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问题核心
葛工头无奈的说道:“大人,先要得钢,不管是百炼成钢,还是灌钢法都不是一步到位的。比将生铁捶打成甲片要繁琐得多。先将生铁制成钢,然后再用水锤击打,所需要的工时都要多于直接打造甲片。”
“百炼成钢,就是反复捶打,以至于百炼。其中工艺繁琐,自然不用说了。而今也就是造名刀宝剑时,才用这种办法,更多的是用灌钢法,以熟铁与生铁相合,锤而得之。虽然不用百炼,但依旧是很是繁琐。”
何夕听了,揉了揉太阳穴。
这是他之前没有想到。
一个很表面的问题,越挖问题越大,变成了一个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问题是炼钢这门技术,何夕也不是太清楚的。如果大批次炼出钢铁?
何夕也不知道。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道:“现在休会。大家商议一下,有什么办法能够快速大量地炼出钢铁。如果真有这样的办法,我会上奏朝廷,重重有赏。”他本来还想说,不吝封侯之赏。
在他看来,如果谁能解决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封侯之赏都是少的。
只是他毕竟不是朱元璋,不敢做出这样的许诺。
随即,何夕下去之后,在旁边的厢房之中,屏退左右。翻出手机,将上面关于炼钢的内容翻找出来,看了又看。但是这也就是不到一页而已。
这是他从各种资料之中拼凑出来的。
铁的基本属性,钢与铁的区别。炼钢的前置条件等等。
但是何夕翻来覆去地看,也摸不到头绪,比如里面提出一种炼钢方法,往里面吹氧气。拜托,这是大明朝,哪里有氧气。再比如,有什么电渣重铸法。电在什么地方?总之不能指望那一个太阳能充电器?
何夕心中想来想去,还是要群策群力。依靠这些工匠的经验与技能。他能做的仅仅是提一点概念而已。
“真不知道架空小说之中大炼钢铁是怎么做出来的。”何夕心中暗道。
-------
何夕整理好思绪,再次来到大堂前。在后堂他就听到了激烈的讨论之声。他还听了一会儿,只是各种他听不懂的术语,让他不得不放弃了。
他咳嗽了两声,从后堂转了出来。
这些工匠立即下跪行礼,说道:“拜见大人。”
何夕说道:“无须多礼,落座。”一边说一边在正位落座,说道:“你们想到了什么这办法没有。”
这些工匠目光就将目光投射向葛工头。
何夕说道:“葛老,你来说吧。”
“是。”葛工头说道:“大人,我们讨论出来,可以在灌钢法上加以改进,将熟铁与生铁裹在一起,送入火炉之中煅烧。生铁先融成铁水。与熟铁混合在一起,进行锻打,会比灌钢法好一些。”
何夕并不知道,葛工头所说的这个办法,就是明中后的苏钢的雏形。
苏钢的生产基地在芜湖。而大量铁匠都是从南京来的。因为在明初,朱元璋聚集了天下能工巧匠在南京。随着大明迁都等事情,南京重要性逐渐下降,这些能工巧匠一部分到了北-京。自然也有一些流入民间。
而芜湖这些铁匠,大多从南京而来,恐怕不是巧合。
不过,何夕知道了也不在意,说道:“这个办法一次性能出多少钢?”
葛工头沉吟片刻说道:“一次,大概能出几十斤吧。”
何夕说道:“需要锻打吗?”
葛工头说道:“还是需要的。”
何夕说道:“如果将库存的生铁用这个办法部锻炼成钢,需要多长时间。”
葛工头不说话了。
一万五千吨,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先要完成,三个月是决计不可能的。所以没有说下去的必要了。
何夕也明白这种沉默的意思,他沉吟片刻说道:“我讲一些东西,这些是我从古书上看到的。关于铁与钢的。你们知道什么是铁,什么是钢吗?”
