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良心苍生蒙恩,天地无闻万籁无声,义本无闻义本无声。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全都。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人与自然的全都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见
“天人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需发扬
“诚”的德性,即可与天全都。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全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次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准绳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准绳,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盲目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遭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觉本人心中的道德准绳。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
“求其放心”,达到一种盲目地履行道德准绳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禅宗来看,人性原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盲目,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终成佛的境界,因而,他们提出
“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
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
“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而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丢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的目的,便是
“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
“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照旧不离生死!纵然身心一统,时空统一的未到地定境界,一样不免生死流转。
纵然於初禅境界中,虚空破裂,乃至在二禅前未到地定有大地落坑的境界,一样是犹如凡夫生死流转、无法解脱。
天人合一的觉受,在欲界定中,遍体轻安,乃至清明之念如同遍满虚空,都是定境法尘,不是解脱才智证境,也更不是般若境界。
为什麽呢?般若无觉无观,没有这些定境舒服的感受,也没有苦痛的感受,也没有不苦不乐的感受,离一切外境、乃至法尘的想、了知、感受。
然而并非空无一物,般若心体有其独特的真实法性,楞伽经描述的七种性自性,若能亲证此般若心体,方可名为真实解脱,然而般若无有一法可得可取,故无解脱可得,如是非有解脱,非无解脱!
非有苦恼,非离苦恼!非有才智,非无才智!非有感受,非无感受!非世俗凡夫,却不离世俗凡夫!
若能亲证般若,方才能够於生死而拘束,然而亲证以后,生死与拘束非同非不同。
绯想天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