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一章沉重的债务负担
何夕将整个铁路修建计划公布出来后,几乎整个定国是会都震惊了。总体上,下面大部分的提议只要不是太不靠谱,都被批准了。
如此庞大的计划,让上上下下的人觉得,不真实。简直就好像是在做梦一样。
能来定国是会的人,都不是傻子,只需简单计算一下,他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何夕这个计划,给未来大明增添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简直是还不清的那一种。
只是,这关他们什么事情?
是的,关他们什么事情?
大部分从地方挑选出来的豪强们,他们首先考虑的从来不是朝廷的。是的,这些人之中,固然有一些人还是有家国情怀的,但是不多。
真的不多。
毕竟,他首先要考虑的,其实并不是国家会怎么样?而是自己会怎么样?在朝廷这样的政策之下,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毕竟,他们每一个人下面都有一大帮子人。
不将下面的人给安顿好,他们自己都不会好过。
权力拥有者只会对自己的权力来源负责。这些人或许还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已经在用这个思路思考了。
他们的权力在哪买?并不是大明朝廷。而是他们自己拥有的实力。他们是有实力被朝廷邀请过来的,而不是相反。
他们的第一需求是保住自己的实力,而不是相反。
有实力,就有地位。而他从朝廷这里搞出来政策,对他们有好处就行了。至于朝廷收不收得了场,是他们需要想的吗?
官僚们的权力来源于上,所以官僚很容易忽略下层百姓的利益,用来讨好上面。但是这些人,说国会代表也好,议员也好,他们的权力来源在于下层。看似只需要向自己支持者负责,但是他们的支持者,不等于绝大多数百姓。
天然有分裂倾向。
所以,古代中国最忌讳党争,因为一旦党争了,官僚体系就要对下负责,而不是对上负责。那么国家体系内部撕裂。
这也是何夕思来想去,为什么要加强皇权的原因。
因为除却皇权,何夕很难找到一个最大程度与广大百姓利益贴合的权力运作方式。就皇室来说,只要明君,就知道他的利益与底层百姓高度重合。
世家做大也是一样的。
中国太大了。以至于各地方上,不得不存在一些地方利益集团,而中央政权不打击这些利益集团的话。这些利益集团是可以成立一个新的政权的。各地都是有这个基础的。毕竟中国分裂政权也是不少的。
在别的国家,或许只有少数部分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就好像法国,只有巴黎。这是天然的也是必然的。法国人自己都将法国分成巴黎与其他。
这种情况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很早就是了。
而中国放任地方权力,那就是几个新的国家,不知道几人为王,几人为皇。
所以,汉代确定打击豪强的政策,塑造了真正的大一统。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简直太精密了。很多东西,你想到的,古人早就替你想过了。这也是何夕最终否定了议会制度的原因。
中国人不理解为什么英国这么多年了,还是英伦三岛,内部还有分裂倾向。其实,这种中枢与地方的权力逻辑,是其中问题之一。
所以,定国议会将来怎么样?都必须是内阁体系的对立面,作为制衡内阁体系,制衡行政体系而存在。而行政体系,看似失去了一些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但是实际上,他们才是大明体制的核心。
不过,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最少,新皇普施恩泽,天下同庆。这些地方豪强得了朝廷的好处,想要朝廷政策上的倾斜。自然要拥护朝廷。
他们就能代表地方上绝大数百姓,所谓的民意。
有他们的支持,地方上就不会出什么乱子。
何夕在将整个行政体制改革推行到地方的时候,也会顺利很多。
当然了,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不会一帆风顺的。
何夕为了这一次改革,做了很多事情。从中央到地方的改革,不仅仅是一次改革,也是对原来南京政权的清洗。是新思想对旧思想的淘汰。要做这一件事情的,不仅仅是何夕自己,还要所有从北京出来的人。
而他们就是现在大明朝廷的核心。
