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刘备来说,国家疆土,永远不嫌多,甭管好用不好用。
就好比江南云梦泽那一块,以现在的技术,确实难以开发,但是他能就此认为云梦泽不是汉土吗?
难以利用的土地多了去了,可谁知道将来人类科技发展了、过去用不了的土地突然能用了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呢?
或者说地下突然发现了贵重金属之类的矿藏,废土直接变成贵土,那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所以刘备想着,一个幽州统领那么多地盘确实也太大了,是应该另外设置一个州,搞一个自古以来的强宣称,再多立几块碑,这样,将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后代子孙都有的说,都有历史依据。
然后刘备就等着辽东的好消息。
那之后一个多月的功夫,辽东的好消息传来了,牵招等人靠着强悍的军队扫平了东夷,将辽东地区的国家、部落一扫而空,高句丽啊扶余啊三韩啊,都被他们部解决掉了。
然后按照传统规矩,统治阶层部砍掉,文明印记部抹掉,抹不掉的一把火烧掉,只留下不认字的底层庶人。
这样的底层庶人俘获了七十多万,金银铜珠玉等财物也俘获了几座山那么大的规模,数量上直追当年刘备的幽州平定战。
眼下,辽东之地彻底平复再也没有任何外敌,不管是国家还是什么小部落,都被除掉了,另外还有一个营的军队正在遵从刘备的指示向东进发,去找寻大陆的边境、找寻海洋。
只是目前还没有传回找到海洋的消息,不晓得大陆边境距离辽东还有多远。
消息传回来,刘备大喜,立刻公布消息出去,与民同乐,随后诏军部给参战将士们叙功、受赏,给牵招、庞德、夏侯渊等主要将领晋升爵位、增加食邑、提升军阶等等,给予他们足够的赏赐。
随后,刘备就开始规划未来的辽东格局了。
军部会议之后,刘备召集了朝廷大会,在会议上宣布了自己的设想。
他打算把现有的辽东三郡,再加上扶余、高句丽、东沃沮、三韩等故地算在一起,把这一战之后汉军开拓的土地部算在一起,统合一下,设置一个新的州,取名为辽州。
然后,在原先的土地上恢复汉四郡的建制,然后扩大规模。
把现有的玄菟郡、乐浪郡的规模扩大,再把临屯郡和真番郡两个郡重新设立起来,把辽东郡以东、朝鲜半岛包括图们江以北的那一大片属于高句丽和扶余的土地囊括进去,分成四分。
玄菟郡和乐浪郡在北,临屯军和真番郡在南。
如此,以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五郡,设辽州。
不过这只是目前暂时的辽州的范围,将来如果继续向东可以找到大海的话,辽州的规模可以继续向东延伸,直到大海之滨,再设他几个郡来统辖那些目前还没什么人烟的土地。
“大汉的疆土就算不能越过大海,也要抵达大海之滨!大陆所及之处便是大汉之疆域!”
刘备在会议上如此说道。
他的这个设想得到了雒阳群臣的支持,当然他们也没有必要反对就是了,反正在这些事情上,刘备总是可以一言而决的。
而在之后的一系列商讨之中,刘备主张把俘获的那七十多万战俘留在辽州。
虽然本来他有着想要把那些人送到交州去的想法,但是考虑到路途遥远,且辽州初设,同样需要大量人口,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了这七十多万人口,不把他们留在辽州,就要从中原迁移人口过去。
反正他们的统治集团已经被集体覆灭了,他们成为了没有文明、没有记忆的一群人,这样的一群人正是纳入帝国统治之中的最佳存在。
统治他们,甚至不需要岁月史书。
对于刘备的这个建议,陈群为首的内阁群臣表示支持,之后其他一些朝廷部门的人也表示支持,只有少部分人还是希望能抽调一些人直接从辽东送到交州去帮着开垦荒地,但是这样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
辽州同样需要人口,需要人来屯垦土地,争取自给自足总不能指望天下土地都要依靠朝廷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存在吧?
