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武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零四章 被痛苦刺痛

第四百零四章 被痛苦刺痛(1 / 1)

最让我受打击的,是下面这句话。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上士这个词我知道在这里的意思,但不由自主地想起部队的职务。那是我的青春,那是最热血澎湃的日子,那里曾经有我的兄弟,现在散落四方,如同水上浮萍,青春去也。

原来我们中队,习惯把给养员叫做上士,最开始我听不懂,班长们为什么这样叫他。后来时间久了,才知道,那是原来部队的一个军衔。原来部队战士的军衔,从下到上分为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大致对应服役年限为一至五年,最高档次是志愿兵,如同我的班长。

后来,当我入伍后,已经更改了军衔了,除了列兵和上等兵还保留外。其它称为士的,都全部改为士官,志愿兵也改为士官了。

过去部队买菜的,一般都是资格最老的兵,他其实是掌管着部队的伙食质量。一般是由最老的上士担任,所以这个称号就被习惯性地保留了下来。其实,在部队正规的叫法是:给养员。

采买运送和保管给养,是部队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个工作是个肥差,主要有三个好处。第一个,不用参加日常训练,身体上轻松,蹬个三轮车就出去了。第二,自由,长期在花花集市里跑,接触的人多。有时,我们战士十天半个月不出去,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都来自于上士那张嘴里了。第三,有油水。这个采购工作,基本上都是有油水的。市场价格是灵活的,要用心思在里面抠点钱出来,那还不容易。

正因为这样,所以,上士这个工作,基本上是奖励性的。如果一个战士,干的时间太长,有功劳有苦劳,也没当上班长,人还算灵活的话,部队干部就安排他干一年上士,算是安慰奖。

有时,这个奖励,会改变命运。

当时,我们兄弟部队发生了一个重大事故,一个中队,几乎全部报销,仅留下一个上士和一名探家回来的战士。

那件事情所总结的教训是特别多的,我们也反复学习过。那是在十堰大山里面,一个中队守着国家一个炸药库。

这个炸药库是一个武器工厂的仓库,当然有工人出入。我们武警战士就专门负责外围保护,不是工厂的职工,严禁进入库区。时间混久了,工人也熟悉了,所以哨兵对他们,是否有出入证,也就没严格检查了。想是本厂职工,也没什么破坏活动。

进入库区,必须有工厂签发的出入证明,一事一签。需要领炸药的,就凭证明进来,不领炸药,就别进来。当然我们哨兵,除了库门验证以外,主要负责周边,防止有外人来搞破坏。据说,那个仓库面积达几平方公里,在一个山洞里面,山已经被挖空了的。

那个武器工厂里有一个工人,与同厂一个女职工搞婚外恋,被工厂发现了,给了他处分,逼他与女职工分手,毕竟双方都有家庭,这是不道德的。

但这个职工怀恨在心,总想报复工厂。一天,他混入仓库,哨兵看到是本厂职工,是熟人,就放他进去了,也没搜他的身。按规矩,所有进出的人,都要搜身的,不准带任何火种和金属。

这个职工进去后,点燃了炸药!

一时间,整个山就被掀翻了,美国的卫星侦察后,给中国求证,以为我们在进行什么核武器试验。这事大了去了。

邻近厂区被摧毁,离仓库最近的武警中队,整个连队的人,完全被炸飞,不剩一个人了。

在新中国历史上,除战争外,还没有整个连队报销的例子,惊动了中央高层。派出大量专家进行调查,长达几个月,才得出权威结论。

但这中队还剩下两个人,他们就是接受调查的唯二武警战士。一名就是上士。他本来买菜已经回连队了,但是文书又让他骑车帮个忙,到街上去取信件和报纸。

取信件和报纸是中队文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那时没有手机,与外界的信息渠道,就是报纸和信件。过去的老部队干部经常说的一句话“家信一封、意义不同”。

当然,杜甫也说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本来该文书的事,但他那天懒得出门,想让刚回来的上士帮个忙。毕竟,从连队到街道,光骑自行车,就得半个多小时,是个苦差事。

