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连自己手中的力量都抓不住!
【期间,就在李渊等人谋划的当中,李世民的心腹被屡屡调离长安,镇压各地叛军、外敌入侵等借口纷纷出现,秦王府的力量只剩不到八百士卒。】
【李世民虽然一开始没有下定决心,但随着自己的力量不断被削弱,也明白情况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最终痛定思痛,决定进行武力夺权。】
【于是他派遣为迟敬德带着自己的佩刀秘密会见了房玄龄和杜如晦,随后将二者替换,带入秦王府中。】
【而在太白经天三次后,翌日,李世民秘密上奏李渊,状告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后宫之中行不轨之事。】
【同时,在这次上书后,李世民还彻底摊牌了太子之争,对李渊说道:“臣与兄弟无丝毫所付,然今却欲杀臣!”】
【这两句话直接让李渊大惊!至于他是真的还是装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回应李世民:“明日我会审问此事!你应该早点上报。”】
——
明朝,洪武十三年。
一众皇子的小圈子里,年轻版的朱棣吐槽道:“唐高祖这话说的,早点上报是上报哪件事是上报兄弟意图刺杀他,还是上李建成等人在后宫可能爆发的意外】
【三方彻底明牌后,就是比拼各自行动的时候了。】
【六月初,唐朝著名的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诞生了。】
【起初,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入宫埋伏,而李渊自然也将裴寂、萧宇等人召集而来,打算商讨如何处理儿子的问题。】
【另一边,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带着兵器、骑着马来到了临湖殿。】
【然而还未能召集起足够多的人手,便发觉不对劲,随后被李世民派人斩杀。】
【最后东宫、齐王府两千精兵结阵,进攻玄武门。双方不断交战,僵持一段时间后,李世民的将领带着百余骑兵前来支援。】
【李渊此时带着大臣们在大殿之内商讨,得知李建成、李元吉身死待到消息,大惊失色。】
【“今日之事当然如何是好”裴寂等人面对这样的问题自然也无可奈何,李世民的武力本就在过往的战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可没信心说自己敢稳胜过李世民。】
【于是纷纷进言道:“当今祸起萧墙的局面乃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之错,秦王功盖天下、士卒归心、万民敬仰,陛下若交付于他国务,当可如释重负,苍生亦感动不已!”】
【简单讲,就是希望李渊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并且把朝廷政务交给他,这样陛下你就可以不必如此操劳,天下苍生也将安宁下来。】
【于是李渊当即说:“这也是我的想法啊。”于是下令召见李世民,并对他痛彻心扉的说道:自己这段时间险些被流言冲昏了头脑,乃至犯下不可挽回之罪,幸好如今尚有挽回的余地。】
【于是立李世民为太子,将决断朝廷政务的大权统统交付于他。】
——
秦朝。
嬴政出声赞叹道:“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颇有能力,虽然战斗开始之初,他便犹犹豫豫,始终不想动用武力,但是始终都在提前规划,做准备。”
看看神迹当中的战斗过程,虽然看似极为简单,但在场又能有几人做到
不妨先试想一下,唐朝如今才刚刚实现统一不久,天下各地的割据势力仍有不小的动作。
因此,李渊对于自己的防护措施怎么可能不臻至完美
可即便各种防护都做到了极致,李世民还能提前派人在宫中埋伏,甚至还足足安排了百余骑兵进行冲杀!
人和武器也就罢了,连马匹铠甲都能进入到宫中!
甚至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死都没有来得及召集自己的人手!
长安作为他们的大本营,难道他们在宫中没有安排插自己的人手吗
可即便如此,到最后他们依旧无能为力,直接中了李世民的埋伏。
由此可见,李世民对宫中的渗透,对李建成和李元吉身边等人的收买可谓到了极为恐怖的地步。
况且这长安终究不是李世民的大本营,他的大本营可是在洛阳!
再加上李渊等一众臣子始终在大殿当中,为什么没有撤退之意!
必然是连跑都跑不掉!
再想想神迹当中向李渊提出建议的那些人,恐怕也未必没有李世民的想法!
李世民也恐怕是不希望自己得位不正,背上弑父的名号,终究是希望能拿下一个面子上过得去的理由,因此才迟迟没有选择攻入殿内!
想到这里,嬴政又不由得有些叹息。
再也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两个儿子,长子扶苏终究还是过于稚嫩,看不透这些朝堂之上的纷争,对于帝王之位还是有着诸多的不合格!
而那二子胡亥更是不提也罢,说他不学无术也算是抬举了。
——
汉朝,元狩四年。
刘邦依然对李渊充满了鄙夷。
你说伱。
作为一个皇帝,掌控不住局面也就算了,连自己的宫内的力量都掌握不了!
开玩笑吧,皇帝在京城内的禁军呢
你居然没能及时救驾!
况且就算拖得再久,恐怕也来不了了吧,早就被李世民彻底掌握了!
处理不好局面、处理不好储君和儿子的问题、最后连自己手中的力量都抓不住!
无论是做父亲还是当皇帝,毫无疑问他都做得极为失败!
【那么关于李世民带兵入宫这件事情,想必很多人都有着猜测。】
【在唐朝时期,对于宫廷的防卫总体而言,是依靠宿卫部队,包括但不局限于近身护卫、宫内护卫、各殿的护卫、以及宫内巡逻等等。】
【而宿卫部队的制度虽然也来自于隋朝,但却则并非之前的十二位大将军,而是十六位!】
【这其中有多余的四位,则是专门掌管禁军的负责皇宫的防御和帝王的护卫。】
【除这十六卫外,玄武门北院还有一支军队被称作“元从禁军”。】
【是从太原起兵到唐朝完成统一大业后,部分遣散的军队当中自愿留下的三万兵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