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 > 大明公务员 > 第一百一十六章问题所在

第一百一十六章问题所在(1 / 1)

(),

第一百一十六章问题所在

李景隆很明白,即便新钞毫无问题,单单靠姚广孝埋下的暗手,也足以让南京朝廷狠狠喝上一壶了。

更不要说,新钞体系内部到底是问题。

一旦姚广孝动手,南京的财政必然会出问题。

姚广孝继续说道:「南方百姓支持不了多久了。你看看这些大工程。」

随即姚广孝拿出一张纸,上面就是统计南京这一段时候的大工程。

徐州铁厂工程。

清江浦船厂工程。

蓝田铁路工程。

淮南煤矿工程。

等等。

徐州铁厂就不用说了。清江浦船厂工程,清江浦本来就有一个大船厂,是造漕运船只的。这一次仅仅是扩大而已,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是造船的木头从什么地方来?

造寻常船只也就罢了。要造能在海上与北京争锋的大船,就不是寻常木头可以的。

必须是大木。

蓝田铁路因为西北战事失利增加了优先级。

淮南煤矿也是因为太平铁厂最近一直在扩建,铁矿该能够供应。但是煤矿却有些不足,安庆的煤矿本来就不多,开采也是有难度的。只能从其他地方找了。

除此这些之外,其他的零零碎碎的工程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李景隆看过这之后,有些不明白,说道:「这有什么问题吗?」

姚广孝知道李景隆是富贵出身,很多事情,并不是太清楚的。只能解释道:「你知道,南京这边如何运输军粮?」

李景隆对这个很清楚,说道:「如果是征战,有专门的部队征召民夫押运,如果太紧急,就只能自己运了。」

姚广孝说道:「如此长期驻扎?」

李景隆说道:「那一般是朝廷督促地方送来,具体的就不大清楚了。」

姚广孝说道:「是徭役。要百姓服徭役。」

李景隆说道:「好像是这样的。」

姚广孝说道:「这么长的战线,需要多少转运军粮,需要多少徭役?你清楚吗?」

李景隆茫然的摇摇头,让对这个没有概念,但是却也知道,一定很多。

姚广孝说道:「你知道,这些工程是怎么修建的吗?」

李景隆是一个聪明人,听话听音,他怎么能听不出来李景隆的言外之意?

李景隆说道:「也是徭役?」

姚广孝说道:「正是。我派人调查过,最多的是山东南部的徭役,已经有一些地方,壮丁服役一年有余了。」

李景隆再不通世事,但也知道在底层百姓哪里,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一个家里一年没有男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李景隆有些疑惑的说道:「我看北方也没有停下大工程。为什么会这样?」

姚广孝说道:「当年太祖变法,其实已经要废除徭役了。只是最后不得不模糊此事。毕竟影响太大了。但是当今陛下登基之后,就完废除了徭役制度。甚至当年修建北京城的时候,就是给工钱的。而今整个北方,不管说没有地方官员役使百姓,但是只要上规模的工程,都是雇佣。甚至因为养活了很多工程队,多少百姓专业经营这样的事情。你也应该听说过的。」

雇佣制,与徭役制两种不同的制度,带来不同的结果。

在北京,雇佣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这也是一亿国债很快就花完的原因。要知道,北京的收入可不仅仅是国债。各方面其他的收入,也有不少,再加上货币超发的收入。

一年几个亿的开销也是正常的。

只是很多不计入军费

之中,比如铁路的经费。

但是这样大手笔的投入,也带动了其余方面的经济增长。不说别的。大量百姓手中有了钱,会做什么,会消费啊。各种消费刺激了经济增长。

而北京健的商税制度,不敢说没有人偷税漏税。但最少经济发展的红利相当大一部分都被朝廷拿下了,化为财政收入。又支持了战争。

其中有没有泡沫?

甚至就货币超发这一件事情上,北京要比南京严重的多。但是市面上没有太多的感觉。

自然是有的。甚至相当不少。但是最少要比南京强多了。可以说,北京将战争对每一个人的压力转变了通货膨胀。让很多人钱财损失。而南京方面很多压力都直接以徭役的方式压在百姓身上。

这是要死人的。

李景隆有些茫然,他好像明白了很多,但是又好像不明白。

姚广孝也没有多给李景隆讲的意思。毕竟要让李景隆明白这么多事情,需要很多前置的功课要讲,姚广孝可没有给李景隆讲课的意思。

姚广孝说道:「还有一件事情,最近你在江宁织布厂,赚钱了没有?」

李景隆说道:「自然是赚了。」

姚广孝说道:「赚的多吗?」

李景隆说道:「不多不多。」李景隆说不多。但是满脸的笑容,已经出卖了他。这是一笔很多的财富。

姚广孝说道:「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江南很多社学,都关门了。」

李景隆更是茫然了。他不知道姚广孝说这个做什么,这与他有什么关系啊?

他感觉,姚广孝与他在一个世界,但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姚广孝本来就很聪明,他在何夕身边时间最长,更理解何夕的思路,而今的姚广孝比起历史姚广孝更像一个古代社会学家。

姚广孝选择的切入点就是社学。

社学是什么?

是朱元璋要求乡村自己建立的私淑,用来开蒙教育的。可以说就是私立小学。而在这样的学校上学的人是什么人?

是自耕农的子弟。

真正有钱的人,是自己请家教。或者有家学。朝廷组织的私淑,其实并不是太行的。

而是自耕农之中的有钱人。毕竟,真正中下层百姓是没有读书的需要的。

社学在明初大规模推广,而在明中期就不见了。这也与明代自耕农的消亡想关联。也证明了姚广孝的选择点,不能说错。

而自耕农们靠什么赚钱,靠什么让子女读书,自然是织布了。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纺织业对小农经济的冲击是很直观的。

这才短短一年的时间。

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社学倒毙。

毕竟这些社学本质上,就是家长本合伙请一个先生交书。这个年头的教育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重资产。只要一个房间,一个老师就行了。

而中国人从来是最注重子女教育的。不管是什么时代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子女不读书的。

更不要说,何夕带来也给这个时代一个改变,特别是工业化,带来很多识字的需求。如果说之前读书只有科举的话,其他方向的就业前景不大好。但是而今已经不一样了。

可以说这是一个窗口期。只有读书识字,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好的前程,过了这一段时间,就不好说了。

即便作为投资,读书也是回报率最高的。

百姓最狡猾,也是最愚昧的。这种情况下,更激发了很多人读书识字的渴望。北京方面甚至有很多自发形成的私淑。

而今最富饶的江南地区,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这是代表着什么?

李景隆或许不知道。但是姚广孝却是很明白的。那就是他预料到工业对小农经济的冲击已经来了。在没有织布这一项家庭的额外收入之后,很多百姓的孩子都不能读书了。

这还是仅仅是一个开始。现在可以不读书,节省开支的。但是将来怎么办?百姓生活很苦的,一点点收入的波动他都承受不起的。

最新小说: 穿越从箭术开始修行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