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钢-弩
太子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对后勤却非常熟悉。太子从小就参与政务,处理过很多支援前线作战的事情。他岂能不知道,锁子甲生产的革-命性意义。太子甚至觉得,可以将锁子甲的生产放到前线。给前线战士带上足够的钢料,与拉丝器。自己编织就行了。
当然了,从内外制衡上来说,是万万不行的。但是打造其他甲胄,需要专业铁匠,最少是学徒,这样的人,大明都是少有的。而锁子甲让不是普通人都能生产,而南京城中,有近乎一半都是工匠,都可以来生产这个。
太子几乎看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锁子甲了。
即便这锁子甲在很多方面,比不上札甲,棉甲,新式甲胄。有甲与没有甲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似乎是因为何夕给的惊喜太过,一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好一阵子,太子才说道“何弟,还有什么惊喜给我们看。一并拿出来吧。”
何夕说道“只剩下一件了。”何夕让人将最后一件兵器拿了上来。
一把弩,准确地来说,一把钢-弩。
太子亲自上手,细细打量。
这弩身是钢的,弓弦也是钢丝。弩身固定在一块硬木之上。旁边还有一个转轮,是一个上弦器。太子在何夕的指点之下,搅动上弦器,将钢-弩撑开,上箭之后,一松手。“崩”的一声,弩箭破空而出,扎在一根大树上,直至没羽。
太子笑道“不错。”
比起何夕之前的两种甲胄,这把弓弩,显得不那么惊喜了。
虽然弓弩力道不错,但是比起神臂弩,克敌弩,也就那样子了。估计在伯仲之间。唯一有些惊喜的是这个上弦器,可以让士卒省些力气。但是与火器的威力相比,就差太多了。
不是何夕不努力,实在是中国古代弓弩,特别是宋代的弓弩,那简直是巅峰了。几乎也到极限了。
何夕说道“殿下可知道,这弓弩是怎么造的?”
太子给何夕一个面子,说道“还请何弟为愚兄解惑?”其实作为太子,他不是太在乎技术细节的。
何夕说道“直接将钢锭打成钢条,固定在这上面。至于钢丝弦,与锁子甲的钢丝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有足够的原材料,足够的工匠,日产数百把并不困难?”
“什么?”傅友德大吃一惊,他再也忍不住了。几步上前,将弓弩拿到手,细细观摩一番,也不用上弦器,硬生生一把将弓弩拉开,看着弩身微微变形,这才松开。说道“好硬的弓。”
何夕见状,忍不住说道“颍川侯神勇。”
真是神勇。
造弓弩,是何夕为了弥补库存的选择。毕竟而今大明武库之中,近万把弓弩全部送出了。何夕一点也不填补。觉得有些不负责。但是之前也说过,弓弩的生产与其他武器生产不一样。光原材料的积累,就要好几年,而今想要生产,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于是何夕就想到了钢-弩上。
只是打造出来的钢制的弓箭之后,何夕就发现一个问题,没有人能拉得开。太硬了。不管是弓身,而是弓弦。这才绞尽脑汁,加上了上弦器。也打消了做弓箭的想法,仅仅是打造成为弩箭。
而傅友德硬生生地拉开了,可见傅友德的武力值有多高。
傅友德满脸堆笑,说道“何秘书,可否将这次拨出的甲胄,全部换成这种?”
