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武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四十三章 如何治散乱

第四百四十三章 如何治散乱(1 / 1)

事非经过不知难。按刘大哥的方法,我开始了观想的训练。当然,呼吸方法,是必须熟练到成为习惯。

其实打坐,最开始是身体的训练。

按理论说,身体的所有对治方法,都属于色法。色在佛教里,是指所有物质世界而言的。虽然所有物质的表现形式都是短暂的、不可靠的,或者说是空的。但是,要从感受和体验上,真实地让它空掉,却是难上加难的。

据说有一种拳手训练,克服人类的身体反应本能,让对方拳头来时,自己可以保持不眨眼。但这种反本能训练是强迫的,不属于佛道的方式。

身体属于色的范畴,感受是这个身体带给我们的心理反应。比如我们受到针刺,会有痛的感觉,这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原来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身体不能敏锐地感受伤害,那么,就不会有规避和自救的行为,就会迅速死亡。

但是,佛法,要求我们,体验到痛苦的空性,并且超越它,这就比较麻烦了。

最开始打坐时,肯定是要与腿痛作斗争。当双腿盘坐时,血液流通和神经受到压迫,双腿就发麻。但这种发麻是可以适应的,比如东西老大娘盘腿坐在炕上,她就比较舒服,完全感受不到痛苦。

而我们普通没有习惯的人,在这个腿上,可以感受到六种相互依存的东西。首先是色,就是身体的别扭,因为我没有把盘腿养成习惯。其实是受,感受酸麻胀痛。然后是行、想、识等等。比如我会想,这太不舒服了,影响健康吧,能不能换不换呢?只要有这个想法产生,马上就会产生某个动机和行为,企图放弃打坐,把两腿放下来,最后,在意识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概念:打坐是痛苦的。

如何克服这个认识,按刘大哥的方法,是用代替法。用另一种想来代替目前这个想。

想象最美好的观音菩萨,来对冲痛苦的思维。想象笔直的莲花杆子,来对冲血脉不通的想法。对莲花的形象,来对冲对身体不干净不健康的认识。

但这种代替,不是究竟的办法,因为,它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但依据佛教理论,所有事物,都是唯心所造,改变你的心,就会改变一切事物。

如果真是这样,这恐怕是最彻底的唯心主义了。当然,佛教不说自己是唯心主义的,但玄奘法师说,他所学的,是唯识学,大概有点类似。

禅宗大师们反复强调,心能转物,才是事理通达的象征。我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境界,是不是心想事成的意思呢?

但是,这个心,却总不那么安分。

我对刘大哥说:“刘大哥,你教我的观想法,我也试验了几天了,但总觉得不太得劲。”

“你说说看,是什么情况。”

“比如,我想象自己身体像莲花的杆子一样,中通外直,但总发现,有风在摇动,身体偶尔也前后晃。比如你让我不要注意双腿的感受,仿佛假装它不存在。但它的酸麻,却时不时地让我不舒服。总是各种情绪干扰我,不让我定在那个想象中的莲花杆子上。”

“你要故意把思维固定在某一个想象中,你暂时是做不到的。当你想起腿麻时,你不要继续它的情绪,跟着这种痛苦跑掉就行。”

“什么意思?”

“比如,你此时想起腿麻了,胀了,痛了。你如果不控制,就会继续想,不打坐了吧,对健康不好,或者想,我不是学佛的材料,这种办法不适合我。如果你这样继续想下去,你会坚持不了的。”

“那怎么办?我老是这样继续想。”

“当一个念头出来时,不要企图消灭它。但你可以马上转移它。不管你此时感受的是腿痛还是肚胀,你马上回到想象身体如莲花杆子就行。也就是说,无论产生了什么新的念头,马上警觉,这是妄想,重新回到想象莲花的心态,就行。”

“那不是反复折腾?更不安静了?”

“刚开始,就是要这样反复折腾。不仅是你,就是古往今来的诸多大师,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他们还总结出了一句名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意思呢?不怕你出现了许多新的念头,当念头刚一产生,你就得意识到,这是妄想,我要做正事,要观想那莲花。这就是觉。觉悟得早,就是正确的。”

“但是,那观想的莲花,也是我自己妄想出来的,而对于我来说,那腿上的痛,恰恰更为真实。难道,佛教是要让人相信假的,放弃真的?”

