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余老师,您先去忙吧。”
余广胜从徐佑的办公室里出来后,把门关上。
霎时,徐佑感觉到一片寂静。
徐佑能够猜到,多半这是吴婧特意为自己准备的一间办公室。
既然吴婧能够了解到徐佑在大学时的那么多信息。
也很可能知道,徐佑有独处学习的习惯。
这样安静的氛围,正适合徐佑进入到深度学习状态之中。
徐佑大概看了一下,书架上的书籍。
整个书架上,大概有一百多本书,其中很多都是与卫星相关的。
徐佑随便拿出了一本书,翻开里面的内容,知道都不是简单的知识。
除了书籍之外,旁边也有很多打印出来的一册一册的资料,是更为内部的信息。
而在电脑中,相关的文档资料,则达到了数百份之多。
整个知识量的庞大,就算是一個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可能也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学习完。
但对于徐佑来说,所需要的时间,会大大的降低。
此时,徐佑并没有因为资料太多而感到有压力,反而是一种十分兴奋和期待的状态。
自从徐佑当了大学老师后,就很少有这种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的机会了。
有时候,徐佑觉得,学习比做科研还要有趣一些。
学习知识所带来的愉悦感,与做科研做出成果的成就感,两者之间并不太一样。
学习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事情所无法替代的。
徐佑将书架上的书,整摞整摞的抱到了书桌上。
开启深度学习状态,徐佑开始了对知识的学习与攻克。
几天过去。
徐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将房间中所有的资料都看了一遍。
经过一天天的不断进步,即使徐佑的学习等级,依然停留在四级,但学习效率却有了很大的提升。
有些提升,是每天不断积累的,而不是在学习等级提升后,一下子所获得的。
当然,在看完了这些所有的资料后,徐佑还是有一些问题,无法完全搞懂,还需要与那些专家好好交流一番。
徐佑找来余广胜,和他说明了,自己已经把这些资料全部看完的事情。
“余老师,能帮我叫几位专家,让我和他们当面交流一番吗?这些资料我已经看完了,但还有一些地方,存在着疑问。”
“徐老师,你已经全部看完了吗?”
对于徐佑所言,余广胜感到无比的惊讶。
这些资料,几乎是五院所有重要的资料了。
按照徐佑的任务,徐佑也只需要阅读有关卫星的部分资料就可以了。
就算把卫星部分的资料看完,怎么也得小一个月的时间。
余广胜听说过徐佑学习的速度特别快,但也想不到,能快到这样夸张的地步。
“是的,已经全部看完了。这些资料真的很珍贵,我在外面根本就接触不到这些知识。”
“当然了,这都是最内部的资料了。那我现在就去把几位专家叫过来。”
在这之后,余广胜将航天院的几位设计师和工程师叫了过来。
通过这几天的了解,徐佑知道,余广胜在五院里面的地位很高,其他人一般都会称余广胜为余总。
这说明了,只有徐佑和吴婧,是有称呼其他人为“老师”的特权。
徐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但看样子,吴婧的级别要比余广胜高出不少。
徐佑觉得,按照吴婧说的去做,准没错。
经过与这些专家的当面交流之后。
徐佑总算把心中的困惑一一解开了。
此时,对于提升卫星分辨率的问题,徐佑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思路。
“先把分辨率极限算一下吧。”
因为侦查卫星,都是通过电磁波进行分辨的。
所以,它们都会存在一个理论上的分辨率极限。
徐佑在草稿纸上画出问题的模型图,并很快推出了相关的公式。
θ=1/r=122λ/d。
即极限分辨率角,等于122倍波长除以光学口径。
这样的话,就可以根据卫星轨道半径、地面分辨率、光的波长、分辨角这些条件,去求出所需望远镜的直径了。
理论上,只要望远镜的直径足够大,就可以达到非常高的地面分辨率。
就比如说,想要实现1的分辨率,理论上是可以完成的。
只不过……
这样的话,就需要直径高达185米左右的望远镜了。
这样恐怖的望远镜,按照现有的火箭运载能力,是肯定不可能送上太空的。
徐佑适当的改变了一下轨道半径,以及分辨率的要求。
通过计算,按照我们现有的火箭运载能力,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厘米级的分辨率的。
当然,这种模型计算,只是非常初步的推论而已。
想要真正实现卫星的发射,需要考虑的技术,还有很多很多。
包括卫星的指向精度、卫星的稳定性、多镜片拼接、衍射光学薄膜等等。
而像视野狭窄、识真辨假能力有限等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是徐佑必须要考虑到的。
由于整个问题实在太过复杂,徐佑一时也没有确定下来,具体的设计方案。
在确实设计方案之前,徐佑需要综合各种条件的排序,再明确设计的方向。
徐佑找到了之前一起交流过的任文斗,询问一些关于这个卫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任文斗是这项计划的卫星总设计师,对于卫星这一块,任文斗算是最了解的一个了。
“任老师,我有几个事情,想再跟您探讨一下。”
“徐老师,你请说。”
“我们这次的卫星发射计划,只要能够保证卫星的分辨率足够,其他的问题,都是次要的吧?”
“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们这一批卫星,也是属于高分卫星。所谓的高分,就是指的高分辨率。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