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的反对态度比郭之奇来得更晚,但却更加坚决。
若论祖制,战时内阁本就并非大明祖制,甚至内阁首辅为百僚之首亦非大明祖制所承认的,但是他们既然连战时内阁都开启了筹备会议,此便更不在话下。况且,关于荐才制度的特例,他们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由于宗室规模急剧膨胀,由宗室所引发的财政负担和地方民怨已经到了不得不加以解决的地步。对此,万历、天启年间就曾开设宗科,以供宗室子弟参与科举考试,试图以官位换授爵位,通过令宗室自食其力来缓解财政压力。
奈何,明朝养肥猪式的宗室奉养政策搞出来的那群养尊处优的宗室子弟又如何能在科场上干得过小镇做题家,以至于终明一代,能够考中科举的宗室都寥寥无几。
眼见于此,崇祯也主张过宗室换授,这一次并非科举,而是由宗人府为朝廷举荐宗室人才为官。这项制度的主要支持者便是崇祯皇帝、首辅温体仁和当时还只是唐王的隆武皇帝,而反对者则是其他文官。
作为这些文官代表的礼部侍郎陈子壮,就是岭南三忠之一的那位陈子壮立刻就引来了崇祯的勃然大怒,温体仁亦是落井下石,欲援引太祖祖训之“离间亲亲”条例对陈子壮严惩,最后在朝臣们的几番扯皮之下,陈子壮还是被从宽论戍。而后来的诸多史料记载关于这段历史,便大多干脆省略为了奸相温体仁陷害了一个名叫陈子壮的忠臣……
其实,崇祯所主张的实际上便是恢复明太祖时的祖制,但却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究其原因,无非是宗人府获得荐才权必然会对现有吏部铨选制度和科举制度造成冲击,会威胁到士大夫的利益,仅此而已。
历史上,崇祯最终还是力排众议,强行通过了宗室换授之法。但那已经是崇祯九年的事情了,距离其自挂煤山就剩下八年的时间了,能够缓解多少财政压力和地方民怨,只怕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事实上,这世上的事情本就无所谓祖制与否,无非是是否附和当权者和倡言者的利益罢了。此间,张煌言所持的反对理由,亦是如此。紧接着,文安之便是脸色一青,亦是对陈凯表示了反对的态度。唯有钱谦益,却是在犹豫片刻过后,才从他们的这些对话中找到了些许解决之策出来。
“竟成确曾是闽王的幕僚出身,老夫亦曾教授过闽王圣人之道,老夫愿意以海虞钱氏满门性命担保,竟成和闽王绝无操控台谏之想!”
言官的设立本是皇帝用以监察朝堂之用,是故,皇帝最忌讳的便是言官党附高官,由大小相制蜕变为上下勾结。是故,操控台谏本就是一件非常严重的指控。更何况,涉嫌操纵台谏的不只有阁臣,更涉及到了藩镇,这便更加让人不寒而栗。
此间,无论是作为反对者的郭之奇、张煌言和文安之,还是身处嫌疑之地的陈凯,甚至是相对超然的钱谦益,其实都很清楚到底为何。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大明的现实状况——科举不兴,藩镇以幕僚充当地方官,这便是普遍现象。作为此前最大的两个藩镇——秦藩和闽藩,前者控制着云贵两省,后者控制着闽粤两省,他们派出任职的幕僚最多,多到了其他藩镇连零头都比不过的地步。
随着孙可望的降清,以及清军借助于孙可望的劝降书从而势如破竹的攻入云贵,那些由孙可望任命的地方官纷纷转投了满清。随后,在清军惨败后,这些人又是逃离的逃离、隐居的隐居,任谁也不敢承受晋王殿下的雷霆之怒。
这样一来,在职的地方官之中将会有一大部分出自闽王府和陈凯的官署,他们都可以视作为东南明军这个超级藩镇集团的触手。而且,随着东南明军在浙江、南直隶、江西、湖广、广西的高歌猛进,这些触手的数量自然也会呈指数级增长,是任何藩镇无论如何都比不过的,甚至加一起都不一定能赶得上个零头的地步。
如果战时内阁通过了以锁厅试进士充实六科给事中的决议,那么未来的六科给事中当中的大多数将会是出自郑成功和陈凯的门下,甚至是绝大多数。届时,无论他们怎么说、怎么做,都将构成了操控台谏的现实!
