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机通过细的扳机轴固定于扳机支座上,长期使用之后轴与轴孔摩擦产生间隙,扳机的动作更难准确传到阻铁。
手动保险杆设在枪托下面、弹匣的后方,可回转360度。保险杆置于前方“0”位时,阻铁被锁住呈保险状态,置于后方“l”位时呈待击状态。
QBU88式58狙击步枪使用同样的可卸式3~9倍的变倍瞄准镜,将目镜前方镜筒上的圆环转动,可调整放大倍率。
镜筒的上面及右侧面装有瞄准镜的归零调整转螺,拧下盖子,用工具转动转螺进行归零调整。
归零调整后,使目标与瞄准镜内分划板上射程标志的顶点重合,进行射效矫正。
这种调整之后的瞄准镜,能够让狙击手更加迅速、精准地找到目标,并且保持精确度的同时不断和寻找和变换攻击目标。
这种瞄准镜的分划板上“A”形箭标顶点右侧的1—2、4、6、8数字,表示以相应“八”形箭标顶点瞄准100~200、400、600、800远处的目标。
瞄准镜底座后面装有3节15V电池,电源接通时镜内分划板的分划及数字发出绿色光,在昏暗及夜间的狙击中容易看清。
操作瞄准镜底座左侧的锁紧手柄进行瞄准镜的安装与拆卸。QBU88式狙击步枪以变倍瞄准镜为标准配置。
同时QBU88式狙击步枪也设有机械瞄具,供瞄准镜损坏或丢失时应急使用。
准星与表尺均为折叠式,装上瞄准镜时折倒。
表尺竖起时,回转式圆盘位于前面,通过由表尺体纵向槽与圆盘横向槽交叠而成的方形觇孔照门进行瞄准。
该圆盘回转时表尺体后面中央的圆孔呈现数字,该数字表示以100为单位的表尺射程。
准星为柱形,装于环形护圈内。
准星可用专用工具回转使之升高或降低,进行调整。
该专用调整工具与分解的通条等一起装于收藏在握把内的工具盒中。
准星护圈的背面上部设有荧光点,与表尺体顶部的两个荧光点对应,供夜间作战瞄准用。
当然,使用机械瞄具与使用光学瞄准镜相比,射击精度有所下降。
该枪配用夹紧式可拆卸的两脚架,作为瞄准辅助装置该两脚架为伸缩式,架杆可拉伸,也可折叠到枪管下方。
因为这些强于重型狙击步枪的原因,接连五颗子弹打过去,去只打死了一个警卫。
当杜邦看到这一幕,他马上低声急令道:“三号位、四号位,补充射击,给我干掉那个目标。”
“砰、砰、砰……”
接到杜邦这样的命令,在他身侧3点位置、7点位置上的两个狙击手开火了。
这两个位置形成了犄角之势,这种位置上打出的子弹一射出去,当即便让缪拉夫的身体完全处于子弹的攻击范围之内。
然而令杜邦、让参战的狙击手们都未曾想到的是。
就在两个位置的狙击手开火的几乎同时,缪拉夫突然抱着那警卫的尸体抢先翻滚了一下。
在翻滚之中,缪拉夫伸手一拽。一个原本隐藏在其身旁不远处的另一个警卫,被他这么一抓变成了有一个“肉盾”。
“噗、噗、噗……”
子弹射入肉体的闷响声再次传来,这一次却依然不是子弹打中了缪拉夫。
伴随着几声惨叫,那个被缪拉夫抓住当“肉盾”的警卫身上被四颗子弹打中,当场被打死在了缪拉夫的身旁。
那个倒霉蛋被当成了挡箭牌,可是他被打死以后,缪拉夫却依然没有将他“抛弃”。
“嗖、嗖、嗖……”
“噗、噗、噗……”
子弹一发接着一发,仍在接连不断地打向缪拉夫翻滚中路过的地面上。
缪拉夫却是抓着两具尸体,玩命似地一直翻滚、翻滚、再翻滚,翻滚中用那两具尸体继续为他阻挡着子弹。
眼见到此景此景,杜邦愤怒了。
“TMD,这个畜生、居然用他的警卫来当‘肉盾‘’。”怒目圆睁,杜邦大声吼道:“通讯侦察连,用你们的‘小蜘蛛’给我冲过去,搞死那个混蛋。”
之前的无人机、智能机器人,都是通讯侦察连放出去的。
从前的通讯侦察连,从前的“黑蜘蛛2号”、“黄雀2号”、“海东青2型”还只是单纯依靠卫星信号形成的信息战网络作为战术支撑点。
可是如今的通讯侦察连所掌握的这些再次升级后的科幻化武器,却是在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结合的最新的3G通讯技术和基站多维VR技术于一体的,真正最先进的高科技武器。
这样的一群实际上已远超这个时代的高科技武器,先前的战斗中已经大大地震撼了敌人的军心。
如今又一次接到了杜邦的指令,通讯侦察连代理连长坚指导员王建强二话不说,马上一声令下、让他手下的官兵们再次放出了30架“黄雀2号”和30只“黑蜘蛛2号”。
只在十秒不到的时间里,在杜邦带着特种侦察营狙击手们火力压制着缪拉夫,不给其起身逃走机会的时间里。
天上的无人机、地上的机器人,几乎同时飞到、爬到了缪拉夫藏身地附近。
“哒哒哒……”
机器人和无人机迅速形成了包围之势,子弹密如蝗雨的子弹从四面八方朝着缪拉夫和他仅存那六个警卫打了过去。
预感到了“蓝石榴”特勤旅极有可能又会放出这些高科技武器来,就在子弹横飞、扫向他所在位置时。
缪拉夫翻身又是接连抓了两把,又是两个警卫被他抓住,挡在了他的两侧。
四个人、两具尸体和两个活人,就这样在缪拉夫的身边被他变成一道人体组成的肉墙。
子弹射入人体的声音,那两个刚被缪拉夫抓去做人体肉墙的警卫惨叫声起时,缪拉夫狡黠地向四下扫视了一番。
扫视过这一眼,他突然嘴角露出了一丝狡诈的邪笑。
他笑什么呢?
那是因为他看到了看似密集的,由无人机和智能机器人组成的包围圈是密不透风。
可是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一个经验十足的老兵,缪拉夫还是看到了一条缝隙、看到了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