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武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一十三章 发散与内卷

第三百一十三章 发散与内卷(1 / 1)

当我走在街上,看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想起古代一个故事。皇帝看见熙熙攘攘的车船行人,问大臣:“这些人,在忙碌什么?”臣子回答:“就为两件事,一为名,二为利。”

而当你对名和利兴趣不大时,你的行为和思想,就会向内延展,如同显微镜,向微观方向发散,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种内卷化的人生。

宏观与微观如果不能够自洽,那么“天人合一”的理论,就没有立足的基础。但在现在的物理学看来,这两者之间,还看不出统一的自洽的模式。

相对论与量子论的不相容,就证明了这一点。

但总是有人企图建立统一场理论,想统一宏观与微观。虽然目前收效甚微,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否定,这种理论的存在。

比如当年中医大师朱老先生,教给我的周天循环法,如同天体运转的模式,复制到微观的个人身体上来,确实起了些作用。

其实,想到这些,主要是因为,昨天睡午觉的时候,空调开得太大。中午陪爸喝了些黄酒,因为我今天上午第一次,跟他下了盘和棋,人就显得有点亢奋,喝多了一点。

最近,我看了一些棋谱,也试验了一些新的开局,在今天爸的失误下,我抓住了机会,跟他通过大量对子,达成了史上第一盘和棋。他当然是称赞不已,我也有些自鸣得意。

酒喝多了一点,中午时,妍子在书房打坐,我在卧室睡觉,我故意把空调温度降低了很多,因为身上确实很热。黄酒这东西,虽然好下口,但喝多了的反应,也有点厉害。身上发热是一方面,更突出的是,头有点昏。

我好像是为了让自己更清爽些,把空调开得大了一点,对着我头吹。结果醒来时,发现自己出现了落枕的现象。其实正常人睡觉,即使头偏了,也不会影响肌肉的。

我也是懂得一些中医常识的,当外邪进入时,能够引起疼痛,主要是因为内部运行不畅。抵抗力弱了,风寒就乘虚而入。

通则不痛,我记起了朱老先生的周天循环法。自己站在阳台,就这样运行了三次,奇迹般地,脖子居然不痛了,扭转自如。

仅仅三次,一分钟时间,真是太神奇了。

有用的东西,一定有它的道理。但这个道理,是不是能够证实“天人合一”的理论,这我就不知道了。

发散与内卷,在人的身上,肯定有一个节点。比如性格活泼时与性格内向时,都是指的你一个人,都是说你的心。

人心,真的是发散与内卷的节点吗?如果是这样,人,是不是心的奴隶?

假如是,那么心就是主人。但这个主人在哪里呢?长什么模样?却难以捉摸了。因为,心是不断变化的,它不知道所在,不知道所来,不知道所去。

突然一个词蹦了出来:“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这正是妍子天天念叨的事啊。

妍子目前的状态,在我看来,是明显内卷化的。她对外界的事物,几乎失去了冲动的兴趣,这与她的过去完全不同。她过去,肯为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大惊小怪。今天,即使我在她面前走动,她念经的节奏和语气,也毫无更改。

但是,这种内卷化,并不意味着不丰富。我在打坐的时候,虽然在外人看来,表面风平浪静,但内心的波动,身体的感受,却时时风起云涌。

从自身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看,哪是大哪是小呢?我们看不到宇宙的尽头,那么我们就得出宇宙无限大的概念。我们能够看清自己内部的组成和微粒吗?分析观察到原子电子量子的世界,就到了尽头了吗?没有。如此说来,微观的世界,也是无限大的啊。

庄子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

佛说:“心即是佛。”

哪个世界更大?

