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为自己难过,而是因为没能完成老主人的遗愿而感到伤心,感到自责才流泪的,可袁术非但没有一丝同情,反而还跟着手下一群没有见识的将军们,一起取笑这个劳苦功高的老臣,这让袁涣的心彻底伤透了。
说起这袁涣,他出身于“陈郡袁氏”,这是一个毫不逊色于“汝南袁氏”的名门望族。
话说天下袁氏出太康。西汉时期,袁姓人开始在官场上显现,地位显赫,成为阳夏当地的一大望族。
要说这陈郡袁氏的由来,是过去秦朝把原陈国设为陈郡,而阳夏是陈郡下辖的一个县,所以袁氏族人以陈郡作为郡望,是为陈郡袁氏。
陈郡袁氏家世显赫,但其代表人物都崇尚清虚,克己奉公,不敛私财,没有什么大的雄心,也没有过多地搀和各种政治势力斗争,与其他大家族没有产生冲突,使得从袁生开始,家族成员能连续在各大朝代中出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之中。
而这位袁生,相传是位谋略家,他为汉高祖刘邦效力。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从荥阳逃出,进入关中整顿军队后,想再次东进攻打项羽。
而这时,袁生献策,建议汉军改变出击方向,从武关出兵,吸引楚军主力南下,到时汉军坚守不战,拖住楚军;同时,派韩信去安抚赵国,联合燕国、齐国,使楚国在北方有所顾忌。如此一来,楚军要应付多方,兵力必然分散,汉军便可灵活机动打击楚军。
刘邦采纳了袁生的建议。
袁生的策略,使汉军对抗楚军的战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汉军最终战胜楚军起到了重要作用。
袁生在刘邦建立政权后,功成身退。他回到祖籍地阳夏,重振家门,陈郡袁氏,逐渐兴旺起来。
他的曾孙袁干在汉武帝时因战功被封为关内侯,世袭三世,因王莽篡权而爵止。
而东汉时,从陈郡迁居
到汝南郡汝阳县的袁氏族人发展为当地一大望族。这汝南袁氏,以“四世三公”留名史册。这正是袁绍、袁术兄弟俩所在的家族。
这汝南袁氏是一门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世传孟氏《易》学,故而“门生故吏遍天下”,也使得袁绍、袁术两兄弟,天南地北振臂一呼,皆能得到众多人才响应。
这样算来,袁涣和袁术,还有那么点沾亲带故的关系。
可是,这层关系并不能让袁术对袁涣有一丝亲切感,相反,他还常常以此为话题,将陈郡袁氏和汝南袁氏做比较,当着群臣之面诋毁袁涣家的陈郡袁氏,同时又吹嘘自家的汝南袁氏,称其汝南袁氏后来居上,不论名望和影响力,都完凌驾于陈郡袁氏之上。
袁术的手下自然站在他这一边,每当听到袁术拿这个话题来说的时候,他们都纷纷跟着袁术吹嘘汝南袁氏,并诋毁陈郡袁氏。
其实这汝南袁氏本就出自陈郡袁氏,他如此诋毁陈郡袁氏,颇有拔本塞源的意味了。
每当这时,袁涣都选择默不作声,并非是他胆小懦弱,而是他不愿意为这种无聊的事情和自己的主公,还有满堂文武争个面红耳赤,先不说他一个人势单力薄,双拳难敌四手,即便他口若悬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力压众人,赢得这口舌之争,到头来却是从上至下,将所有人都得罪了一个遍。
尤其是袁术这个人,气量狭小,又极好面子,如果袁涣当着众人的面将他们家族比下去了,他还会放过自己吗?
所以即便袁涣心中气愤,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可是如今,袁术和他的将军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羞辱他的人格,这让袁涣悲愤交加之下,再也忍受不住,气极而泣了。
只见袁涣红着双眼,对袁术深深一拜,拱手哽咽地说道:“主公,看来袁涣已经老了,主公再也不需要老臣辅佐了,今后还请主公多多保重,切勿辜负老主人的厚望。”
袁涣说着,又深深地拜了一拜,然后转过身,带着苍老落寞的背影,在人们的视线中渐渐远去。
“这袁涣也太不知好歹了,没有主公允许,竟然敢擅自离开,看我将他抓回来,交由主公发落!”
看到袁涣走后,纪灵依旧不依不饶,他还想把这个可怜的老人抓回来再羞辱一番。
这就是袁术倚重的大将的涵养了,恃强凌弱,无怜悯之情,而袁术身边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袁涣才会那么着急,一直劝说着袁术,想让他明白,作为一个合格的君主,识人善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才能,而袁术所喜欢的,却尽是些好狠斗勇,溜须拍马,不学无术之人,这些人,一起喝酒作乐还可以,但要想凭他们在乱世中打出一片天下,简直是痴人说梦。
“算啦,由他去吧!”
袁术一反常态地制止住了纪灵,这一瞬间,袁术看着这个尽心辅佐袁家两代人的老臣,那落寞悲伤的背影,即便他再混蛋,此时也不禁有所感触,回想当初袁涣受命于袁术危难之际,他哥哥袁绍,和支持袁绍的那些族人们,在袁逢刚死不久,就开始策划着消灭袁术的计划了,偌大一个袁家,却容不下两兄弟,能继承家业的只有获胜的那个,而输的,命运就将受人掌控,是死是活,也都要看别人的心情了。
这就是乱世,就连自家兄弟,为了争夺家业都要自相残杀,拼个你死我活。
袁术就是在这危难之际得到袁涣帮助的,他至今记得,父亲袁逢刚死没多久,袁涣就找到了他,让正在因为父亲的过世而痛哭的袁术停止哭泣,和他一起去见一些人。
袁术当时不明白有什么事情那么重要,竟连为父亲守丧这样的大事都要放下?
为此,他还责骂了袁涣一顿,认为他对刚过世的父亲袁逢不敬。
可袁涣却并没有因此而生他的气,反而耐心地向袁术解释,为何要这么急着去见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