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有敌来袭,后方城守军如果只是不肯配合那也就罢了。一旦出城夹击,自己这些人,除了跳河,绝对是无路可逃。
从昨晚开始,一直到现在,李毅中不停地派人要求城楼上的守兵打开城门,或是放他们入城以凭着城墙阻敌,或是从西城外再调兵力来援。但城上守兵态度与前些天依然没有任何不同:没有任何回应,也拒绝任何人进城。
显然,侍其轴还没搞定城内的乱局。
李毅中把略带焦虑的目光移向军营辕门,一大早他便派出信使徒步翻山前去西城门外,算算时间,信使也该回来了。
果然,没多久,一个踉踉跄跄的身影在辕口处出现。李毅中倏然而立,来人正是他派出的信使。
信使不顾平息自己猛喘着的粗气,给李毅中递来一封书信。
信是辛邦杰写来的,李毅中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暗自点头,而后闭上眼,认认真直把辛邦杰的计划在脑中过了一遍。这才将手下两军的数个百夫长召集过来,开始详细地布置下去。
北城门上,看到开始忙乱的城外军营,张靖有些好奇地问道:“你说,李毅中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办法?他们会不会就这样四散而逃了吧?”
夹谷勒却坐在那开始自斟自饮,“逃了不是更好,便可以有理由治他一个擅离职守之罪,砍了他,大将军都不会说什么。”
“他们开始派出营了,怎么才一支百人队?”张靖站在城楼上的柱子之后,一边往下观望一边不停地问道。
“又派出两支,他们想干嘛?”
“李毅中是不是只有八百个兵?全部派出去也没什么用啊,这样分批出去,岂不是死得更快?”
“奇怪,他们拉了一大堆石头过来干嘛?”
“不好!”张靖突然一声大叫,“李毅中这厮,好大胆子,他,他竟然想把城门给封了!”
夹谷勒连灌了几杯酒入肚,脑子便有些发晕,“封城门?封城干嘛?不让我们出去?我们本来就不想出去啊!这样不是更好吗!”
“不行不行,万一……”
“万一什么?不用担心了!”夹谷勒挥了挥手说道:“他们堵住城门,就断了最后一线入城避敌的机会,这是自寻死路,到时就别说我们见死不救了!”
张靖急得在城楼上团团乱转,心里却有苦说不出。
他费尽心思,结交夹谷勒,又通过杨氏影响了大岩桓,终于让夹谷勒获得统领城防军的实职。但是,他的目的可不仅仅只是引蒙古人歼灭六百高丽兵这么简单,而是想把蒙古人直接引入南京府城。
张靖很清楚,他在府城内的几个布置,包括让杨氏配合劫持小公子、让李赫发动城内百姓围堵副万户府,这些措施都不可能达到驱逐那些中原人的效果。城内所有的布置,其实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把大乌泰牢牢地牵扯在副万府之内,然后打开北城门,引蒙古兵入城。
只有这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彻底地控制住南京府。
可是,如果城门被堵,蒙古人如何才能入城?
张靖大着胆子,从墙垛上探出半个身子,往下看去。
南京府城三个城门虽然都有瓮城,但并没有挖掘护城壕沟。高丽兵的手脚相当快,有人刨石、有人推车、有人扛着木板长棍,没多久就将城门堵实。
不过,看这情况,最多也只能将城门堵上一半,马可能出不去,人还是可以爬得出来的。只是要想让蒙古人以最快的速度冲入城内,已经不太可能了。
张靖眼神乱转,突然瞥见城外军营辕门口,有一个人正静静地盯着自己,这人眼中虽然没有任何杀意,但被他目光锁定,张靖竟然涌出一股身无所遁的慌乱。
张靖不由自主地身子一矮,整个人便溜下了墙垛。
盯着张靖的人,正是李毅中。
军营内的八百人,已经全部派出去了,李毅中叫来赵玄习,吩咐道:“给你留一百人,守在城门之下,旦有人翻墙而下,格杀勿论!”
赵玄习略一犹豫,领命而去。一百个高丽兵,分成四排,前排持盾,后三排持弩,面对城门摆开阵势。
“如有蒙古兵攻至城下,允许你们往两侧山上撤退。”李毅中又交待了一声,回头往城头上看了一眼,随后上马往北缓缓而行。
七百个士兵,分成七支队伍,在北城往北的道路上,半个时辰内,便布置好了七道的防御阵型。
道路全被挖得坑坑洼洼,路上撒满铁蒺藜,中间只留了条一人宽的位置以供通行。
七道防线,最前方已经到了离北城门十余里之处。
李毅中下了马,站在防线的最前方,此处离墩台,也只有十多里了。从时间上看,蒙古人应该已过墩台,差不多该攻至此处,可是耳中依然没有响起任何的铁蹄之声。
李毅中眉头微皱,眼睛定定地望着墩台的方向。
墩台之上,狼烟已渐渐熄灭,只余一些轻烟依然在空中飘扬。
墩台之下的狭窄山路上,大大小小的山石已经将道路完全堵实。道路北边,挤满了狂躁不安的蒙古骑兵,一个个都在破口大骂。
数十个已经下马的蒙古人,正在试图将堵在道路上的山石挪开。然而那些山石巨大,推动都不易,更别说将其清理出道路。あ七八中文817\8
而且,从山壁上,时不时射下一些石弹,这些石弹虽然不足以致命,却总是对着他们毫无防护的脸庞打招呼。被击中者,脸上开花还是小事,有鼻子被击塌的,还有眼球被击爆的,惨叫连连。
白色眼泪鼻涕与红色的鲜血、灰色的尘土一起,将一张张脸糊成了秋后的柿子饼。
飞箭如雨,不断地飞向山壁。但是那些人大多躲在石壁缝隙之中,矢箭根本射击不到。有一两个半露身子的,边上也有人持着盾牌帮他抵挡山下的飞矢。
这些人,正是从火罗村急撤至此的赵权等人。
昨晚上,刚进入火罗村,就碰到了正准备撤离的村民。一问才知,竟然有村民发现了有大队蒙古骑兵正向此而来。
辽东山民多依山而居,对于战争的发生有着天生的敏感性。骑兵行走于弯弯曲曲的山间,很难完全隐藏住自己的行迹。而这些山民只要在山上高处派人守望,便可在第一时间发现过往的部队。
只要没人与过路的军队故意作对,或是通风报信,也没有哪支军队会把这些聚居的山民放在心上。
正如东真军北撤路上,经过的一些山民聚居区。有军队过来,他们便避往山林,等这些人仗打完了,他们会继续回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