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总兵官这个官职不好干,特别是像刘明遇这样不按规矩行事的人,在京城的眼皮子底下,那还不被朝廷的御史和言官,弹劾成筛子
就算刘明遇想给大明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出来,能架着后面那些多的人在扯后腿如果可以选择,刘明遇也不想趟这趟浑水。
这次刘明遇入京面圣,本来刘明遇会以为崇祯皇帝会接见刘家军的有功将士们,无论是从重振士气,或者是拉拢军心的角度考虑,崇祯皇帝应该抽点时间,哪怕是打个照面……
然而,刘明遇错了。
崇祯皇帝也好,满朝诸公也罢,他们的目光都落在刘明遇身上,对于刘家军士兵的付出,视而不见。也就意味着,崇祯皇帝只看到了刘明遇这个将军的付出,而没有看到下面将士的付出。
刘明遇与卢象升一样,从来没有压过任何一个士兵的战功,有功劳,有斩首,全部如实上报,可是呢崇祯会看不到
在后世,有一话说得非常对,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当一个国家,针对为这个国家流血牺牲的将士,视若无物,甚至可以肆意侮辱的时候,这个国家基本上没救了。
吴桥兵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李九成等东江镇余部造反,随后打了一年多,把整个山东打成一片废墟,最终过海投降建奴。凭心而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他们,与建奴都有着血海深仇,能把大明的将领逼得投靠血海深仇的宿敌。只得说,大明的文臣,真是牛逼,真够有本事的。
他们在变着花样作死,当然,刘明遇也没有因为受了这点委屈,马上与大明分道扬镳。但是,隔阂已经有了。
刘明遇也有了新的想法,他还想极力挽救一下大明,不过,这里面加入了自己的因素,不为别的,只为这是汉人最为骨气的王朝。
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崇祯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最初的时候,崇祯确实是想提拔刘明遇顶替朱国彦的职位,担任蓟镇总兵。
可问题是,大明的皇帝除了成祖,太祖之外,其他皇帝包括嘉靖和万历,都没有绝对的权利,想提拔刘明遇,在朝中受到了巨大的阻力。
刘明遇首先是年轻问题,功劳虽然不小,但是,年龄却是硬伤,无奈之下,只好提拔刘之纶担任蓟镇总督,想让刘明遇跟着刘之纶,与卢象升分开。
但是,看情况刘明遇似乎不太情愿。
看着崇祯迟疑,刘明遇想起袁崇焕的“平辽策。”平辽策的真正核心,就是两字,吹牛。
于是,刘明遇从战略、战术、以及未来方向,全面分析东江镇的重要性,然而,自从毛文龙死后,东江镇就没有再起到可以牵制建奴的战略作用。
刘明遇一脸严肃的道:“陛下,如果让臣在出镇东江镇,臣敢保证,一年之内可训练三万精锐大军,一旦皇太极敢离开沈阳,臣就叫皇太极无家可归,三年之内,臣必须夺回辽南四州。五年之内,可收复沈阳,将建奴连根拔起!”
与袁崇焕吹牛不同,刘明遇所说的这些,他是真正可以做到的,东江镇最大的问题不是因为军士的战斗力不强,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打建奴的决心。
最大的问题是,东江镇太穷了。
从天然位置上来说,刘明遇更希望出镇东江镇总兵。
东江镇总兵比宽河城的优势实在是太多了,首先是东江镇是水师战舰,这一点上建奴完全是一片空白。
其次是,东江镇的火炮在诸镇之中,属于最强的,要知道哪怕毛文龙死后,哪怕后来陈继盛死于乱军之中,接着黄龙又死于乱军之中,经过先后两任总兵,与毛氏子孙的乱战,东江镇一盘散沙。
再次是就是刘明遇远离京城这个漩涡,宽河城距离京城太近,可以说是在京城的眼皮子底子下,有长城阻隔,刘明遇想要发展起来,其实还是相当困难的。
但是东江镇却不一样,东江镇还有上百万辽东军民,这些辽东人与建奴普遍存在着血海深仇,他们习惯了辽东的苦寒,是最有可能成为精兵的。
崇祯微微皱起眉头道:“东江镇陈继盛无过,冒然换下他,只怕会引起东镇江震荡!”