刘大哥笑了笑,朝佛堂上供奉的菩萨看了一眼。对我说到:“兄弟,你看这个菩萨,它是真是假呢?你如果认为它是假的,也是很有道理的,它只是个木雕,只是个工艺品,凭什么我来拜它?拜一块木头,是迷信吗?”

对啊,他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着我,偶像崇拜,基本上离迷信不远。

“其实,我们都是借假修真。也就是说,在明白和体味大道之前,我们是看不到真的。我们只是用一种假代替另一种假。用一种假代替所有的八万四千类假。这个假,是思维出来的,是心造作出来的。但这种假是一把宝剑,可以斩断世间所有散乱和复杂,得到一的境界。”

以前我就思维过,三是万物的意思,二是矛盾阴阳哲学的境界,而一的境界,是最接近宇宙本体为零的境界了。

“比如,我们看这个世界,如果按我们平时的习惯看,就如同拿着一个万花筒在看这个世界。万花筒的颜色,就是我们的习气,它们的组合随机并且复杂,如同我们的际遇。那么,我们双眼与世界之间,被万花筒所迷惑,根本看不到世界的真相。这个万花筒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自我。这个自我,不仅包括我们的思想倾向、现实际遇,甚至包括我们潜藏在基因里的本能。用佛的话说,色、想、受、行、识,都是组成万花筒的色块材料。”

对啊,这个比喻很能够让我接受。看样子,下定义不如打比方,这就证明我们人类思维中,有某种天然的,阻挡我们认识真相的倾向。

“那么,前辈们教我们一个方法。比如,让你直接取掉万花筒,你做不到,因为这太不习惯了。况且,太阳的光辉,让你双眼直视,你还会害怕或者眼睛受伤。前辈们想到一个代替的办法。比如给你一幅墨镜,让你带着茶色墨镜来代替万花筒,这种办法既让你习惯,又保持了你的眼睛,对不对?还有其它的好处吗?”

他这一问,我老实地回答:“好处当然有,虽然从颜色上看,茶色的也不是真的,但毕竟比万花筒各种杂色干扰要好得多。更何况,平面的茶色镜,至少可以让我看到真实世界的真实轮廓,而万花筒看到的世界轮廓,是被折射和扭曲的。”

“对了,让你用一种假的心代替千万种假的心,也是一种办法。没有一,哪有空呢?所谓空,不是没有,而是真相,它超越了真假,是世界本来如此的意思。当然,我这也是拾古人牙慧,我自己也是瞎的。”

“你再说说呗,刘大哥,毕竟你是过来人。”

他摇摇头,说到:“我过来了吗?我没过来啊。小庄,只有悟道的人,才能够说过来者。但是,我所拜访的悟道的人,他们却无法跟我交流那种过来人的体验。所以,即使我是过来人,那种体验也是无法诉说的。我跟你讲两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听故事,让我很感兴趣。在我心目中,刘大哥与文大姐,都是有故事的人。

结果,他所讲的,不是他自己的故事,而是过去的佛菩萨的故事。

“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弟子问他,如何降伏其心。佛陀怎么回答呢?他盘腿一坐,说到:如是降伏其心。回答完毕,你听到什么答案了吗?”

“没有啊,除了打坐这个动作,几乎是没有答案的。”

“对啊,这个答案或许有,但是说不出来的啊。应该说,佛陀在世时,他的弟子,修为也是不错的。但以佛陀的智慧,都无法给他身边的弟子说出答案,我们怎么可能说得出来呢?”

我明白,语言会失真,而且涵盖力有限。我想起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恋爱。有一天,他出去跟恋人约会了,回来后,人相当兴奋。在我们的套路下,终于知道,今天晚上的约会,让他拥有了此生的初吻。

我们问他,第一次亲女朋友,是什么感觉。他想了老半天,最终很严肃地说到:“是一种酥耳麻醉的感觉。”但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虽然有这个词出来,我们还是对不上号。因为,我们都没恋爱过,所以无法体会。

有些感受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即使表达了,既不准确,听众也无法明白。

只有经历过爱情和初吻,你就有体验。至今,我仍然觉得,那同学形容恋爱初吻的词,是最准确的。因为我也找到过此种体验。

“还有一个故事,说是从前有一个得道高僧。他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了,很有修为。他晚年时,身上得了重病,满身长疮,痛得不得了。于是,他在病中,就整天大声呻吟。他弟子就提意见说:师父,你也算得道高僧了,这点痛都忍受不了,你如果真得道了,就不该这么痛苦。你即使很痛苦,也不该这么大声地喊叫,让别人听到了不好。”

刘大哥问到:“你猜,那老和尚是怎么回答弟子的?”