一场会议之后关于辽州初设的议论便得到了通过,大汉十三州之外,第十四个州出现了。
辽州的建立其实也算是顺应时势,海外探索和殖民的道路并不好走,所以刘备希望给国内的子民们多一点的生存空间储备,给他们未来多一点的增量空间,好让他们可以过久一点的好日子,不要那么早的陷入存量争霸赛之中。
虽然国土面积不是越大越好,但有价值的土地,还是多一点比较好。
辽州的夺取和建立的消息给第三帝国的人们带去了一些喜悦,但是喜悦也并不多,主要这种事情在帝国子民看来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毕竟在刘备的统领下,他们打了败仗才是奇怪的事情,打胜仗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关于辽州的建立和一系列的人员搭配,刘备考虑了好一阵子,从自己的人才库里挑选合适的人选,又找朝中官员进行咨询,最后选定了辽州的第一届领导班子,又给辽州最初的五个郡分别搭配了领导班子。
他决定把自己身边的重要大秘陈群派出去担当辽州刺史的职位,另一个看重的部下杨修被他派出去担当辽东郡守的职位,让他们去辽东打配合,去最艰苦的地方从无到有给大汉的辽州打基础,搞建设,奉献他们的青春和热血。
对于这个任命,陈群和杨修是有些意外的。
任谁也知道,在强势皇帝身边做官是最有利于升迁的,大汉的基础建设也是雒阳最好,雒阳最繁华,能在雒阳做官,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相比之下,辽州刺史和辽东郡守虽然权力大、官职高,却有着类似于日南郡的窘境。
太偏远了。
不过对于这个事情,陈群和杨修还是坦然接受了,跟在刘备身边办事那么久,这两人比谁都清楚刘备要重用一个人的前提就是把他往偏远艰难的地方丢,看着他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然后再给予更重大的职责。
更何况这一次刘备出手大方,一个州刺史一个郡太守,职位那是相当的够,权力也是足够,对于没有在地方担当过职位的两人来说,属于彻头彻尾的破格提拔——他们在内阁的职位,一个一千石,一个八百石。
所以陈群和杨修意识到,这一关,是刘备将来要进一步重用他们的关卡,这一关过去了,他们就能得到刘备的进一步重用,这一关过不去,那就什么都别说了,能重回内阁做阁员都算是运气好的,运气不好的还不知道要被丢到什么地方去。
辽州,一个苦寒的、刚刚建立起来的啥都没有的州,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啊。
不过也正因为是一个一穷二白啥都没有的州,纯净的像一张白纸,搞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且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能够把一些在其他地方行之有效的策略拿过来直接用,不会有什么掣肘。
比如在这些地方组织集体农庄,大搞基建和水利工程等等,只有时间上的难度,没有政治上的难度,比起交州那块儿参杂着不少政治因素的发展道路,辽州的发展道路可能更加平缓一些也说不定。
五月底,陈群和杨修以及一大票被吏部赋予使命的官员、吏员就纷纷上路奔赴辽州了,他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抵达辽州进行统治,从军队手中接过辽州的治理职权。
而与此同时,也有大批量的物资通过各种途径转运到了辽州,从幽州、冀州和青州,朝廷拨款从当地购买物资,作为辽州建设的启动物资而运输前往辽州。
在这一点上,朝廷和刘备都不会拖后腿,如果朝廷资金不足,刘备就会启用少府资金投入。
辽州的事情暂且进行着,刘备还在关注着日南郡第一次远航的事情。
去年到今年,扬州造船厂都在给这一次的大航海准备船只,经过大半年的筹备和大量物资的堆砌,扬州造船厂制成新式大海船四十七艘,目前已经移交了十五艘给到日南郡方面,而日南郡方面也组织好了相关队伍和人手,准备前往“大秦国”。
这第一次的航海有着官方性质,是刘备专门关注的,领军者也不是旁人,而是在军队里素来有翻山将军之称的甘宁。
本来刘备正在想着要安排谁去做这第一次大航海的领军者,结果甘宁就自告奋勇的上表,说他愿意去做这一次的领军者,带着一部分军队士兵和加入到远航行动之中,一边保护船只,一边也能执行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
他表示自己喜欢探索未知,不喜欢长期呆在同一个地方,在日南郡和那些外邦商人交流过之后,他对那些外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和他们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模样的,希望刘备可以准许他带队出海。
刘备想了想,觉得倒也挺合适的,于是就任命甘宁成为这第一次大航海行动的领军者,任命他为“征海将军”,希望他可以征服大海,然后允许他率领一千名士兵加入到航海队列之中。
除此之外,还有五百多名水员、数十名官吏、向导、翻译人等,十五艘大海船还会携带数量很大的蜀锦、丝织品、瓷器、漆器、木刻工艺品、铁器等等,将在沿途经过多个国家,最终抵达传说中的大秦国,也就是罗马帝国。
因为是第一次航行,所以这一次的航行,主要还是跟着有航海经验的两名外邦商人的海船队一起行动,跟随他们走他们熟悉的路线,安系数会相对提高一些。
甘宁不仅剽悍,也有文才,所以刘备嘱咐他每到一个地方,最好能留下当地的文字记述,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物产和政治状况最好都能给一些描述,务求能够对现在的世界有一个基础的看法,打开国人的视野。
并且甘宁还有一些秘密任务,比如评断沿途所经过国度的军事力量之类的,只要他们的军事力量得到了确定,刘备就能判断需要用多少力量能够建立起汉帝国的海外港口、殖民地,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殖民行动。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冒险,而对刘备来说,这是对新世界迈开脚步的第一步,是汉帝国外向型战略的第一次尝试。
如果能得到一些好处,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最大的好处,还是那些重要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情报。
甘宁是个聪明人,他会知道该怎么去做的。
大航海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交州的开发问题也在稳步推进,辽州的建设问题也在稳步推进,乃至天下都是如此,各地都保持着最基础的稳定。
所以贞观三年六月之后雒阳朝廷在繁忙之中,进入了一个稳定期,刘备作为至高皇权的掌控者,感觉自己的压力没那么大了。
这是当初在凉州他才感受到的感觉。
还是那个情况,汉帝国的发展是有限度的,交通能力和生产能力所带来的发展是有限度的,每天能做的事情就那么多,朝廷下一道命令,地方是需要时间去执行的,执行了也是需要时间才能看出效果的,强行推动,只会带来害处。
所以一些看上去千头万绪的事情,只要把最初的事情安排好,把要做的事情分配好,任务下达,之后就是派人盯着监督,然后等待事情执行之后所产生的成果了。
这是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虽然刘备想要做的事情很多,可是人力是有限的,交通速度也是有限的,土地产出也是有极限的,他必须要等待,不能一股脑儿的把想做的事情都给推出去,总要给大家一点喘息的时间。
他唯有等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