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绿釉陶楼
“可惜前不久那位富商急需用钱,以此便将这尊绿釉陶楼放置到拍卖场中拍卖。”
“一直以来,都无中意的价格,但今天不同,两位公子都是识货的人,想必知道这尊绿釉陶楼价值何须。”
“起拍价零元,每次加价需在三十万以上。”
主持人将基本的信息介绍之后,便与坐镇在拍卖场的其他鉴宝大师退到了一边。
等到周公子和白公子的鉴赏议价。
一场拍卖会上必须要有鉴宝大师的坐镇,像拍卖场中的鉴宝大师往往名声极大,其中更是不乏国家级别,世界级别的鉴宝大师。
他们对于古董估价,眼光极为毒辣,可以说,在这鉴宝拍卖上所有古董给予最终的价格都是在他们商议之中,给出的一个浮动价格。
自然,他们给出的价格几乎没有任何人敢异议,经过他们之眼,这价格必然不会有太大的出错。
自然,除了坐镇在拍卖场上的鉴宝大师外,拍卖上中更是不缺乏其他的鉴宝大师,在观众台上所坐着的那些人,随手一点,或许就是一位鉴宝大师。
像这样级别的鉴宝比拼,精彩纷呈,对于古玩鉴宝这方面有强烈兴趣的人自然不会错过这样可以饱眼福的机会。
也可以说,看似这场鉴宝比拼是两个商业家族的比拼,但是,其中的专业性不容任何人质疑。
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是经过千计万算,推敲之后得出的结果,基本不可能会出现严重性的失误。
“林大师,你觉得此物价值多少”
叶大师看了一眼绿釉陶楼,向着林寒问道。
林寒瞄了一眼,而后说道:“价值多少,得鉴别之后,才能知道。”
“若是,只看这一眼,便能鉴定出真假,那我还真的是成了神仙了。”
无论叶大师怎么给林寒挖坑,林寒就是不理睬,就是不往里跳。
“此陶楼为泥质红陶,通体施绿釉,为方形四檐楼阁式。
共四层,每层构造大致相同,由一斗三升斗棋支撑腰檐和菱形镂孔平座,平座施勾栏,上有镂空方窗。”
“单从这一点来看,便能够看出此物件的价值不菲,再加上,四层结构,每层构架都大致相同,便可以看出,每一层的构造都是经过精妙的计算之后,才打造而出的楼阁。”
“如同这样楼阁,世面上可不常见啊,而此物件还是东汉时期的产物,泥质红陶,历经千年而不衰,模样上,也并没有被腐蚀,层体上面看,也没有任何断裂的地方,每一处地方都保存的完好无损,可见,这尊绿釉陶楼乃是精品中的精品啊!”
“这样一块物件,价格可是不菲,估计能上升到千万的市值。”
此时,白公子身边的一位鉴宝大师分析道。
从言语中,不难看出,这位鉴宝大师对于东汉时期的产物,见解颇深,短短一两分钟内,便能够看出这么多的细节,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相比的。
当然,对手的报价自然不可多信,现在,只是鉴宝环节,所说的一切话,都或许只是说说而已。
对于古董的鉴赏,或许有真有假,可对于他们所说的价值,万万不能相信,这无疑是一种烟雾弹。
若是,相信了他们所说的价格,才真的是中了他们的圈套。
毕竟,有哪一位对手,还这么清楚的拍卖物品的价格告诉你呢
若真的是这样,那人岂不是是傻子
在鉴宝环节中,他们所说的一切价格,都只是说说而已,为的就是虚晃一枪,再说了,在这鉴宝环节中,所说的价格又不是最终的价格,他们也并不需要为自己说的话而负责。
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混淆价格,打乱对手的计划,干扰对手心中的判断。
最终的议价,还是要等到拍卖环节,才会真正的浮出水面。
“不,其实不然,年代久远,古董必然会有些磨损痕迹,而像这种泥质古董,外表或许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内部一定会有磨损的迹象。”
“再加上,由于这尊绿釉陶楼是层次结构,属于可拆卸物品,那么这其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磨损,只是在外部上,我们并看不出来。”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本来绿釉陶楼属于可拆卸古董,现在却是被接连在一起,这便是为了掩盖这绿釉陶楼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所以,这尊绿釉陶楼的价格不会在千万以上。”
林寒很快就融入了鉴宝拍卖的环境中,驳斥道。
“怎么可能,林大师,若是这绿釉陶楼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原本可拆卸物品现在却是被连接在了一起,那么这其中,必然就经过了人为操作。”
“一但经过人为修补的话,那原本应有的价值也就会随着大大降低,更何况,绿釉陶楼无法拆卸,我们也无法看出内部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更加无法有效的评估这尊古董的价值,所以,我觉得,林大师,你说的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一尊摆放到拍卖场上的古董,怎么可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
驳回林寒言论的人不是白公子身边的鉴宝大师,而是一直与林寒作对的叶大师。
听闻此言,林寒也没有打断他的话,只是白了他一眼。
明明他们才是合作伙伴,为什么要起内部争吵,让别人捡去了便宜呢
这些事情,即便你有异议,也可以等鉴宝环节结束,回到房间之后,关起门来,自家人细细的讨论一番,何必要将这些问题公开发表呢。
这不纯纯一傻子吗
无论林寒说的问题是真是假,作为队友,都不应该在这种场面指出问题。
这样一来,不仅会让别人觉得对内之间的不和,更会让对手抓到一丝破绽。
毕竟,如同鉴宝这种东西,本来抓的就是细枝末节,若是,你不说,别人或许还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可是你这样一说,别人岂不是知道的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