陈郑一体是世所共识,是故,陈凯操控台谏就是郑成功操控台谏,郑成功操控台谏就是陈凯操控台谏。
这便是现实问题,可若是各自发展,不涉及联合各方势力,如此的一超独霸,自是极大地优势,可最后的结果就是取明而代之,就像是曾经的那个强大的吴王府之于弱小的龙凤朝廷一般——即便主观上不想如此,可若是双方力量悬殊真到了这个份上,不得不黄袍加身的戏码也是少不了的。
郑成功不是朱元璋,也不是他那个在三藩之乱中对盟友大打出手的败家儿子。更何况,现在的东南明军也不是郑成功一个人说了算的,陈凯这些年的功绩,使得任何人想要做出什么对东南明军势必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都没办法不顾及陈凯的意见。而陈凯,亦不会容忍任何人有机会取明而代之,无论是郑成功,还是他自己。因为一旦改朝换代,皇权的兴衰轮回就又要重新启动,这是在永历弃国的大背景下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时此刻,钱谦益将话直接点破了,吓得那幕僚连记录都不敢记录了,手更是一个劲儿的哆嗦,墨点随之抖落得满纸都是。但是,其预想的阁臣互斗的场面却未曾爆发,见得钱谦益突然发作,文安之等三人亦是连忙起身行礼,不敢有丝毫犹豫。
“下官早年确与竟成有隙,但如竟成昨日所言,都已经烟消云散了。此间,只是讨论议案,亦绝无他意。”
“竟成之为人,这些日子下官看在眼中,绝无怀疑竟成之意。”
“下官此前虽与竟成未曾谋面,但下官之好友皆对竟成交口称赞,下官相信他们的人品,自然也信得过竟成。至于闽王殿下,因鲁王殿下的缘故,下官确对其有些意见,但下官亦是坚信闽王殿下对大明忠心不二,断不至此!”
钱谦益的这一手着实让陈凯为之一惊,只是未及他开口,钱谦益便示意众人落座,温言说道:“老夫亦相信诸君皆系正人君子,只是有些事情最好现在就挑明了,以免日后再生出些什么嫌隙出来。况且,竟成刚刚不是已肯定了诸君的否定态度了吗?”
说到此处,他更是面露笑意:“而方才汝止所言之充任与沧水所反对之充实,虽一字之别,老夫倒是以为我等的想法实则是一致的。你以为呢,竟成?”
“牧翁知微见著,下官亦有同感。”
充任和充实确实只有一字之差,可是从数量和比例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换言之,以锁厅试进士充任六科给事中本没有问题,只要他们不让锁厅试进士填满六科给事中的那四十个坑进行了,那么随着锁厅试进士在这其中的比例越小,陈凯和郑成功就越不具备操控台谏的可能,旁人总不能说那些并非受陈凯和郑成功任命的官员同样全部受到了他们的操控吧?
说来,陈凯与钱谦益相识多年,可是直到了今时今日,方才见识了这个官场老油条的手段和观察力。
或许,由钱谦益出任战时内阁首辅确实是一件好事。这位老先生的声望足够镇住其他阁臣,就算是功勋最著的陈凯亦要给他足够的面子。毕竟当年陈凯去了一趟常熟,钱谦益便源源不断地向郑成功和他送来大把大把的银钱和情报,这都是情谊,甚至是恩义。
而且,现阶段,钱谦益肯定比任何人都在乎战时内阁。因为只有战时内阁存在,他才是首辅,没了战时内阁他便什么都不是了。就像是只有永历身在缅甸,马吉翔才是首辅,一旦永历回了国,那马吉翔就什么都不是了,这是同样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他已经这把年纪了,出身豪富、文采领袖东南、位极人臣、娇妻美妾,荣华富贵享受了一辈子,但也被人唾骂了半辈子,现在还有些期待感的也就只剩下那千秋史笔下的毁誉二字了。只有大明在战时内阁的主导下得以中兴,他在史书中的评价才能得到天翻地覆的改变。为了战时内阁的稳定和团结,这位老先生也一定豁得出去。
“竟成,除了这其一,你不是还有其二和其三吗?莫要吊着我等的胃口了,速速说来。”
既然不能全部都由锁厅试进士充任,那么剩下的位置便要想旁的法子了。所幸,陈凯早有准备,此间钱谦益问及,他便直接说道:“另外两法,一为由战时内阁直接任命,另一为由地方贤达推举。”
这两个法子,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乍看上去确实如此,但实际上只要仔细想想,其中的门道便绝没有那么简单了。
“直接任命,与任用私人无异啊。”
“牧翁,后续入阁的阁臣同样是由各路藩镇举荐的。况且,即便是锁厅试亦要时间准备,这期间难道战时内阁就不做事了吗?”