傅友德前倨后恭,也是有原因的。
之前说过,弓弩在南方的表现不佳,是因为会开胶。一旦开胶,弓弦松软,那还不如烧火棍的。而火药在南方也容易受潮。虽然可以克服,但是总就是有问题的。
而今傅友德看到一种特别适合南方的武器。
就是钢-弩。
是铁木结构,即便问题太多,水汽太多,也仅仅是容易生锈而已。
生锈这个问题,是比较好解决的。将士们都会保养武器的。其次,即便是生锈了,也不会一下子不能用。不过是替换频率高一些而已。傅友德南征在即,每天想的都是南征事情,一见此,也顾不得刚刚挑刺了。
何夕说道“这仅仅刚刚生产出来,一时间恐怕也生产不出来多少。”
太子说道“颍川侯,你出京之前,能生产多少都会一并让你带走,只是而今一切都定下来了。临时改易却是不能的。不过,请颍川侯放心,孤这就去秉明父皇,第二批送往前线的物资,可以加一些新式盔甲与甲胄。”
傅友德说道“臣代前线将士谢过太子殿下。”
一行人在城外用过午饭。太子说道“何弟,跟我回宫吧。”
何夕说道“殿下,这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些都是刚刚生产出来的样品。还没有大规模生产。还有我对工匠们的承诺还没有兑现。”
太子说道;“你不是收了一个弟子,师傅有事,弟子服其劳,让他当军器局大使吧。你将事情交给他来办,实在不行,我派几个得力的人手,协助一二就行了。”
“父皇挂念你。你也在外有一段日子了,父皇让我带你回去。”
太子看得明白,其实最困难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
何夕造出的新式武器,在其他方面或许不行。但是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方便生产。特别方便生产。剩下的组织生产,并不需要何夕主持了。很多人都会做。
毕竟大明王朝之前,组织数十万计的武器生产,并不是没有人手。
将何夕的弟子安排在这上面,意思不是他太子要抢功。真正原因是来自皇帝。
何夕大吃一惊,他根本没有教葛天工任何事情。仅仅是挂了一个师徒名分而已。太子就顺手给了一个七品官。这也太过了,何夕说道“殿下,葛天工年纪尚轻,什么也不会。怎么能委以重任?”
太子微微一笑,说道“怎么不能?他是你弟子,见了孤,也要叫一声师伯的。孤岂能不给见面礼,区区七品大使。又算得了什么?什么不会,只要实心办事,下情上秉,不要让宵小们给欺瞒了就行了。”
何夕还能说什么,只能躬身行礼,说道“谢过太子殿下。”
------
乾清宫之中。
两副甲胄撑在木头架子上,朱元璋细细看了,用指头弹了几下,然后反手拔出身边的宝剑,一个标准的刺击动作。“叮”的一声脆响,钢甲上什么也没有变化。
朱元璋还剑回鞘,又看看了,桌子上的钢-弩,不用上弦器,徒手开弓,虽然比不上傅友德拉满了,但也拉了八成。面不改色,心不跳,就好像拨弄琴弦一般。
何夕在下面看了,如果不是他当初让身边的人一一尝试过了。此刻万万不敢相信。
朱元璋五十多岁的人了。武力值其实并不弱。只是身在宫中,多少年没有显露身手。当年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还被成为朱公子的时候,也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主。
朱元璋说道“何夕,你做得不错。只是有一件事情,俺不明白。你在军器局也没有做什么。这些发明,大多是工匠自己造出来的。但是在此之前,为什么造不出来?你说的科技体现在什么上面?”
这也是朱元璋迷糊的地方。
他看了何夕出去之后,几乎所有言行的记录。何夕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多,为什么一下子有这么多改变?
何夕沉吟片刻,说道“陛下,有一句叫‘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其实很多事情上,真理很简单。因为天地之间,大道至简。只要弄不明白的人,才会将事情搞得很复杂。臣提点工匠最关键的是,炼钢的原理。至于下面不过,是材料进步对技术的影响而已。”
“很多技术本来就有的。很多地方都有应用,之所以不能打造这种新甲胄,不是因为工匠们才能不足,而是没有原材料。只有足够的钢材。因为钢材的特性比生铁好上太多了。才有而今的应有。”
“材料是一切技术的基础。没有材料学的发展。一切科举都是虚妄。”
“臣只不过改善炼钢法,剩下的不过是顺势而为之。”
这些话,很多都是何夕这一次实践之中的感叹。
在此之前,他知道材料的重要。但万万没有想到重要这种地步。钢不能大规模生产。很多技术根本不可能用。各种炼钢方法之中,都需要工匠用锤子敲打。虽然次数减少了。但是形成思维惯性,这种大规模水力锻压就很难出现。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这就是你之前一定要推广大规模炼钢的原因吗?”
何夕说道“陛下明见万里。臣就是这个意思。”
朱元璋说道“不错。朕本来信了你的话,只有一件事情,或许应该让你知道,朕派人查了浙江布政使郭桓,发现此人办事得力,清廉自守,绝非贪渎之臣。你怎么说?”
“什么?”何夕脸色顿时变了。说道“这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