文书是中队首长身边人,通常在中队的地位,比干部矮一级,比所有战士要高半级的。给养员没办法,只好答应了。骑车往街上赶去。

当他在街上邮局取完信件报纸往回赶,在路上,他听到巨大的爆炸声音,浓烟和地皮的震动,让人惊恐,他都几乎骑不上自行车了,这种恐惧,没经历过的人是不会理解的,当灰尘和石头从天空落下时,你能够站稳,就是英雄了。

他几乎是推着车子跑回中队的,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接近中队的公路上,已经落满了爆炸掉下来的石块和物品,已经骑不了车了。

当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一遍废墟前时,整个人懵了,当他意识到事情的实质时,不愧是老兵,他知道该怎么做。因为现场没有一个人活着,也没有任何电话可以打得出去。

他以最快的速度往镇上跑,向镇上公安汇报了情况,并打通了支队的电话。他是第一个准确报告事故的人。

而另一个探亲的战士,那一天也刚好返回部队,在离那条街只一河之隔的地方,正准备坐船过河,结果听到了爆炸,他过河后,也是以飞一般的姿态奔向中队,发现了地狱般的情况。

这就是著名的爆炸事件。他与上士,咬紧牙关,在原来中队大门的位置,站得笔挺,如同石狮子一样固定站立的哨兵,在那里保护现场,直到调查组的到来。

上士,最老的兵。

而这里的上士,是指具有上等智慧的人。上士一决一切了。这种瞬间悟道的经历,在传说中,还是有的。

比如二祖神光大师,断臂求法于达摩,只因几句问答,就立即顿悟。再比如这个永嘉和尚,与六祖对话几句,就豁然开朗。

我曾经看过一些资料,说是禅宗,是针对上上根器而言的,对下愚之人,不适用。比如,当年六祖求法于五祖时,问六祖是哪里人,六祖回答是岭南人。五祖反问:岭南人也有佛性吗?这是师傅选择弟子,化外偏远之地的岭南,估计聪明人少。当然五祖是故意这样问的,是考验六祖的智慧。

当然六祖回答佛教众生平等,凭什么说岭南人没有佛性?六祖不识字,没读过书,怎么就这么有智慧呢?

因为他是过去几世修行的上上根器之人。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在送柴至客栈时听到《金刚经》,那是一位路过住店的客商朗诵的,这部经书当时是第一次传到岭南,没人读过。六祖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时,当场就愣在那里了,觉得太熟悉。

这就是他宿世慧根所积累,今世当然如熟人。

当然,以上解释,都是佛家内部的解释。我作为一个外行,当然不能确认。智慧是什么,我不太明白。但聪明这件事,也与天生的有关。

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天生学霸,他们好像不费什么力,也没吃过什么苦,就轻松取得好成绩,这不能不说,与他天生的聪明有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数学学得不怎么样,可以用笨来形容,但学木匠却很厉害。要知道,木匠的画墨和榫铆结构,是非常需要几何和数学的,但他就奇怪,不需要怎么费力就学会了。而他在学校学数学,连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都从来没及格过。

人的天资有偏好,像六祖那样,不识一个字的,居然学佛的智慧,超越古今。这也许是智慧的魅力吧,不同于我们对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可以用博闻强记来学习的,那只是知识,不是智慧。如果以学问大小来区分上士与中下士,那就得记住前面的一个词“入海算沙”,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学了这么多,对悟道没什么帮助,我们还学什么劲。但今天,我只能通过学习的办法来走近佛道,没有明师指点,没有自身智慧。

按这句诗的字面理解,中士多闻,那么,最厉害的读书人,才算得上多闻吧,即使这样,也只能算中士了。当年在佛陀身边,距离佛陀最亲近的亲人阿难,被称为多闻第一,按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最强大脑。

比如,凡是他听过的话,他都不会忘记。光这一点,就秒杀今天的所有学霸。我看过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也听说过古代形容一个人聪明的话:“打马阅碑、立马成诗”,原来以为这是夸张,因为古人写东西,喜欢夸张,尤其是文艺作品,不要太相信它的形容。