这些工匠一点面子都不给,根本不给何导师一点反应。
何夕只能继续讲道:“纯铁,其实比较软的。我们一般见到的铁,是铁与炭的合金。铁之中含炭比例,决定了他的性能。含炭多的是铁,含炭少的是钢的。而含炭越高,熔点越低。这也就是为什么铁的熔点在一千五百度,而我们一般炉温在一千三百度左右。就能冶炼铁。但是想要炼钢,必须更高的温度。”
“至于温度这个概念,就是水从冰到沸腾,算一百度。”
说到这里。
下面工匠们更是一头雾水。
什么温度,什么铁与炭的合金等等问题,他们似懂非懂。还要感谢汉语的博大精深。虽然这些工匠望文生义,未必能准确地理解这些词汇的。有些偏差,但并不是完不能理解的。
比如炭,他们理解的不是,元素炭,他们没有这个概念,而是形象化的木炭。
温度更是不能理解了。因为一千五百度,难道铁的熔点是水熔点的十五倍?
何夕深吸一口气,也不求他们理解了。说道:“我们现在要三个月之内打造出足够的铠甲。不能按照老办法来。所以只能想办法大量炼钢。直接用水锤加工。这是最省工的办法。”
“而大规模炼钢,不能用小炉,必须有高炉。”
何夕说道:“至于高炉,有谁了解吗?”
何夕其实匆匆画了一个草图,是他理解的高炉。但是这草图,最多算概念图。具体该怎么造,他是一窍不通。
葛工头看了周围工匠一眼,发现他们都看着自己。无奈,只能自己站出来了。毕竟上官问话,他们不敢欺瞒。但是大部分工匠胆小怕事。葛工头与何夕接触比较多。
这事情就落在他身上了。
葛工头说道:“大人,祖上在前宋做工匠,了解过高炉。而今炼铁也有用的。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大人你所说的高炉。”
何夕听了大喜过望,说道:“请葛老上前,为我画一幅高炉的图。”
“这是大人的位置,小人如何敢沾染。”葛工头说道。
何夕上前,一把抓住葛老的手。葛老的手很是坚硬,上面有很多老茧,棱角分明。何夕将葛老拉上来,说道:“葛老何须客气。在我这里无须讲虚礼。”
葛老被何夕强行按在何夕的位置上。何夕为葛老找来笔墨纸砚,并为葛老研墨。
在古代这一段时间,何夕的毛笔字大有长进。从看不清楚的墨猪,从大概能判断是什么字的墨团。不过,倒是学会研墨了。
此刻的何夕一心想知道古代的高炉是什么样子的。故而,没有在乎为葛老研墨有什么不对的。
但是这些工匠都看呆。
何夕这样的少年贵人,一般情况下,掉一根头发,都能要他们偿命。看上谁老婆了。必须家出动,拱手送上。至于亲手为他们这些工匠研墨,根本就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
之前,何夕说自己的尊重工匠。这些工匠是不相信的。
而今将信将疑了。
葛工头看着何夕,微微愣神。葛工头心中暗道:“虽然何大人未必是真心的。但是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我这一条命卖给大人又何妨?更何况何大人未必没有千金市马骨之心。或许这就是我家的机会。”
葛工头也不客气。拈了毛笔,开始画图。
何夕看了,不由惭愧。
葛工头的画图画得很不好。谈不上什么技法。也谈不上三视图。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勾勒。但却是何夕万万做不出来的。
片刻之后,葛工头将图画好了。
却是一个好像瓶子一般的高炉,肚子大,上端小,上面是进料口,下面有出料口。还有长长的风道。
何夕心中好像想起什么,说道:“这里有没有预加热?”
葛工头琢磨了一下“预加热”这三个字,说道:“这风道是点火的。大概是大人所言的预加热。”
何夕说道:“那用什么鼓风机?”
葛工头说道:“多用水排,或者用畜力驱动。”
何夕说道:“画出来看看。”
葛工头随即将所谓的水排画了出来,所谓的水排就是水力鼓风机。其实何夕并不知道,这水排是汉代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在此之后,一直有改进。但是不出杜太守的框架。
何夕看着高炉,看着鼓风机,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葛工头见状,随即将高炉运作的事项说清楚。怎么投料,要加什么助溶剂,等等。
更让何夕挑不出毛病。
无他,老祖宗留下的根底太厚了。
好像什么技术问题都解决了。
明代所谓的高炉,要比自己画得精准太多了。他仅仅知道空气预加热,可以减少炉内温度损失。但不知道怎么做,但是高炉风道已经设计好了。专门点火加热。
至于鼓风机,是一个大风箱,水力驱动。似乎也不错。最少符合要求。
至于助溶剂,什么石灰石,萤石,这工匠也都知道。
似乎是的有了。为什么不能直接出钢?这问题是出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