有些道理不太清楚,就自己实验一下。我决定,从明天早上起,我也打坐,再次尝试那种内卷化的波澜壮阔。

但要说发散式的生活和思维,我没见过比王班长更突出的人了。当然,小马哥也算,但他是乔姐的继子,我不太愿意多留意他,毕竟任何与乔姐有关的事情,都会干扰我的生活,干扰判断。

王班长的生活模式,是极大地丰富感觉器官所触的世界,让心识在无数的见识中颠簸,从而找到安心之锚。他是主动的,愿意承担一切痛苦的尝试,进行这个所谓伟大的人生实践。

找不同的国度生活,找不同的女人,吃不同的食物,亲吻不同的土地,当你尽可能地接近无穷的变幻时,你会发现自己心最留意的地方,那动荡身影内最顽固的留恋,就是你的心安之处,就是你的故乡。

心安之处即故乡,这话最早是苏东坡说出来的。不过,他的飘荡,更多的是被迫。

他临终前写的一首诗和说的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深刻。他写的诗中有一句: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他这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是在被贬谪的漂泊路上。

他如果没有到黄州,那么前后赤壁赋就不可能诞生,“大江东去”的诗句不可能出来,他在文坛中的地位,恐怕要打些折扣了。但是,这是他受到巨大冤案和羞辱之时,贫惧交加时的产物。当时,他尽散家人,只留下最后一名侍女陪伴,幸亏还有子由在长江的对岸。

如果没有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其实他此时已经长的痔疮,已经不能随便吃上火之物了。更重要的是,此时子由不在身边,连他身边最后的侍女,也因贫病而亡。

儋州,他被流放到天涯海角,更的是孤身一人,一个能够说得上话的人都没有了。虽然他貌似惊喜于生蚝的美味之中,但其中的凄苦,怎么能够说得出来呢?说出来有谁听呢?有人听谁听得懂呢?

但是不管他是有意的还被迫的,这种四处漂泊的状态,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视野,扩充了他的经历。让他的诗词文章,在细节描写与日常生活间,充满了大智慧、大情感,在深入人心之中,树立了美学的新标杆。

如果没有苏东坡这些诗词,我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那些独立人格中闪光的美丽,我们也很难理解这样一个不屈的灵魂。

古来的文人,自视高洁,在受到冷落和屈辱后,要么愤世嫉俗,成为一个愤青;要么自暴自弃,自杀或者投降。而只有他,能够在这两者之外,找到新的出路:原来,为自我活着,为生活本身的美丽活着,也能够如此生动。

愤世嫉俗的代表,莫过于嵇康之流了,用不合作的态度和故作怪诞的手法,进行的行为艺术,只不过表明自己不与朝廷为伍,只不过是另一种不满的政治态度,本质上也没离开过政治。

用摧残身体服用五石散的做法,表明摆脱身体的束缚,甚至天体步行于山野竹林,以期望获得精神的自由。不过这种方法,只是古代吸毒中产生的幻觉,除了对身体的虐待,就是故意让世人白眼。这也是反对世俗的办法,其实从未离开过世俗。

这种抓自己的头发企图将自己提起来的办法,一一失败。

自暴自弃的做法,最早应该是屈原了,干脆一死了之。他的自杀,虽然有理想与文艺的装饰,其实与今天的泄愤并没什么两样。

而苏东坡的价值,告诉我们,在不离开世俗,不否认政治的前提下,还有第三种世界的存在。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所有学习的知识,不仅仅为名利的存在,也会为生活本身而存在。

讴歌一场雨,赞叹一条鱼,详述一锅肉,每个人都会遇到美,只需要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态。从旁人的眼光来看,当时的苏东坡,可以说是凄惨无比了。但苏东坡的实践证明,文学、艺术和思想,是发现美、讴歌美、传播美的工具。

他丰富了一个新的艺术系统,生活本身的美,这是文学的大价值,而前人们只是偶尔提到,他却每天做到。

以上是他临终前的一首诗。他临终前的一席话,是当着他三个孩子说的:平生少恶,应不致坠。这是一句事关宗教的话,人死后的灵魂假如存在的话,就有上升到天界和下坠到地狱的说法,他相信因果,认为此生没做多少恶事,应该不至于下地狱吧。

其实,他在人世间的磨难,根本原因还是他有一个极大的错误。名利场中,他拥有的名声太大了,他无法独自保留自己的名声,因为人人都嫉妒他的名声。

在文人辈出的宋代,甚至连那些惺惺相惜、日酬唱和的人,都嫉妒他,他几乎成了文人的公敌,怎么不受到怨恨和迫害呢?