对于崇祯皇帝的话,刘明遇也没有尽信。
害怕东江镇震荡。
真是笑话。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也没有见得他害怕东江镇震荡,现在害怕了,干嘛去了
刘明遇并没有再说什么。
崇祯却越来越心动。
看住建奴在辽东,不让建奴动弹,三年之内夺回辽南四州,既金州(今大连)、复州、海州、盖州,这可是辽东最富饶的地方。
刘明遇作为一个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巨人,他其实在等一件事。如果按照原来的历史进攻,东江镇的第一次内讧应该发生了,只是距离太远,暂时消失还没有传递回来。
新任兵部尚书梁廷栋完全不信任皮岛军的牵制能力,准备将皮岛军主力由水路撤往关宁,陈继盛拟任关镇龙武左协副总兵,率部于崇祯三年四月开拔。
但因梁廷栋等既不能施恩解决调防诸军的给养问题,又不能加威震慑皮岛军中跋扈不逊者,四月初,关门发生兵变,深受袁崇焕器重的刘兴治刘兴祚等人心怀不满,趁机煽动抵触情绪,岛中于是同时发生军兵赴辕门哭诉示威事件。
陈继盛虽在压力下作出让步,答应每人发放四匹布,一石米,并许诺户部不久就会加发粮饷,但并未使皮岛军满意,不满情绪不断蔓延,成为陈继盛兵变被杀的导火索。
历史上朝廷在陈继盛兵变被杀后,提拔黄龙作为东江镇总兵,不过现在刘明遇提出了东江镇的重要性,而且又想调往东江镇,估计崇祯是会同意的。
总之,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之中,刘明遇与崇祯皇帝结束了会见,当然,崇祯皇帝在这次接见刘明遇的过程中也获益匪浅。
首先,他通过与刘明遇的深入交谈,崇祯皇帝头一回知道,他一直痴迷的圣贤之书并不是万能的,那些书只能教给他权术。
权术有用,然而其实也没有用。对于一个没有权术的君王来说,再高明的权手,也是绝对无法驾驭群臣的,但是在国计民生领域,权术毫无作用,得靠技术。
比如说那个一口井浇五亩田的例子,按他的办法最多只能保住一亩田,没准还会累死人,但一个手压吸筒装置或者一个螺旋泵就能轻松的保住五亩田的庄稼,甚至获得丰收。
崇祯皇帝还是头一回知道,改变一下思路就能让效益翻倍再翻倍了……
其实在遥远的欧洲大陆,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的欧洲人已经开始走上刘明遇所说的那条路了,生产力随之得到解放,效益越来越高,再加上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巨大收益,最终为欧洲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欧洲大陆,工业文明已经露出了一抹曙光,但是在古老的大明,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是守着男耕女织的传统不放,开始迅速落后。
刘明遇的决定,提前开始工业化。他现在也兴趣去打土豪分田地,带着整个天下百姓去革大明王朝的命,也没这个必要,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农民破产,这为他将来的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刘明遇京城期间,隔三差五的接受崇祯皇帝的饮宴邀请,崇祯皇帝是用自己的方式,示恩刘明遇,也想拉拢刘明遇。
刘明遇也没有着急返回宽河城,宽河城的规划已经制定好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执行问题。
宽河城,刘家军军部后院。
自从杨纤纤抵达宽河城之后,作为刘明遇明媒正娶的夫人,陈天泽就把刘家军的所有账簿交给了杨纤纤。
杨纤纤别看才十六岁,比刘明遇还要小一岁,可是对于这些账目审核,有着自己的过人本领,当然,她其实也不是一个人。
在杨纤纤嫁给刘明遇的时候,还带着一个陪嫁丫鬟燕儿,两名陪嫁仆从,他们是一共四个人嫁到了刘明遇家中。
承如开篇所说,刘进遇为了给自己的傻儿子刘明遇娶一个高门大户人家的闺女,花了八千两银子。结果被一顿狠喷。
有的说八十两都多,八百两可以买一百人。但是注意,人与人的价值是不同的,杨绍中虽然死了,家道中落,可人家依旧官宦人家的子女,长相,其实不值钱,关键是人的能力。
普通百姓人家的闺女,从小培养的无非是孝敬公婆,照顾丈夫,生儿育女,顶天了。
可是官宦人家的闺女,一旦出嫁,嫁的肯定不是普通人,至少也是门第相当的人家,这样的人家,其实就是一家私营企业,有田产、有店铺、有佃户,工坊之类,瞎字不识的女子,长得再怎么漂亮,那也很难嫁入豪门。就算嫁入豪门,那也没有能力打理这么大的产业。
在隋唐时期,有句谚语叫登天子堂(当官当宰相)娶五氏女,既山东五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
并不是说五氏女长得多漂亮,而是五氏不仅门第高,关键是人家都是持家有道,娶五氏女想不发达都难。
比如刘进贤花了八千两银子,给一个傻儿子娶一个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其实是找了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而且这样的经理人任何猎头都挖不走。杨纤纤嫁给刘明遇,他的儿子就会继承将来刘氏的产业,也就意味着,哪怕是为了儿子,她也永远不可能背叛。
面对着刘家军的产业和账簿,原本一脸呆萌的燕儿,马上化身为查帐高手,短短几天时间,就把刘明遇所有产业的账簿清查了一遍。
燕儿与杨纤纤二人兵分两路,杨纤纤是实在考察,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工厂,包括砖窑厂和凉甲台正在建设的钢铁厂都去参观了。
“小,少夫人!”
燕儿打着哈欠道:“账目我查完了,账目有些小蹊跷,做的手脚并不高明,破绽太过明显了,嗯,应该是算错了的,无心之失,可以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