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他之所以能得天下,其麾下的汉初三杰,可谓是功不可没。”
“汉初三杰之中,张良、韩信、萧何,皆是经天纬地之大才!”
“张良善于出谋划策,他无论在军事还是在外交上,都多有向刘邦进言。”
“这个张良,在刘邦阵营实在是军师一类的角色。”
“至于韩信,他是统帅千军万马之才,比之刘邦更为高明。”
“韩信主要就是负责攻城略地,他就是刘邦手中的一把利剑。”
“至于萧何,他就是刘邦的管家,他主要负责后勤工作。”
“看似天下是韩信萧何打下来的,实际萧何功劳更在他们之上。”
朱棣虽然是武将出身,可他也是受到过良好的儒家教育。
能文能武,说的就是朱棣这类人。
不知道怎么回事,朱棣突然顾左右而言其他。
经过一番铺垫了过后,朱棣这才把话题给绕了回来。
“今我得道衍大师,就是一下子得了张良、萧何!”
说话的朱棣,对着姚广孝就是一个拱手礼。
朱棣这是把姚广孝比作自己的张良和韩信,这也表达了对姚广孝的无比信任和推崇备至。
朱棣也在这时候拉起姚广孝的手,用以显示他对姚广孝的亲近。
也是在这个时候,朱棣决定在自己征战在外的时候,把北平城交给姚广孝来主持。
朱棣和建文帝对战,他必须要有一个稳固的北平,不然朱棣就没有本钱持续下去。
朱棣是以藩王身份,是以北平一隅之地,来对抗整个朝廷的。
眼下的情况,朱棣实在谈不上什么优势。
“贫僧以为,当以世子总领北平!”
姚广孝和朱棣虽然名为君臣,实际上更是密友。
朱棣想的什么,姚广孝心知肚明。
对于朱棣心中的安排,姚广孝并不认可。
姚广孝之所以被称为妖僧,那是因为他善于洞悉人心,他很多计谋是根据人心来设计的。
姚广孝用计,阴谋和阳谋并举。
姚广孝知道,无论君臣之间多么亲密无间,但是终究人心隔肚皮。
而只有血脉亲情,才是维护利益的最好纽带。
“臣本一僧人,入这红尘,本来就已经破戒。”
“要是臣再贪图高官厚禄,那日后可是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
姚广孝这个时候不再用“贫僧”,而是自称为臣。
他之所以如此,这是为了凸显上下从属,这也是在推迟朱棣的建议,更是一种自保的手段。
以朱棣的雄才大略,他不可能是真心把北平交给姚广孝的。
就算再亲近姚广孝,可是朱棣也不可能把自己命脉交到他人手中。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的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就是朱棣这类人的处世之道。
更何况,朱棣可是还有三个儿子。
无论是亲疏,还是血缘,姚广孝都不可能超过朱棣和他的三个儿子。
“如此,那就留世子在北平,道衍大师再从旁协助!”
既然姚广孝都开口请辞了,朱棣也就借坡下驴。
朱棣虽然是真的看中姚广孝的才华,但是他心里也是真的对于这个黑衣和尚有所忌惮。
今天姚广孝可以帮着朱棣起兵,说不得明天姚广孝就可以在别处帮着其他藩王靖难。
所谓僧、道之流,最能妖言惑众。
乱世之中,多少英雄豪杰都会借助僧道之口,搞一套天命所归的窥视天际之言。
秦朝末年,大楚兴,陈胜王。
东汉末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隋朝末年,杨花落,李花开。
如此种种,莫不如此。
见到姚广孝不贪图权位,朱棣这才放下心来。
……
当兵的嘛,不就是混口饭吃吗?
跟着朝廷有粮饷,跟着燕王朱棣也有粮饷。
更何况燕王朱棣就藩已经长达二十年,在北平可谓是经营日久,在军政官员中势力盘根错节。
而且朱棣之前几次率军北伐,北平军中将士多有在朱棣麾下的经历。
再加上建文帝继位不到一年,对于天下并没有什么恩惠举措。
如此种种,让朱棣轻易的拿下北平九门,也让归降朱棣的将士们毫无心理压力。
“哒哒哒……”
通往城外军营的大道之上,朱棣身旁是一众亲信将领和卫士。
笼络人心也好,赏赐功臣也罢。
朱棣一夜间得了数万兵力,他必须要前去军营视察。
“殿下,是高阳郡王和丘福他们来了!”
大将张玉,在探明情况过后,前来禀报。
“拜见父王!”
就在张玉回禀后没多久,朱高煦就带人奔到了朱棣附近。
“我儿,为何迟迟不归?”
从昨夜起兵到现在,朱高煦已经很长时间没露面了,哪怕是燕王府尽占北平城。
朱棣很好奇,自己这个二儿子,到底干嘛去了?
“禀告父王,儿臣是去给父王拿下一个完整的北平!”
朱高煦一个翻身下马。
“哦?”
“说来听听!”
朱棣的好奇心,这个时候进一步发酵。
“昨夜,儿臣在连取两座城门后,又和立马和三弟、丘福他们各自分兵进发他处。”
“丘福带一路人马,前去接管了城中武库。”
“三弟带人去拿下了粮仓等府库。”
“至于我,就是挨家挨户的把原北平布政使门下的主要官员,都给“请”去了布政使衙门。”
对于昨夜的分头行动,朱高煦没有半点的隐瞒。
朱高煦亲口说出自己连夺两座城门的事迹,这就是为了炫耀自己功绩,也是为了增加自己在军中威望。
“恭喜殿下!”
“古人常说虎父无犬子,今日真是印证了这一句话!”
“殿下能有高阳郡王这般虎子,何愁大事不成?”
听完了朱高煦的话,姚广孝眼睛里面放出了光芒。
姚广孝可不是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大老粗,他看待问题更多的是从全局着手。
以前,姚广孝只认为朱高煦遗传了朱棣的高大威武,只认为朱高煦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勇夫。
但是自从朱高煦从江南之地回来后,朱高煦给姚广孝的感觉就像变了一个人。
朱高煦的孔武有力,还是一如既往。
但是在谋略上,姚广孝觉得朱高煦的进步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哦?”
“喜从何来?”
朱棣其实已经也看出朱高煦的一番苦心。
只不过作为父亲,当听到有人夸自己儿子的时候,朱棣还是和天下的父母一样的高兴。
当然,为了避免自卖自夸,朱棣这才一个反问姚广孝。
朱棣这是要借姚广孝的嘴,来给与朱高煦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