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八章阴间十三站
仓老师的一番话说的张逸心惊肉跳的,要不是那窝在胸口的仓老师一个劲的拍着张逸,提醒告戒着不要睁眼,恐怕那时候的张逸老早承受不了这莫名的压力,睁开眼睛了。
“怕了吧!”仓老师一眼看出了张逸的后怕,开口嘲讽道:“年轻人还是经历的少,太嫩,太嫩!”
张逸:
“你这是啥眼神?”仓老师略微不开心的说道:“要是没我,你老早被魑魅魍魉给分尸了!”豪横
“不是……我只是好奇为毛你会知道这么多?”张逸纳闷的说道:“还有你很了解地府的东西嘛,居然能肯定那团绿色东西是焰火。”
“因为我勤奋好学啊!”仓老师不要脸的说道。
张逸:
“行吧!”对于仓老师这种不要脸的形为,张逸已经懒的多说了,直接开口问起了另一个问题。
“我刚才看那掌舵人似乎是对你视而不见啊!”张逸开口说道:“是因为他看不见你,还是因为别的原因?”
“先给你卖个关子,等到了城镇后,我会告诉你的!”仓老师怪笑一声说道。
“好吧!”张逸也不急切,只是淡淡的应了一声。
就这样,张逸和仓老师聊着天,缓步行走在路上。
走了好久,那团绿色的焰火才大了一圈而已,从原本的绿豆大小变成了黄豆大小。看样子,那绿色火焰所在的地方是很远了,按张逸这种脚程怎么也得走个两天才行。
“怎么这么远啊!?”张逸忍不住倒苦水道。
“没办法,谁让你是船葬的,得从头走起才行!”仓老师满不在乎的说道。
“从头!?”张逸疑惑的说道:“难道说,地府还有好几个划分!”
“不错,你先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我给你讲解一下!”仓老师开口说道。
要找休息的地方不要太简单了,这周围除了乱石就没有别的东西了,连根草都没有。张逸直接找了一块较大比较平整的石头,往地上一坐就靠了上去。
仓老师在张逸的肩膀上找了个舒服的姿势,然后往下一窝,把自己窝成一个汤圆后,就开始讲解了起来。
“其实阴间和阳间一样有自己的秩序,有着和阳间一样的管理制度,有着自己的节假日。阴间的世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阳光,没有生机,雾蒙蒙的一片死气沉沉。”
“阴间的第一站是土地庙,当有人阳寿已尽,会先到土地庙通关,那里的土地会打开本地《户籍册》进行核实,确认此亡人系属本地人氏,确实寿终正寝,便会让你通行阴间,这是入阴间的第一道入口!”
“第二站是黄泉路,在黄泉路上,向上看,看不到日月星辰,向下看,看不到土地尘埃,向前看,看不到阳关大路,向后看,看不到亲朋四邻,这路只通往一个地方,那就是酆都城。”
“阴间第三站是望乡台,走出了黄泉路后便上了望乡台,老话说,一到望乡台,远望家乡回不来。这望乡台是让亡故的灵魂,站在望乡台上最后的看一眼自己的家乡!”
“阴间第四站和第五站分别是恶狗岭和金鸡山,为人不容易,成鬼也不是这么轻而易举的,也要经过这三灾九难的。要想从灵魂成鬼魂就要先从一群恶犬中脱身而出,然后还要翻过金鸡山才能到达酆都城。这恶狗岭和金鸡山都是所有灵魂必须要过的两道关卡。”
“阴间第六站是野鬼村,这个野鬼村里很热闹,但这些表面上热闹的场面皆是幻化而来,都是那些过了恶狗岭和金鸡山,肢体不全,无法前行的灵魂所幻化而成,只能在这里滞留聚集,等那些被热闹迷惑的健全灵体到来,趁机下手,得到新的肢体换到自己的身上好继续前往阴曹地府,要想安全通过的办法有两个,一是不受其迷惑吸引,二是在阳间的亲人烧下三斤六两的买路钱就可顺利通行。”
“阴间的第七站是迷魂殿。这里只有一间亭子,亭内有一口深井,井里会冒出滚滚泉水,其冒出的泉水正是迷魂水,到达此地必须要饮这迷魂水,这样才会能嘴吐真言,如实禀报阳间种种罪行,等候十殿阎王的审问。”
“阴间第八站就是酆都城。到了这便真正的进入了阴间,真正到达这里的鬼魂,心中也都知道自己已经死亡,都安分了不少,会井然排队等候各殿阎王的审判。”
“阴间第九站是十八层地狱,这十八层地狱是单独的一座城,并不在十殿阎王殿的排列中,但是十殿阎王殿和十八层地狱内部都是相通的。各路灵魂从一殿开始过堂问审,一殿一殿的走,一殿一殿的过。在这里恶人善人都会得到该有的果报,只要有犯下过罪行的人,谁也逃不过。”
“阴间第十站是供养阁,这个供养阁就类似咱们阴间的邮局一样,专门负责传递阳间的供养品给死人。按照阴宅的地址,根据供养品德的不同进行分类,都会及时准确的送到各个灵魂手中。”あ七八中文817,8
“阴间第十一站是鬼界堡,等经过十殿阎王的过堂审核后,有罪的下到十八层地狱受罚,没罪的按照生死簿上记载,开始过自己的鬼魂生活,守自己的鬼寿,等到守完了自己的鬼寿,就开始等待正常的六道轮回。正常守鬼寿的鬼魂,就住在这鬼界堡中。”
“阴间第十二站是莲花台,这里是地藏王在地狱讲经说法的宝座莲台。地藏王会在这讲法,以渡化鬼魂,让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阴间第十三站是还魂崖,还魂崖边有一座桥,桥上有四尊护桥神兽,分别坐落两边。桥上有一位孟婆拿着孟婆汤,给过往的鬼魂饮用,喝了这孟婆汤水后,便会忘掉前世的恩怨情仇,是是非非,投胎各处。桥的那边便是六个圆道发出各色光芒,这就是六道轮回,投胎哪道,便要跳进哪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