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的种子,在它还没有完全的长成,未能成熟之时,便已经能够,传递出如此重要的根本性知识。
这不由得让许济越发的期待它,完全成熟之后的样子。
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就可以正式的踏入超凡领域,修行之路。
从此不必再为了寿命而担忧,人生漫长,前途广阔。
从现在已有的知识来看,道法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保证念头的纯正,思想的唯一,意志的坚定和纯粹。
这些要求,看上去比较简单,实际上做起来,是很难的。
如果有人真正的尝试过,静坐冥想或者打坐存思之类,精神内守的修行方法。
就会知道,当你致虚极,守静笃,双目垂帘,收心静坐的时候,平日里从来都不起眼的思绪杂念,就会纷沓而来。
平时看上去没有任何踪迹的思维和念头,在你闭上眼的一瞬间,就会上下翻飞,无休无止。
杂念如同脱缰的野马,四散奔驰,到处乱窜。
过往的一切思绪,都如同潮水一般不断的汹涌而来。
脑海中,如同走马灯,连环画一般,轮换播放,一丝一毫都不会断绝。
这个时候想要静下心来,那简直是千难万难的事情。
看上之只是简简单单的静坐,你却发现自己根本就坐不住,也安静不下来。
这个时候,让你真正的闭上眼睛,反倒不如去你做某些事情。
真正的忙起来,工作的时候,反倒能够专心致志的,让念头保证专注,不会四处飘散。
可是这个时候,人的精神又是往外飞驰的,根本就守不住,人的精神,自然就的不到任何滋养和增长。
《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关键就在于这个内守二字。
无法做到精神内守,意志纯粹唯一,自然就的不到滋养。
精神不壮大,自然也就感应不到一身的元炁。
身内的元炁都感应不到,如何能够做到身内周天圆满,外接元气,感应天地乾坤,乘云气而御烟霞,飞升绝迹呢?
所有的一切修行,乃至于科技的发现,都是以感知和发现作为根本的第一步的。
如果没有发现,科学就无从发展。
如果没有感知,那么修行,自然也就无法进行了。
前世许济为什么始终都无法踏入修行之路,就是因为那个世界的法则,太过于稳固,人身被牢牢的困死在身体之中,根本就无法感应到任何的元气存在。
一切观察的方法,都只能够依靠外部的仪器,去进行探索和发现。
因此,在那个世界上,科学借助这些观察仪器的发现,才会大行其道,蓬勃的发展。
而失去了感知的方法,就连先民早就已经发现的经络体系,都无法证明它的存在。
所以许济不得已才会燃烧了自己所有的资源,就是为了谋求一个穿越的机会,来到法则宽松,允许修行的世界上来。
如今一切都已经见到了希望,一时之间,难免有些心潮澎湃,不能自抑。
眼下他已经知道,一切超凡的根本和修行起源,都是由信而生,由敬而成。
信则道生,敬则德长。道德纯粹而真一长存。
古人由此而登临超凡之机,迈步长生门槛。
许济知道了原理,就尝试着去进行打坐,静心的修行方法。
可惜,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从一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突然间要收心闭目,垂帘静坐。
自然一开始是杂念纷飞,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到处驰骋,根本就收刹不住。
各种原因都尝试过了,无论是冥想,还是听息,亦或者是敲木鱼,都不管用。
屡次收束不了,他干脆就放弃了。
索性,先从最开始的收心做起,不去追求一步成功,单只追求从专注上做起。
于是,他重新回到工作中,从木匠活儿上做起,务求做到专心一致,心不外驰。
每每有心思散乱,神思外溢之时,就往身边的木头板上,敲一颗钉子。
就这样一天天的锤炼自己的念头和心性,耐下心来,一步步的去调理。
所谓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可矣。
又如铸剑,钢多则折,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可矣。
从一开始的杂念纷飞,思绪散乱,身边的木板上订满了钉子。到后来,身边木板上的钉子,日渐一日的逐渐减少。
最后,他已经可以维持住工作三个小时,而心思不乱,神不外驰。
因为松弛有度,节奏平均,这一番工作下来,非但不累,做完之后,仿佛还如同睡了大觉一般,精神抖擞。
如今才明白,古人能够从中发现修行的法门,确实不是侥幸的。
于是,他又重新回到了打坐之中,从一开始的坐卧难耐,便不去管他,时时关注,时时收束,不骄不躁,不急不缓,只管任他散乱,但凡察觉到,就立刻重新收束念头,使一心不乱。
到后来,逐渐收心,渐进无思无念之境地,于静定之中得大安泰。
从定中出来,身心也是通泰舒畅,安然自在。
自觉修行,已经进入了正途之中。
与此同时,许济也将自己的这些发现,都一一告诉了谢云娥,让她在每天早晚,接受孩子们上香供奉的时候,多留意一下这些孩子。
如果这其中,有哪些孩子比较聪慧,体悟到了上香敬拜的过程中,心念纯一的好处,就留意下来。
有哪些孩子虽然比较愚钝,但是在祭拜之时,心思单纯,没有太多的杂念,一心一意的,这些也要留意下来。
在许济看来,如果这些孩子能够在这个敬香的过程中,保持心思纯净而唯一,那简直是妥妥的修道种子呀!
这样的孩子,将来肯定是要留在身边,进行教导的。
他向来奉行的是先行者,不必吝啬自己的发现,一定要倾囊的传授自己的所得所知,将他们传授出去,将来一旦遇到了某些天才的人物,就能够反过来,给于他更多更积极的反馈和所得。
彼此之间互相进步,互相探索和发现。
这简直就是同道者最幸福的事情了。
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也不必不如师。
有着金手指作为依仗,他从来都不担心,将来某一天,会有一个学生,一位天资纵横,而一飞冲天的事情。
如果真正遇到了这样的天才人物,他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会因为害怕和担心徒弟们超越自己。
如果有徒弟能够一飞冲天,然后回过头来,高屋建瓴的告知他修行路上的诸多注意事项,以及他们在前方已经探明的方向。
那简直是省心了太多事情了好吧,简直不要太幸福。
如果不是为了培养同道中人,然后将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同时探索前方更多的未知。
那么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传承先辈们的知识,然后,让后人带领着先辈的遗志,继续去探索前方的未知。
否则,如果只是固执的守着前辈的知识,丝毫不做任何的探索和拓展延伸,那么这门学说,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死去了,将不再有任何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