好友相聚,执金吾和河南尹却也看不过来。
何颙指着院中一颗树的树梢,叹息说:“今之炎炎夏日,竟无几处蝉鸣!”
郑泰闻言,当然不会说他嫌蝉声惹人心烦,昨日便命仆从将附近树上地下的蝉尽数除去。
而是指着远处传来蝉声的地方,笑道:“虽有黄雀在侧,然终有敢鸣之蝉。”
周昂被免罢官以来,几多抑郁,与何郑二人相处,才渐渐走出来,闻言也起了兴致,正要说些讽刺的话,刚欲开口,只听得一声响。
随即便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兵甲碰撞的声音。
周昂为卫尉丞,对后者分外熟悉。
他脸色一白,刚要说些什么,甲士已经出现在他所在的院落中了。
而令周昂更慌张的是,他认出了那个为首者——中常侍张让。
郑泰虽然曾经结交过许多门客,但在因此被罢过一次官后,便不敢再这么干了,况且就算有门客,面对甲胄齐全的卫士,不过螳臂当车。他的住宅也不大,毕竟是在寸土寸金的雒阳,即便已经是在城外的坊内了。
除了开头破门那一下,张让几乎没遇到反抗。就连破门,都是因为他没有先敲门,故意的。
张让望着被制住的何颙等人,趾高气昂地宣布:“陛下有言——朕听闻何颙、郑泰、周昂皆言屯田害民,《中庸》有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朕听闻诸君子从未去过屯田之地,莫不如代朕去右扶风看看,切身参与屯田,屯田有无苛待百姓之实,也不枉受过圣人的教诲。”
刘辩的话,相当于指着他们的脸告诉他们“做人要诚实”,“少说话,多做事”。
何颙郑泰都有反驳之心,然嘴被堵得严严实实,半句话都说不出来。
之后,张让又按照名单,去请了几个常来此地的太学生和游学士人,俱与三人同往右扶风。
……
忙碌了一天的卢植到家门口,就听前来迎接的家人说起有客来访。
不止是他的好友杨彪,还有杨彪的从弟杨众。
杨彪见卢植到来,先行致歉道:“贸然登门,当了恶客,实是不该,子干莫要见怪。”
其实以两人的关系,随便什么时候登门都行,而杨彪此言,便是在告诉卢植,他只是碍不过从弟杨众的请求,不用在意他的立场。
卢植当然明白杨众是为何而来,和何颙等人一起被送去右扶风参与屯田的太学生,现在已经在路上了。
不等杨众开口他就摇头道:“莫要提了,此事已无转圜余地。”
卢植哪里不明白,刘辩就是故意的。
其实刘辩绝对是可以不用宦官做这件事的,在整个过程中,张让可以被任何一个说得上话的官员替代。
但刘辩还是用了张让。
卢植能理解刘辩的不满——雒阳物议给出的罪名乃是刘辩口中的“莫须有”,所以刘辩很任性地回应——何颙等人说宦官擅权,那就让他们体验一下什么才叫宦官擅权。
而他之所以没有阻止,听之任之,是因为无论从命令的下达还是到最后的执行,刘辩都已经足够克制了。
没死人,没牵连,连家都没抄。
不然还能怎么样呢?总不能一直让皇帝忍着吧。
张让出动后的效果可以称得上立竿见影。
就刘辩从贾诩处得到的最新情报,再也没人提什么宦官擅权了。
时隔数年,士人们终于记起了当初宦官擅权时真正的样子。
肆意诬陷,残害忠良……那一晚,许多人回想起宦官专权时的恐惧。
这才过去几年?旧的记忆尚在。
光熹朝的宦官……挺好。
而随着何颙等人当时就被请去了右扶风同百姓们一起参与屯田,坊间关于屯田苛待百姓的议论也逐渐平息。
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们,岂愿意和黔首们一样日日忙于田亩?
……
太学旁边的右郎署门前,一少年正望着面前不算气派的官署,意气风发。
这就是他接下来要待着的地方了吗?
有一路过的郎官见他小小年纪在此张望,以为他是谁家走丢的孩子,遂上前询问。
少年立马掏出了代表身份的印信。
郎官看了两眼,问道:“孙策,孙伯符?”
“正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