巨大的名声与巨大的利益一样,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嵇康就死在这点上,钟会杀死自己的偶像,因为他无法容忍,当自己努力到了成功的顶点,却依然得不到偶像的赞赏。

富贵险中求,已有富贵,如果没实力保护它,也是一样非常危险的事。

王班长与他们有两个显著的不同。我觉得,从实践上看,王班长是一个高明的哲学家。或者说是一个高明的生活艺术家,他用行为来艺术。

第一个不同,他的奔波和尝试是自觉的,主动的,有兴趣和动力的。第二,他不以名利为目标,名利只是他追求丰富生活、寻找安心之境的工具,用过即可扔掉,毫不拖泥带水。

当一个孩子抱着黄金走在街上的时候,会遇上危险的劫杀。但当你遇到劫匪的时候,不仅主动把黄金送给他,还邀请他喝酒,并且还想带他到一个更美丽的地方玩耍,不仅危险不会存在,还有可能交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识过的、生猛的新朋友。

我记得他从非洲回来的时候,腿部还打着绷带,他曾经给我说过一句话:“兄弟,当过兵,打过靶,就是没上过战场,没负过伤,亏不亏?”

这话不是笑话,当时确实让我震撼。

将自己的身心投入起伏的生活巨浪之中,做一个大起大落的人,在其中品味那些酸甜,并且找到最不变的稳定的内心,那就是找到自己了。成为自己,先得找到自己,这是发散式人生的逻辑,这是人生的高境界。

当然,发散式人生也是有巨大的危险的。这种危险,主要是因为有人往往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比如苏东坡做菜,并不是为了炫耀厨艺,而是为了品尝菜的美味。王班长漂泊不是为了旅行,而是为了体验不同的人生。

但小马就不同了,他是被欲望牵着走的人。欲望的无穷变幻性与现实的有限性,最终会把他撕裂,让生活没有头绪。比如他好美色,但仅有美色的刺激,会遇到两个障碍。

第一是,身体的障碍。对男人来说,绝对无应期的存在,会给你设置一个数量上的限制。“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是描写阿房宫美女的遭遇,也说明,皇帝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

第二是,审美边际效用递减。什么女人才是你看得上的美女,即使这人是世界小姐,看多了,也觉得平常。不要说美女的衰老,就是不衰老,你看久了,兴趣也就弱了。她们带给你的快感,会越来越差。更不必说,你男性功能的衰减,这一绝对事实了。

所有被欲望牵引的人,稍不注意,会让欲望占满你的心,与其说是心的奴隶,不如说是欲望的奴隶,失败就是必然的。

那么,内卷化的人生又怎么样呢?从数量来说,它仿佛是弱者的专利。比如行动能力受限的人,他活动的空间与他人涉及很小。比如智力受限的人,他交流的余地与他人与世界的交集不多。

最极端的是自闭症患者,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旁人无从得知他们的悲喜,毫无道理地怜悯。

但有时,这种内卷的人,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往往突然间,让人大吃一惊。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有一个许三多的人物,让我有点感觉。这种人在部队,你如果当过几年兵,总会碰到那么一两个,他们在特殊时期爆发的能量让人刮目相看。

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他们仿佛是内卷的人,他们内心中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但这个方向始终不变,以至于积累到一定程度,如同满弓的箭,直刺目标。

发散型的人,最怕失去本心,形成“貌似四面出击,实则一盘散沙”的局面。而内卷的人,往往可以达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战略目标。

我们在打坐时,是不是在屏气凝神中,将心的力量和关注点集中到一个点上,也能够使自己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以积累出巨大的心灵力量呢?

还是那个逻辑,通过找到自己,才能成为自己。这种内卷化思维,是不是也是找到自己的一个办法呢?

我想到关于苏东坡临终的另一个故事。说他当时即将临终,请来他的老朋友,一名高僧。

要知道,苏东坡是人佛教信仰的,他号称东坡居士,居士这个名称,就是佛教专有的。如同今天的妍子,她也认为她是居士。苏东坡也写过许多佛教意义的诗文,也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

当然,以如此聪明的人,他只要感兴趣的事,都会做得不同凡响。

但他在临终时对三个儿子说的话,一方面表明了他临终时还对佛教信仰抱有期望,另一方面,或许是在安慰自己,死后的灵魂有一个好的去处。

但从语气上看,他似乎对自己死后的灵魂,并不把握。

找来高僧朋友,就是要他给予临终的指导,以企获得宗教的指引和力量。这位高僧让他默念佛号,但苏东坡自己知道,自己做不到一心不乱地念佛了。

临终前巨大的痛苦和恐惧,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因为如果你体验到了,你也没机会说出来了,这是人生最后的体验,外人无从得知。