但看了最强大脑后,知道,真有这种人,根本不是夸张,过目不忘、快速识别的能力,算是见识了。

但即使像他们那样,也达不过阿难的高度。因为,阿难,凡是他听到过的,都不会忘,这是终身的不忘。这基本上超出了现代心理学的定律。

我们的大脑,在记忆的同时,也在遗忘。如果没遗忘,我们就不会对新的信息,保留着记忆的活跃状态。但没遗忘的东西,偶尔只是出现在梦中,并且变了形。

他的记忆,却是精确记忆,佛陀的话,可不能随意复述的。但就是这样超级聪明的阿难,几十年跟随佛陀生活,也没有在佛陀在世时,真正悟道。看样子,悟道的智慧,与我们所说的聪明,关系不大。

因为,当时佛陀的弟子中,聋的、瞎的,都有悟道的高手。所以,阿难在第一次集结经典时,没资格参加。最后他在大迦叶的激励下,最终开悟,才获得了参加的条件。

若没有他的复述,就没有今天如此丰富浩繁的大藏经了。可信度及权威度,经阿难口里说出来,就如同佛陀在世的复读机了。

那么,可以推断,按当时阿难的条件,他才算得上中士多闻了,我按这标准,估计连中士都差得远。

弘学引用了一些话和解释,他说中士闻佛法后,大概的目标就是成为自了汉,发不出大悲心,成不了菩萨,最多成为一个罗汉。

罗汉就是多闻的最高境界了。当然,这个境界,对我今天来说,也是高不可攀。

下士是不信的,他们即使信佛,也只是迷信。拿些香火,求菩萨保佑升官发财、福寿平安,这是贿赂吧。但,毕竟也种了一点与佛的缘分,并非完全无意义。

夏虫不可以语冰,下士因为自己的见识,自己只能理解可以感觉的东西,所以不信。我要不是李茅跟我解释,自己看书思考,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我是根本不会相信的。因为,它离我的经验太远。下士,只相信可以感受的经验。这样算来,我也是下士的一员。

当年孔子有一个传说,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意义还是正确。

孔子有个学生,正在门外扫地,外面来了一个人问:“你是儒生吗?”那学生答:“是的,我是孔子的学生。”

“听说孔子是天下知识最多的人,你们还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那么,应该什么都知道。我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你问吧”。

“你说一年有几个季节?”

“四季。”

“那你答错了,一年只有三个季节,怎么会有四季呢?你学得有问题。”

此时孔子听到了,立即从门里出来,与对方作了自我介绍,弟子和那个人也向孔子求证。孔子笑着对那人说:“你说得对,一年只有三个季节。”

那人笑着离开了,觉得自己聪明。

但孔子的弟子却不理解了:“师父,明明一年四季,你怎么也说假话,说是三季呢?”

孔子说到:“你没看到,那个人是穿着绿衣服吗?那个人就是个蚱蜢,蚱蜢从春天出生到秋天死亡,他只知道有这三个季节。你如果跟他谈冬天的冰雪,那他肯定是不承认的,因为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拿来给他争论,你就是徒自浪费时间了。”

他弟子是聪明,但智慧的,是孔子。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是饮甘露,消融顿入不思议。”

对于不理解你的人,你如何解释都是没有用的。一个人要是听得见别人的劝告和解释,那就算是有智慧了。

别人根本不知道你拥有什么,需要什么,而以他的心量来评价甚至诽谤你,你根本不用在意。比如,有人怀里有珍宝,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枚铜钱,你不去捡,反而让别人捡,别人捡了钱,有可能说你傻,他哪里知道,珍宝就在你身上呢?

人们总喜欢将心比心,进行道德上的评价,许多诽谤不是恶意的,只是不理解。佛教对这种不理解的办法,就是不辩解不争论。落叶满街红不扫,任它着地自成灰。

每个人的尽量大小不同,所以不能够相等,这就是无法将心比心。每个人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就只能求同存异。对于出世追求的修道人来说,世间的评价,几乎没有参考价值。

鸠摩罗什,当他接受皇帝十个美女时,就有人批评他,甚至包括他身边的徒弟。由于他当时担负着译经的大任,不能自顾自地不解释。但他解释的方法却让人不可思议,他当众吞下了一钵钢针,并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我这样,当然也可以纳妻。

这种以事实来辨别的方法,仅限于有神通的人,也仅限于在世界有大事业要完成的人。如果对于出世思想的人来说,所有辩解从言语到行动,都不必要。

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把火烧天。天是虚空,无论火有多大,永远不可能烧坏。因为没有,所以不坏。这是一个多么精彩的哲学比喻啊。佛讲空,道讲无,都含没有的意思。既然什么都没有,那谁能坏得了呢?能够坏什么呢?