我当然猜不到,老实听他讲。“老和尚听到了,对弟子说:好吧,我给你们看一个不痛的东西。弟子们很好奇,都在想,师父怕是要展示神通大法了,都聚集来看。只见师父,双腿一盘,对大家说到:这就是不痛的。只见他坐在上面,居然当场就圆寂了。用你的认识来谈,这是个什么道理?”

我也是读过一些佛学经典的,什么《五灯会元》、《禅林宝训》也看过。此时,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其实,人的身体,有生就有死,有生命就有感受,所以,身体既然存在,痛苦就会产生。要达到不痛苦的境地,只有超越这个身体、超越这个生命。”

“从哲学上讲,你这个认识是大概合理的。但佛学上,有更深刻的意义。只是,你要看到,这个老和尚是真有修为的。他在生命力还存在时,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死亡方式和时间,仅凭这一点,有谁能够做到呢?”

对啊,表面上看,他是掌握了一种不借外力而可以自杀的方式。但实质上看,却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不仅需要勇气,也有价值取舍。并且,生理上,人的本能就是生存,这种违反本能,自己的身体杀死自己,这是不可想象的。

比如金庸的小说里,最厉害的武功高手,可以自断筋脉而死。但自断筋脉,还有一个用力的过程,还有一个七窍出血的惨状。但这老和尚,自然平实地死去,就是那一瞬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和决心呢?

我想,在这种舍弃生命的价值衡量中,老和尚也许用了最大的愿望和最后的办法,告诉弟子,什么叫超越痛苦,什么叫超越生死。他用生命,给了弟子们最生动的教育。

这个问题扯得有点长,也比较复杂。我只想解决目前的问题,就是散乱。

“刘大哥,我打坐时,总会莫名其妙地,思维被拉跑。比如,我刚上坐的时候,本想安心把自己的思维固定在观想周边,但是,许多想象,却像放电影一样,不由自主地出来。就是如你所说,有了念头,马上回到观想的主题,不让它蔓延就得。但是,从实践上讲,这种突然产生的念头,就无法禁止吗?”

“不要想去禁止它,它是必然产生的。你只要不追随着它跑,就够了。反复地拉回到观想中,就行。这种反复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当你把观想的内容,当成自己心底永远的背景就行了,就差不多可以算是处于轻安的状态了。”

“但是,那些杂念,简直就没有办法了吗?”

我不依不饶,是因为,那些杂念简直让我太痛苦了,我在打坐时,与身体的斗争,我还能够暂时忍耐,但与杂念的缠斗,却让我心烦意乱。

“人的念头,像流水一样,永不停止。你的情绪,如果随着这流水一样漂泊,那你就是无法自主的人。”

“对对对,刘大哥,我就是这样的状态,漂泊,我的人在漂泊,我的思想和情绪,也如落花流水一样,不知道会到哪里去,没有安定的时候。”

“所以,让你提起观想的武器,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地方,流水就让它流动,而情绪,却始终在固定点徘徊。这是最初步的方法。”

我马上想到那一个比喻,问到:“是不是也有人把念头和思想比喻为一头四处走动的牛,而观想就是拴牛桩?”

他点点头,继续说到。“其实,按我们常人的观点,世界本来就是复杂多变的,生物的多样性代表着我们思想的复杂性,色界的短暂性注定了我们情绪的突然性。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特点。只有超越这个特点的人,看到真相的人,才可以超越念头。”

“刘大哥,我只想听在打坐实践中,具体的对治办法。”

“好吧,我来形容一下。人的念头如流水,即使用观想之刀,也无法截断它。这叫抽刀断水水更流。最开始,念头杂乱时,如同一个巨大的瀑布,突然袭击你的思维之湖,涌起突如其来的波浪,这翻腾的湖面,根本倒影不出世界真实的天空。这些念头和情绪,就是万花筒最重要的色块。”