高僧批评他,你念佛这么多年,都做不到一心不乱,临终需要得力的时候,用不上力。那么,你相当于白念了。

这是对散乱者最大的警告,如果真有佛教所说的灵魂存在的话。

一心不乱从哪里来?排除超常智慧的情况,作为我们普通人,经验告诉我们,从长期的训练中来,从养成的习惯中来,从坚定的信仰中来。

比如,我们当年训练擒敌的时候,教员告诉我们,最好的结果,是养成下意识的反应。学了多少招数并不重要,养成肌肉记忆只是第一步,通过反复练习,养成下意识习惯,才是武功成就的重要一步。

当外界挥手逼近,我们习惯性地眨眼睛,这就是下意识的反应。人类在几千年进化中,保留了这一功能,因为眼睛对人类的生存极为重要。如果没有这种功能,我们人类估计早就没自然所淘汰了。

妍子这种功课的重复,是不是在培养仿佛的下意识呢?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在打坐中试着体验,内卷化的自省模式。

凌晨时,与妍子一起起来,我们在一个地方打坐,虽然我们的法门不同,或者说关注点不一样,但身体接近静止状态,表面上看,是一样的。

按我原来的方法,是文大姐所教。呼吸法,关注自己的呼吸,看看能够发生什么。

我们的心思,如果不关注一个东西,就会东跑西跑,这是绝对的经验。而且,没有一个特定关注对象时,你都不知道你下一秒会想到什么地方去。

心灵如此飘忽不定,如同奔跑的牛,那么这个关注点,就是拴牛的绳子,让心被约束到一个比较狭小的空间。我记得,在某位古代的禅宗大德语录中,有过这样的比喻。

将关注点约束起来,就是将心灵内卷化。

我关注呼吸,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消耗我乱跑的心的奔逸的惯性。一呼一吸之间,还有意观察呼吸线路的长短,其实是引入了感觉的维度。因为外界冷空气进入呼吸系统时,皮肤会因温度得到感觉。

听觉也在发挥作用,比如刚开始,呼吸是听得到声音的,后来声音越来越小,甚至到你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当一条线越来越短的时候,偶尔,会凝结成鼻子尽头山根处,一个点,这个点会一明一暗,来配合你对呼吸节奏的习惯。

我目前所能够到达的程度,大概在这一明一暗的境界里。当然,据书中记载,最后,这个法门,会到达察觉不到自己在呼吸的程度。别说一明一暗这个节奏没有,甚至连这个点,也会扩大或者消失。

在文大姐当年的描述中,她指出,扩大和消失是一回事,我觉得非常奇怪。但现在,我仿佛有所理解了。当你所有的思维都在这一个光点上时,你的世界就是这个光点,光点成了世界本身,既是扩大,也是消失。

比如,鱼在水中,是感觉不到水的。感觉到水,往往是因为它离开了水,受到了困难和痛苦。

下坐后,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了。

“妍子,当我注视那个光点,光点或许会变成所有的光,或许在光中我根本察觉不到光的存在,此时,我在哪里呢?”

“哥,你到没到?”

“我没到,我只是说如果。”

“没到的所有猜想,都算是妄想,到了的所有述说,才能算实相。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境界是否存在,因为我只是一心念佛,不是像你那样,看光。”

“那我这样想,有没有意义呢?”

“你静下来打坐,都有意义,怎么想,我不知道。哥,我没开悟,我只知道按师傅的说法打坐,别的,从来不敢多想。也许我这是迷信,但我内心却很安定,这种安定是没有痛苦的,很舒服。”

也许吧,按理论,幸福就是那种没有痛苦的状态。

最新小说: 剑出霜满城 我找到了熟练度的正确用法 多子多福,我的大帝征途 修仙:末世仙路 调教 虐菊 虐乳 挤奶 憋尿 重生,世子妃不愿洞房,休了便是 皇室弃子,开局建立无上仙朝 再来一次好吗动漫免费 笨蛋小少爷又被炒来炒去 仙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