徒自疲,火总有烧尽的一天,柴炭总要耗尽,那么终究的熄灭,自然就散去。人们的评价也是这样,不可能跟随你一生,即使跟随你一生,也渐渐淡忘了。

每个评价别人的人,都是在自寻烦恼。他本人的生命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烦恼,他终究会忘掉对你的评价,你急什么?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这是智者之言。

何况,这更是勇者之言。一个人,除非非常依赖社会和群体,才会敏感于别人的评价。如果你是自由的,离开就是了。如果你是出世的,不接触就是了。能够摆脱孤独困扰的人,肯定不会理会那些流言。这是勇者,能力者,智慧者。

我闻恰是饮甘露,按理论上解释,是烦恼即菩提的意思,当然,这只是个理论,我根本无法体会。因为我不会清除烦恼,也没见过所谓的菩提。

当年东坡先生告诉佛印一首禅意思,中有一句“八风吹不动”,来形容自己悟到的定境。但佛印回了两个字“狗屁”。东坡先生觉得不理解或者说不服气,就乘船过江来找佛印理论。

佛印笑到:“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狗屁,就把你吹过来了?”

苏东坡这才明白,自己的境界是不可靠的。

我不知道真正的八风吹不动是什么感觉,但我听说过一个道理:菩萨看任何人,都是菩萨。所以,他对任何人的言行,都没有烦恼。有诗人形容过这个境界,所谓所有山风水流,都是般若之声音。

如果是这样的话,从逻辑上推,也算可以旁证,我闻恰是饮甘露了。

消融顿入不思议。这是一个境界,也许与悟境有关,我当然无法猜测。但消融是一种能力,用道家的东西来说,就是一个“化”字。顿入,是迅速,瞬间的意思。不思议,就是境界的特点。

不可思议的珍宝,如何说给别人听。不要说说不出来,即使你说出来了,别人如何去理解?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事物,没有经验的,还以为你在瞎说。

农民们以其浅显的经验,认为世界上最珍贵的是黄金,甚至有人说,毛爷爷,是最大的领导,肯定是扛着金锄头上坡的。他根本就不知道,大领导,根本用不着上坡。你要拿这话跟农民说,他不会相信。他的经验告诉他,不上坡就没饭吃,难道,领导不吃饭?

他们知道黄金贵重,但他们不知道钻石更贵重,因为他们没见过那东西。当然,以上说的,是过去没出过大山的农民。邓大人上台后,最大的好处是解放了农民,让他们有了人生和生产自由,也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一个有眼界的勤劳的农民,所开发出的巨大生产力,是中国前进的最早的原始动力。

世界上的人,大多认为钻石贵重,那么比钻石更贵重的,是空气,是水,是生命,是自然界。这话说得通,但他们不太爱往这个角度来思考,所以说了也等于没说。

他们不愿意相信的东西,他们就不相信。

比如,对学佛修道的人,有的普通人不理解。不愿意相信有这种不太有他们追求的人。不好色,不吃荦,不赚钱,你们修那个道,有什么用?也没见哪个成了神仙,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都是假的,骗人的。

确实,普通人只相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认为那才实在。出于这个角度,普通人对修道的人总是有看法。估计是装神弄鬼骗财骗色的家伙,要不然,吃那些苦,装那些样子干什么。

所以,佛教作为一个宗教,要存在于普通的人世间,就必须讲戒律,不然,那些负面评价就成为真实的了。

最新小说: 剑出霜满城 我找到了熟练度的正确用法 多子多福,我的大帝征途 修仙:末世仙路 调教 虐菊 虐乳 挤奶 憋尿 重生,世子妃不愿洞房,休了便是 皇室弃子,开局建立无上仙朝 再来一次好吗动漫免费 笨蛋小少爷又被炒来炒去 仙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