这有点意思了,用瀑布和湖水来比喻,让我很好理解在。他继续说到:“用观想来把自己的情绪相对固定在一个比较可控的范围,是最初的办法。也就是,不让你的情绪漂走。久而久之,外来的念头,不再像瀑布那么凶猛了,只是如同一般的流水,那情绪的波浪,也变得细小而有规律。此时,你的情绪,就得到了某种预期和稍微的安定。此时,如果天气较好,你智慧的湖水会映射出月亮和太阳,以及山峰的阴影,你已经有真相的轮廓了,这是轻安的状态,很是舒服的。”

我问到:“那轻安的状态中,是不是法喜充满的早期呢?”

“那还早得很,那只是初步尝了一下甘蔗,知道一点甜头。但,就是到那个时候,你也会感受到巨大的安逸。许多人,练功到这种程度,几乎都不想出来了,安住于这种状态。如同一个睡懒觉的人,总想赖在床上。在表现上,有许多学佛的,到了这个程度,不仅不反感打坐,而且,有哪一天没坐,他还有点不舒服。”

“这是不是习惯所致呢?”

“不是单纯的习惯,而是想体味那种舒服的状态。实际上,如果能够到这种状态,其实打坐比睡觉舒服。休息的质量也比睡觉好。如果他劳累了,让他睡一晚上觉,恢复的速度,还不如打两个小时坐来得好。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僧人,睡觉睡得少,而打坐打得多的原因。”

我感叹到:“原来也听说有这种僧人,我以为,是他们单纯用功努力的原因呢。”

“当然有用功努力的成分。比如有一种修法叫不倒单,就是总不睡觉,休息用单纯的打坐来代替。这个法门是学习一千多年前,西域一位著名的僧人,肋尊者的做法。”

“对对对,我也听说过那个故事。”其实这个故事,最早是小池跟我在新疆旅游时讲的,她的知识之丰富,让我大开眼界。“为了追求大道,不睡觉,用当时的话说,肋不至席。后来,熬瞎了双眼,却开了心地法门,悟道了。”

“对,抛开那些修不倒单的决心不谈,也得要有一定的基础,要不然,光凭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起码他们打坐要到轻安的境界,才能够在打坐中享受到某种正反馈,这才是他们坚持的重要原因。”

刘大哥说起“正反馈”这个词,我明显有点吃惊,因为这个词最多出现在心理学和管理学中,而他,却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人。看样子,刘大哥不仅会炒菜和念佛,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是很深的。

“那你说,要达到看见真相的目的,那时,就没有杂念了吗?”

“我没到那种程度,我无法给你讲具体的体验。但是,前辈们有书有话有实践,也是透露了一些消息的。按我的理解,恐怕消灭念头是不可能的,佛陀本人也不谈消灭这个词,他只是说超越。并且,念头这个本身为空的东西,你何必要消灭它呢?因为从本质上讲,它就没有固定存在。”

但是,在我打坐的过程中,虽然每一个念头会来会消失,但念头出现这本身,却是实在的。它影响了我的思想情绪,给我造成了实质性的困扰。

“据说,打坐到一定程度,那时,流水虽然存在,但安静得几乎没有波澜,而湖水平静得如一面镜子,可以完整地真实地反映出山峰日月,你就可以看见世界的真相了。这个境界我没达到,但有一首诗,可能是描写这个境界的。”

他一说,我马上就猜测到,他可能是说的神秀的诗,五祖的高徒,与慧能在当时齐名的人。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对,你也知道它。这首诗,或许是表明,神秀大师当时的情况。当然,五祖把衣钵传给慧能,是因为慧能的诗,代表了悟道以后的境界,已经成就后的体验。但是神秀的诗,却反应了正在修为中的自己,那已经是修为中最好的境界了。到那个时候,才称得上法喜充满。”

这只是理论上解决对散乱的认识,我感觉到,对治散乱,将伴随我学佛的整个生涯。

最新小说: 剑出霜满城 我找到了熟练度的正确用法 多子多福,我的大帝征途 修仙:末世仙路 调教 虐菊 虐乳 挤奶 憋尿 重生,世子妃不愿洞房,休了便是 皇室弃子,开局建立无上仙朝 再来一次好吗动漫免费 笨蛋小少爷又被炒来炒去 仙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