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河魔师更新说明
以前林灰是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被改变的,只要你愿意去做。”这句话超级毒鸡汤。
不过现在看来似乎也不尽然。
在拥有强大的信息傍身的情况下,即便是毒鸡汤林灰也有将其演绎成鸡汤的硬实力。
虽然林灰只是拥有几年的信息差,但这样的信息差足够林灰做不少事情了。
当下这个滞后七年的时空对于林灰来说还真的一切都可以改变,只要林灰愿意去做。
不过林灰想改变自己、想要改变自己所认知中的世界、改变那些让他所诟病的一些东西朝着一个新的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那么一切仍然需要立足于现在。
立足于眼下的事情的话,相比于一些琐碎的小事。
现在摆在林灰面前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
——林灰要尽快打破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的出处是桑斯坦所着的《信息乌托邦这本书2006年。
桑斯坦认为,在信息传播中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只会注意选择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
久而久之人们接触的信息就越来越局限,越来越窄。
这种现象就像蚕吐出来的丝一样,细细密密地把自己包裹起来,最终像一个蚕宝宝一样被桎梏在“信息茧房”内,失去对其他不同事物的了解能力和接触机会。
当时,他的这一观点还只是作为一种推论和预测。
毕竟在桑斯坦最开始提出“信息茧房”时,尽管人们对算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
至少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对信息技术方面算法的认识的还是相当模湖的。
尤其是当时的人们根本就意识不到算法带来的威能。
当算法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内容分发的通行规则之后。
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原来“信息茧房”已经悄然降临了。
在现在这个时代,各种信息海量爆发。
海量爆发的信息使得网络信息极为丰富,可谓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在这样信息丰富的互联网中,人们接受信息的自由度空前提高。
人们有琳琅满目的信息产品,可以随意选择。
当然,当用户选择之后,其实是有无数双“眼睛”在关注着你的选择的。
而操纵着这些眼睛的东西就是各种各样的推荐算法。
在这些算法的作祟下,你会发现之后对你的推送信息的针对性大大增强。
用户关注过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网络智能系统会跟踪计算、源源不断地为你推送相关信息。
坦率地说,这种算法最初目的未必是为了让用户闭塞起来。
之所以有这样的推送机制只是为了让人们获取信息更为便捷。
但客观层面上,这种推荐体系也却是容易让人们越来越容易迷失自我。
陷入“信息茧房”营造的环境中。
人们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而网络智能系统则“监控”他们。
不断关注独特和同质化的信息传播。
其结果是,人们变得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个人满足,以至于对其他信息完全漠不关心或无暇顾及。
最终用户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
在这样一个小圈子里,信息的同质化互动往往又会加强他们的兴趣和意见。
并导致对某些事情和想法的痴迷和偏执。
这反过来又大大降低了与他人交流的可能性,限制了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感知。
渐渐地,不知不觉人们就陷入了“信息茧房“里。
这一切的一切,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
在互联网这么一个开放式的空间。
反而会形成一个闭塞式的“信息茧房”了呢?
仔细想想甚至会让人有细思极恐的感觉。
但这就是事实,现在的话信息茧房的迹象可能还不是很明显。
但如果一如前世那般发展的话。
再往后几年,在算法精心勾勒下各个软件处心积虑的推荐给用户所偏好的内容。
让用户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是常有的事情。
而现在林灰面对的境况就很类似于面对着一个信息茧房。
林灰所获取的消息的主要手段也终究是靠各种各样的网站。
而各种网站上想获得通达的信息网络终究是有局限性甚至说是带有一定层次的误导性的。
或许林灰看到的信息只是背后的人或者说各种大数据下的算法想让林灰看到的呢?
相比于各种社交网站靠算法构筑的“信息茧/房”来说。
对个人的社交而言,类似于信息空间中所存在的“茧房”同样可能是存在的。
对于这种东西前世有个专门的词叫“社交同温层”。
像“社交同温层”这种理念上神似“信息茧/房”的背后倒是没有算法啊大数据之类的技术手段的身影。
不过其形成依然是有特定的原因的。
按照前世人们的总结,“社交同温层”这种东西其形成的原因无外乎是两大因素:
第一大原因,自然是个人对信息的主观偏好;
而第二大原因,便是每个人身边的“社交圈”。
个人对信息的主观偏好容易理解。
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有的人日常刷某音,有的人却几乎是字节系的绝缘体。
而涉及到个人身边的“社交圈”是什么意思呢?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现实世界,人们总会有意无意地与意气相投的人亲近,而对“三观不合”者敬而远之。
而在网络空间,人们也差不多是同样的做法。
在网络技术的帮助和主观的选择下,人们同样会偏向于选择与自己观念相近的信息,而排斥立场相反的信息。
甚至可以说上述这种做法几乎是镌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社交偏好,这本无可厚非。
这种将观念不同的人群划分远近从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每个人周围成了相对隔离的“社交同温层”。
“同温层”原本是大气概念,最早指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在平流层里面,大气基本保持水平方向流动,较少有垂直方向的流动。
处于“社交同温层”的人们周遭的信息的流动方向就与同温层大气非常相似。
信息横向流动很多,但几乎没有什么纵向流动。
所接触的信息虽然可能不少,但基本都是相当有限的。
对于处在”社交同温层”的人也无可厚非。
毕竟按照人类镌刻在dna里的习惯,和气味相投的人交往自然没什么不对的地方。
问题在于,每当我们产生自我怀疑时,最本能的反应就是以身边的人为标尺,衡量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社交“同温层”的存在,很有可能让这种衡量变为无效的衡量,从而阻断个人的反思进程。
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遇到困惑时或者不确定该如何作出判断时我们往往会选择听取身边人的意见。
但在“同温层”的影响下,我们能听取意见的对象,很难说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旁观者”。
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看待问题的角度,很可能与发问者高度一致。
与同处在“同温层”的“自己人”沟通,就像是和镜子里的自己对话。
这样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说到“社交同温层”。
林灰发现其目前同样可能是处于“社交同温层”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当下林灰的社交圈子很小。
基本就是黄静、尹芙·卡莉等相当有限的几人。
这些人跟林灰成长经历以及一些相关的理念都是十分相似的。
林灰感觉黄静啊、尹芙·卡莉她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看待问题的角度,很可能与他也是高度一致的。
同样因为社交圈子比较小。
也造成林灰获取信息的渠道过于有限了。
林灰发现重生之后他在获取信息时,除了从一些公开的网站获取消息之外。
基本就从黄静、尹芙·卡莉等有限几人那获得消息,基本不会通过其余人来获取消息。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安卓苹果均可。】
如此一来,很难说林灰现在没有处在现实的“社交同温层”以及网路上的“信息茧房”之中。
如何打破“茧房”?