所以,这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何夕输的可能性不高。只是,这一次改革,对地方豪强也是有一些影响的。
毕竟,这不是简单的新法代替旧法。是一次彻底的洗牌,利益重新分配。地方豪强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只是好影响,还是坏影响就不好说了。
丁显的做法已经告诉何夕了,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民风如此羸弱的江南,都能搞出流血事件,不要说其他地方。
所以不能将人逼到绝路上。
这大规模的投资,本质上也是一种赎买。在此何夕也要谢谢朱元璋。朱元璋已经啃了最硬的骨头,那就是土地的问题。
虽然说,建文三年的时间,有所倒退,但是底子还在。土地赋役上的事情,何夕可以暂时不动,皆从旧章。只需建立起新的体系来。如此对地方豪强利益触碰的不多。但依旧不少。
这些地方上的铁路建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交通便利,还有大量的利益,不管是因为交通便利而爆发出来的其他好处,还是单单是修建铁路本身,带来的利益。
都足以收买地方上的一些头面人物,让他们配合新法,也是一件好事。
最少让推行新政更顺利一些。
只是代价就是债台高筑,甚至在推行新政上花的钱,要比打仗花的钱,要多得多。
只是何夕盘算了很多。觉得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何夕将新政从两京,向地方上推行,本质上是扩大市场的行为。毕竟,原本府县体系之中,有太多妨碍商业的行为了。
外地商人根本不可能在地上做生意,有太多办法,让外地商人死的神不知鬼不觉的。甚至当地人也不会好好做生意。
做什么生意,抢得不会更快吗?
什么叫占山为王,很多地方就是这样的。除却少数商道之外,物资分配根本不是以商业的方式进行的。用钱能买到东西。是后世商业发达之后的错觉。很多人误以为是自古以来,就大错特错了。
而何夕对地方改革之后能有多少作用,并没有什么想法。最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地方政府的编制费用,很多都建立在商税上。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收不上税,就要裁员。裁员就代表着地方官的权力缩减。
这是他们所不允许的。
而工商业也会成为每一个地方官的考核指标之一。
他希望将来大明商人从外地来,在当地做生意,自然是需要拜码头的。但是拜了码头之后,就能正常做生意。这就足够了。
当然了,只要铁路能发行专门的债券。那么何夕就有办法,将国债转变为铁路债,而铁路这一门生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赚钱的。
这铁路债不能说完保本。但是大概率是不会亏的。
从这方面的利益,将国债给冲抵了。
等何夕下台的时候,决计能
将账做好。当然了,何夕对会还国债这一件事情,也是会努力的。尽可能将这债务填平。
毕竟,他也不想给下一任留一个烂摊子。
但是问题是,都不好说。到了最后一刻,才知道行不行。
这就是何夕想要的兜底机制。
会计也是一个很神奇的职业,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何夕在会计上面的领悟,是远远不如某些同行的。但是这种项目转换,何夕自信还是能完成的。
而且不是还有好几年的事情吗?慢慢来便是了。
铁路的问题尘埃落定之后,定国是会已经到了尾声。该讨论的问题,都已经讨论过了。朝廷的正统性已经确立了。所有与会人员,也都很满意。
这个时候,最后一个问题提了出来。
那就是保留定国是会。
这个意见不用何夕派人做托。就有人自己出面。毕竟,定国是会的影响太大了。这里面的权力让很多人都满意。
何夕并没有直接通过,而是表现出很犹豫。
而下面的人对这一件事情,都很在意,几乎所有人都想保留这一个会议,当然了,他们也想保留自己的与会人员的身份。
但是后一个要等定国是会能够保留再提。
何夕与朱雄英拖了好一阵子,朱雄英才下旨,让商议定国是会章程。
于是,这一场定国是会最后的高潮出现了。对于这一件事情,无数人都参与其中了。
只是何夕对这一件事情,才是非常在意的。而定国是会之中,隶属于何夕阵营的人员从来不少。于是整个章程讨论虽然激烈,但是都在何夕的控制之中。整个章程也表现出了何夕的意志与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