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荡之战,元军水师将领名义上是阿术,副统帅是宋国降将范文虎。平日里,水军由范文虎打理,可是他却根本没办法指挥得动水军的几个蒙古千夫长。
只是,不管如何,败就是败了,而且还是全军覆灭的惨败。总得有人为此承担责任,既然阿术不可能动,就只能杀了范文虎了事。
对此,几个宋臣面色虽然难看,却没人出言为范文虎求情。
当然,斩了范文虎也不算冤枉。大战之时,他不仅没有在战船上亲身指挥作战,连具体的战况也是一问三不知。以至于到现在,所有人都只是知道,黄天荡一战,元国水军因为权国坚船利炮而惨败,至于怎么个败法、对方损失的船只数量、对方如何排兵布阵、敌军有何弱点,一无所知。
“你有什么想法?”忽必烈冰冷的目光看向吕文焕。
“微臣,微臣觉得,必须立即想办法在黄天荡寻找幸存的士卒,以了解详细的战况,了解敌军的具体实力以及战术。”
四周飘来不以为然的目光,吕文焕一边说着一边飞快地调整着自己的思路。
“微臣初步判断,此战应当是权国水师侥幸之胜。不过哪怕是水师已经覆没,我军无非是让出长江水道之利,对于整体战局并无太多影响。
权国军队,短期之内依然无力南渡长江。他们想要的,必然只是两淮西路,以此来阻止我军从江南向江北派出援军。”
“不!”阿术说道:“未必如此,权国军队很可能想要阻止我江北大军南渡。”
若论兵力数量,留在于荆湖北路与两淮西路的元军,占据了总数的一大半。南下的部队不算多,但多为精锐。
短短一个月时间,权国军队已经在河南南部取集了数十万的人马,对荆湖北路显出志在必得之势。让元军根本不敢将荆湖北路军队调离南下。
那么,权国军队的攻击重点到底是哪里?
是从河南突破荆湖北路南下,以破坏元国已趋稳定的后勤生产中心?还是从两淮东路渡江南下,直指临安?或是从福建北上浙江,攻向临安?
“权国军队兵力虽强,但是数量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他们不可能从四面八方同时发动进攻。所以,只要判断出他们的主攻方向,进行针对性的阻挡,便可让其无功而返。”吕文焕躬身说道。
“兵力不足?那是以前!”阿合马轻哼一声,“现在,随便哪里一拉,就是一堆准备投降宋兵,还愁兵力不足?”
“就是,我就没见过,有哪支军队像你们宋军这般没骨气,逮谁降谁!”
吕文焕等宋臣,脸上红一阵青一阵。
面对这些蒙古人与汉人的公然羞辱,他们却无法反驳。别说是在前线作战的普通士兵,就是连他们自己,都不敢保证,面对权国军队时,一定就会死战到底。
投降,会上瘾的。
这些降元的宋卒,隐然之间其实已经成为了累赘。遇战则退,当炮灰又不好用,他们比那些流民聪明多了,随时都能从战场上逃走。碰到几个会搞事的,甚至可以在战场上直接鼓动一群人反水。
这些人本来应该就地解散或是充至各地当作城守军。只是形势变化太快,宋国刚刚投降,权国军队就开始南下,大规模的整编降卒,已经有些来不及了。
吕文焕觉得,与其让这些人留在军中成为隐患,还不如早早让他们投降了事。
但是,如果宋国降将开始投降权国军队,那问题可能就会变得相当严重了。吕文焕有些担心,忽必烈如果因此而迁怒他人,很可能会将所有降元的宋将全部就地斩杀。
那就死得太冤枉了!
可是,权国为什么不拥立益王为帝呢?
吕文焕有些不理解。突然又有些怀疑,自己当初选择投降元军,到底是做对了,还是错了?
“荆湖北路,不容有失,微臣建议当从荆湖南路调兵北上协防。”有人说道。
“不,我觉得,权国军队对于荆湖北路,只是佯攻。重心应该是两淮东路与浙江。因此,应当让刘整的水师大举东下,将其拦在长江以北!”
“那样的话,两淮东路敌兵,一旦突破往西,荆湖北路就得腹背受敌,如何抵挡?”
“刘整水军,又不影响步卒作战。”
“水军本就是步卒一部分,难道水军就不能上岸作战了?”
“不,我觉得你们都错了!重点应该让浙东军队迅速南下,夺回福建。否则所有的海外贸易将被彻底截断!咱们的府库,又快空了……”
说话的是阿合马,众人看着他,一时无言以对。
从整体的战场形势上来说,福建的得失暂时还影响不了整个战局。但是从经济收入而言,福建的损失对元国政府的收入,是个巨大的打击。
只是蒲家船队已经覆灭,哪怕现在派军队攻入福建,南洋的贸易短期之内也无法恢复了。阿合马提起此事,无非是想换个方式,劝谏忽必烈,应当想办法从其他渠道另寻财路。
比如,抄家……
“临安有钱人,还有不少,劝他们赶紧捐些钱出来啊!”霸突鲁舔了舔嘴唇说道。
众人又把目光投向新任的临安知府贾余庆。
这位宋国的最后一任丞相苦笑着摇了摇头,从怀里掏出数本书册,双手捧着递给忽必烈。
忽必烈眼睛一眯,“这是什么?”
贾余庆没有回答,眼睛往书册上瞟了一眼。
这些书册,每本厚十数页,无论是印刷还是装帧都相当精美。封面上,是四个腥红大字:“讨元檄文”。
又是这东西!
忽必烈接过书册,略略翻看,随即大怒,双手一扯,书册便如破絮般在殿中飞舞。
“哪来的?给我查!谁敢私藏这东西,屠其全族!”
贾余庆一哆嗦,又从怀里掏出几本,叠放于地上,叩头跪伏在地,抖若筛糠。
“怎么回事?”忽必烈怒吼道。
“罪臣前日才看到檄文,开始安排收缴,但是越收越多。如今在临安城内,这檄文几乎无处不见……”
几个汉臣面面相觑。
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套路,与当年在开平城时一模一样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