“终是不美啊。”
确实不美,后世便出过总统任命议员、议员选举总统的奇葩制度,称得上是一个臭名昭著。不过,战时内阁的阁臣,以及元辅、次辅皆非给事中选举产生,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任用私人在中国古代的文官阶层也不是什么好话,几乎是与结党营私划等号的。
对此,陈凯亦是无可奈何。无论他们是爱惜羽毛,还是顾全战时内阁的声誉,都不愿意与这个东西挂上钩。哪怕,陈凯明言此法是急事从权,从钱谦益到文安之、从郭之奇到张煌言,这四位仍是清一色的无法接受。
“还是议一下由地方贤达推举之法吧。”对于直接任命,钱谦益已经彻底丧失了讨论下去的欲望。陈凯环顾一周,其余三人亦是如此,他便也只得应了下来。
“这地方贤达,竟成,此法可是由你那咨议局来代为推举?”文安之目光如炬,牢牢地盯在陈凯的面上,毫不掩饰他此刻的猜忌,与先前就锁厅试的反对态度完全是判若两人!
早在筹划咨议局时,他便已经有了会被这些历史上的英雄猜忌的觉悟。此刻,陈凯闻言,藏在胸中多时的觉悟当即便是化作了一声冰冷的笑意:“文阁部此言差矣,咨议局确系我所创,但却从来不是我陈凯的私人之物!”
文安之是君子,却不是傻子,甚至在座的另外三位也没有一个好哄弄的。陈凯自然也没有想过要蒙骗他们,那样即是不尊重他们的人品,更是不尊重他们和他自己的智商。
此间文安之的言辞中锋锐已显,陈凯亦是针锋相对,在原则问题上不做丝毫退让。眼见着又需要和事佬出手了,陈凯却并没有给钱谦益那个机会:“郭阁部,可还记得关于咨议局一事,你我二人曾进行过的那一次深谈吗?”
郭之奇自然明白陈凯要说的是什么,此间亦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重重的点了点头,表示他对当时的谈话内容记忆犹新。
见得如此,陈凯藏在心底的锋芒再不作丝毫掩饰:“那就烦劳郭阁部代下官向牧翁、文阁部和沧水复述一遍,可否?”
“好吧。”
接下来,郭之奇便向众人复述了一番陈凯当时的论调——从大明制度崩坏,皇明祖制已经救不了现在的大明,到纵观历史,历次王朝中兴实际上都是王朝向士大夫让渡了部分权利,或是长久以来与士大夫的合作默契远胜于他们的对手。
这一番话听下来,众人总算是明白了为何多年不睦的陈凯和郭之奇二人突然间便实现了合作。原本的,他们还以为是明廷在满清灭国大军的巨大威胁之下被迫向陈凯和郑成功妥协,可现在看来,合作却是郭之奇心甘情愿的,仅仅是因为陈凯所持的理念让郭之奇看明白了咨议局的本质,以及对于大明的重要性!
“今天刚刚议事时,沧水提过一位张阁老,我私以为是那位张国维张阁老。关于那位张阁老出身的家族,沧水应该有所耳闻吧?”
“竟成所要说的是托塘张氏?”
“正是。”陈凯点了点头,继而向众人解释道:“托塘张氏与东阳县的其他五个家族并称东阳六族,这六个家族在当地势力极大,历来知县赴任,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去拜会六族的要人,以示尊重。地方上但凡有个什么重大纠纷,也要先行交由六族处理,《大明律》则是实在谈不拢才会做出的最后抉择。东阳县衙正门左前方有一处名为如泉馆的所在,便是当事双方邀请六族要人处理纷争的所在。谈得妥,便在那里把纠纷解决了;谈不妥,当事双方出门便可直接进衙门去和《大明律》谈。”
“洪武年间,太祖高皇帝屡兴大案,并迁富户豪强于中都凤阳,以至洪武末年全国富户锐减至极少的数量,其中更是再无吴兴沈家那样的巨富。但是,人有才智之高下、有人脉之多寡、格局之宽窄、有机缘之好坏、有性情之勤惰,所以没用多久,贫富差距便再度出现,而且越来越大。大明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国祚,大明的地方官或是主动、或是被动与地方上的有力人士也磨合了两百多年。双方的关系处理得好,便是如泉馆议事;处理不好,便是五虎乱潮。”
“士绅、大族、豪强在地方上作大,而里甲制崩坏,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大明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处断,全凭地方官个人发挥,以及一些所谓的惯例。若是承平时也就罢了,现如今鞑子在拉拢士大夫上面不遗余力,越来越多的原本极力支持大明的士大夫不是倒向了鞑子,便是隐居起来做了遗民,大明获得的支持越来越少,如蕲黄四十八寨那样的例子在整个大明更可谓是比比皆是。”
“我们要么承认现实,借助于他们的力量来中兴大明;要么遵循祖制,把所有与鞑子有关系的家伙全都肉体消灭掉,最后等着锦衣卫上门来卸磨杀驴。我已经做出了选择,现在轮到诸君了。”
(https://www.yqwxw.cc/html/112/112308/752234847.html)
www.yqwxw.cc。m.yqw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