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佗的三个弟子分别是彭城的樊阿、广陵的吴普和长安的李当之。
三人虽然都是华佗的弟子,可是三人所学及所擅长的医术,都不一样。
樊阿,精通针灸和药理,历史上的他根据华佗的嘱托,将“麻沸散”不断改进,并将其推广到民间。
樊阿比华佗小了19岁,也是最早跟着华佗学习医术的人。医术上,樊阿在几个徒弟中也是医术最高,且擅长针灸,他在三国时期也算小有名气。
这个时代的医生,不像袁耀的后世,只需要待在医院里面就行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药石都是自己去弄的,所以经常需要去上山采药。华佗上山的采药的时候,一些患者找上门来一些小病,都会由弟子代医。
而樊阿作为大弟子,就是经常代医的那个人,因为他跟着华佗的时间长,自然医术更高超一些。
而在平时,华佗为病人针灸和外科手术的时候,樊阿就是站旁边递工具的那个,由于经常接触这些最核心的东西,久而久之,也锻炼了樊阿的能力,成为几个弟子里医术最强的那个。
二徒弟吴普,他总结过华佗的医术,并写了一本《吴普本草》。吴普在华佗的徒弟中,充当的是采药的角色。经常跟随师父华佗上山采药,所以耳濡目染下,对各种本草的药性相对比较了解,然而对于药的研制上却不甚熟悉。因为这些活儿,他基本上没干过。
小徒弟李当之,他整理了华佗的医书,并写了一本《李当之药录》。
李当之在三个徒弟中,是最小的。所以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熬药,接触不到华佗医术的核心。所以连中医最基本的针灸都不会。
但是由于长年熬药,对一些常见病的药物还是比较熟悉。对药物的研制方法,相比其他两位弟子更加精通。
三人分别掌握着华佗医术的三个门类,针灸学,本草药理学,制药学。
三人一到军营里,就迫切的询问华佗的消息。
毕竟他们是华佗的徒弟,华佗突然消失,让三人都十分担心,都害怕自己的师父遭遇了什么不测。
现在听见了华佗的消息,都想要来看看华佗是否安好。
袁耀命人带他们去见华佗,在看见华佗之后,三人都是十分激动,师徒四人一番畅谈,算是明白了事情的整个经过。
而后华佗又主动询问了一下三人是否有意跟着他一起建设医学院。
这三人自然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笑话,由不得他们不答应啊。
毕竟他们虽然跟着华佗有不少年份了,但学会的医术并不多,顶多在某一个科目里面算是精通,他们还想要多跟着华佗学习几年呢。
而如今,华佗要跟着袁耀一起干,搞什么医学院,光是听他们描述一下这个医学院,就让他们热血沸腾,那可是造福百姓,流芳百世的大好事啊。
他们能够在这个时候跟着一起干,那绝对是沾光的,又怎么可能会拒绝呢。
有了三人的加入,袁耀医学院的基础班底,可算是有了雏形。
华佗担任医学院的院长,三位弟子担任每一科的教授,只要几个人商谈一下教学方式,其实医学院便可以开工招收学生了。
而第一批学生,也很容易,直接在战乱的地方找一些孩童便可。
这兵荒马乱之下,流民一大把,有很多的逃亡的流民都是拖家带口的,袁耀在寿春的八公山煤场里面,还有很多寄养的孩子呢。
那些孩子随便招收一些到医学院里面来,他们都十分乐意。
而有了华佗的加入之后,袁耀干脆放出话来,医学院高薪聘请名医,只要觉得自己医术过硬的,都可以过来面试。
同时他打算派遣人去到长沙,去找张仲景,邀请张仲景一起来建设医学院,担任医学院的副院长。
不过袁耀将这个消息,一告诉华佗之后,华佗却是皱了皱眉头,很快就反驳了一句。
“公子,你要邀请张仲景?”
“对啊,张仲景也是一位名医,在南阳地区颇有名望,而且此人对伤寒之症颇有研究,若是有他相助,想必医学院的建设可以大大提高。”
袁耀一番话,说的华佗也是连连点头。
“不错,我与仲景也算熟悉,不过很可惜,去年仲景刚刚被朝廷册封为长沙太守。”
“眼下他应该正在长沙担任他的长沙太守要职,又怎么可能过来跟我们一起建设医学院呢?”
面对袁耀的提问,华佗倒是很快帮他回答了。
华佗早年走南闯北,自然也去过南阳,当时南阳一带有一位名医叫张伯祖,而张仲景便是这位张伯祖的弟子,华佗认识其师父张伯祖,与张仲景也算熟悉,所以在听见袁耀的话时,并没有拒绝。
不过面对华佗的质疑,袁耀确实嘿嘿一笑。
他自然知道此刻的张仲景在长沙担任太守,不过张仲景对为官并不感兴趣,甚至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而东汉末期的官员举荐,又多为举世家子弟,仲景乃南阳张氏,在当地算是豪门,因为承袭家门所以当官。
但张仲景更喜欢研究医术,痴迷到什么程度呢?
在汉末的时候,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张仲景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
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