这个问题对于林灰而言,关键点不在于“茧房”的成因,同样也不在于“茧房”的性质。
归根到底是因为林灰作为一个重生之人直白而强烈的“信息焦虑”。
尤其是作为一个渴望成为上位者的人,林灰是不甘心在信息摄取上任人摆布的。
可能也正是出于这种心态。
使得林灰对对“信息茧房”和“社交同温层”之类的概念了解得越多。
就越担忧自己是否已经身陷其中,进而为此感到焦虑。
至于如何打破这种困境?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如何打破信息茧房和社交同温层,或许林灰要做的事情是借助这句话所传达的理念。
林灰认为单一或者单向的消息获取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很大程度是“信息茧房”以及“社交同温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如此一来,林灰觉得想要避免上述困境的形成那就需要有更多的信息渠道。
确切的说林灰所需要的是更多高效且靠谱的信息渠道。
如果是不确定是否靠谱的信息渠道,贸然增加一堆信息渠道真不见得是好事。
贸然增加一堆信息渠道会使得信息朝着熵增的方向发展。
如此一来随着信息的增多,在甄别信息的有效性时反而容易牵扯林灰很多精力。
说到靠谱的信息渠道,林灰又想到了此前不久收到的“北域省杰出青年及优秀企业家座谈会暨北域经济发展研讨会”的邀约。
像“北域省杰出青年及优秀企业家座谈会暨北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这样的一个由北域官方发起的以讨论地方经济发展策略为主旨的研讨会没道理不靠谱吧?
反正从往年的历次“北域省杰出青年及优秀企业家座谈会暨北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来看,这个研讨会每次都可以说得上是精英荟萃,如果这次“北域省杰出青年及优秀企业家座谈会暨北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也一如往期的话。
那这次“北域省杰出青年及优秀企业家座谈会暨北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对林灰来说无疑是个不错的获取消息的平台。
如此,林灰不由得对这次研讨会多了一点期待。
希望能在这次研讨会上能够有所收获。
心下这样想着,林灰作为重生者焦虑的情愫也慢慢澹化了不少。
……
黄静不知道林灰心中所想,如果知道林灰心中所想的东西。
黄静肯定会否认林灰的臆测。
什么“社交同温层”不存在的。
或许也可能是存在的。
但黄静绝对不在林灰所谓的“社交同温层”上。
能处在“社交同温层”的小伙伴一般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看待问题的角度是高度一致的。
而黄静和林灰除了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略有接近之外。
黄静感觉他和林灰看待问题的角度基本是不在一个频道上。
当然了,黄静是觉得林灰看待问题的角度更高明。
基本就是黄静在第一层林灰在大气层那种。
。
……
林灰倒是没那么多感慨,和黄静道别之后林灰就驱车径自回到了茗品国际的别墅。
回到别墅后林灰也没有直接休息,而是例行公事般地进行了邮件回复。
和前段时间收到的邮件规模相比。
今天林灰的未读邮件是格外的多。
对此,林灰也早就有心理准备。
毕竟此时的林灰在飞速的成长过程中。
随着声名的逐渐崛起,受到越来越多各方各界的关注也是正常现象。
收到的邮件增多实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邮箱里面未读邮件虽然不少。
不过林灰大致看了看,也没啥太重要的事情。
基本都是些商务方面的邮件。
虽然里面不乏商务合作类的邮件,但大部分只是表达一下合作的意向之类的。
即便是有些商务合作邮件也交代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措施之类的东西。
不过依然是试探性的内容比较多。
至于内容所蕴含的诚意具体就不好说了。
这种行径也无可厚非,毕竟人心隔肚皮。
直接亮底牌那不叫坦诚,那叫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