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村宁次上任之后,借助于短期内的兵力富裕,在华北“扫荡”、“清乡”、“蚕食”与“治安强化运动”短时间内反复、交替的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多位一体的“总体战”也全面铺开。
勿庸讳言,这一时期以来对华北抗日武装的打击是沉重的,大片抗日根据地沦陷,华北三百九十八个县,已有三百七十六个县建立了日军的傀儡政权。但深究一步,这一成绩又含有相当大的水份,县城沦陷并不意味着日军能够切实控制整个的地区。
以冀中为例,由于敌强我弱,八路军主力跳至外线,在表面上是全部丧失了根据地。但为了坚持当地斗争,鼓舞军心士气,有三个团奉命留在了当地,继续与日军在平原地区作战。而这三个团真的就在冀中坚持了下来,日军屡次试图捕捉并加以消灭,却因为无法掌握其行踪而失败。但刚一松懈,某个防范不周的汽车队,又会被打个人仰马翻。在日军眼里,行迹飘忽的敌人成了冀中平原上的“幽灵部队”。
按照日军想法,一个团,总要有个团部,有各个部门、直属队、勤务兵、参谋、电台、辎重……带着这种框框去找,那永远也找不到这样的团的。因为一两千人的整个团,都以连排,甚至以班为单位分散在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各村地道中,只在有战斗任务的时候,部队才会集中,打完又分散开来,连团长也不例外。
在残酷的环境下,地道的威力终于显现了出来。尽管日军用封锁沟条块分割根据地,并密布了碉堡炮楼,但在这张蜘蛛上,抗日武装依然象影子一样隐藏在这片土地上,并英勇地坚持作战。
当然,这种坚持,这种英勇的作战,常常要付出血的代价。但拥有这样的地下工事,并且还在不断延伸完善的地区,确实成为令日军头疼的地方。也就是说,冀中根据地表面上虽然沦陷了,可并未全部成为敌人的占领区,游击区还存在,敌后武装还存在,这就使得敌人在单个人、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时候不敢到处乱窜。
这已经与历史上的情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在敌人向八路军另一大块重要的平原根据地冀南进行大扫荡的时候,不仅遭到了撤至此地的冀中部队与冀南部队的顽强抵抗,而且原冀中部队趁机组成了若干东进支队,重新开赴冀中,与当地留守部队配合,开始逐步恢复这块地区。
在“深入敌后之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小型的、隐蔽的游击根据地”的方针的指导下,在扫荡中跳至外线的八路军正规部队开始组织大批的挺进支队重新返回老根据地进行恢复工作。同时,武工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纷纷向敌占区开进,进行新的对敌斗争。
而这些变化对于孟有田来说,知道得并不详细,一场大病使得他足足养了两个多月,方才慢慢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