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83章咏鹅和悯农

第83章咏鹅和悯农(1 / 1)

吴咏看了看卓文宣,见他正盯着自己,等着回话。转头又看了看何莲和成昭,见她们好像也是这个意思,让自己去跟一群刚蒙学的童子去背诵《急救篇》,不禁头疼起来。

他虽然对这时的蒙学内容不怎么了解,但不代表他要跟着一群童子,从零基础开始学啊,这要是天天让他跟着那群八九岁的孩子一起蒙学,还不得疯掉!

他之所以来蒙学学堂,并不是真的想在这里和其他孩童一样,每日过来学堂蒙学,而是来看看这汉代的学生都学些什么内容,还有就是来学习写繁体字。

在后世用惯了简体字,虽说大学时选修古汉语,繁体字也大都认识,但是真要写起来,肯定还是有些问题的,一提笔肯定会下意识的去写简体字。

这些都要慢慢修改,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潜移默化,养成写繁体字的习惯,这学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卓文宣让他从零开始学,这就违背了他的初衷,他可不想浪费时间去学这些。

但卓文宣也是好心,吴咏也不想直接就拒绝,省得他难堪,于是斟酌一下,开口说道:“叔父有所不知,侄儿虽然并未就读过蒙学,但神游太虚时,也时常在学堂听课,所以一些基础的知识,侄儿还是懂得。而且侄儿还要跟太守救济流民,也不能天天在学堂蒙学。”

吴咏的话还没说完,卓文宣便打断了他:“你现在年纪还小,正是读书的年纪。救济流民自有官府中人组织,你可不能因为这个,而放弃蒙学,知道吗?”

吴咏皱了皱眉头,语气有些不耐烦了:“叔父,我不是不蒙学,而是没有必要去学这些基础的知识,与其浪费那么多时间读蒙学,不如多做些更有意义的事。”

卓文宣脸色微沉,开口教训道:“放肆,谁跟你说蒙学是浪费时间?蒙学的宗旨是教人学习正直的本性,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而立于社会,获得做人的道理。

正所谓‘学无止境’,你虽然在太虚仙境学过一些知识,但这又不妨碍你蒙学。

岂不知读过书的人就是比没读过书的人更有气质更有涵养,而读过很多书的人,也一定比只是读过书的人要懂的更多,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理解也一定要更加深刻。

你要知道,‘学然后知不足’这不是玩笑话,我活这么多年来,切身实际地感受到这句话是多么有道理。

不要以为你神游过太虚,就可以诋毁看不起蒙学。虽是蒙学,却是启迪智慧,开启圣明的途径。”

吴咏真是跟他说不通,于是正色问道:“叔父,若是我能证明,我的智慧已经够用了,不需要再启迪了呢?”

卓文宣一愣,不由自主地开口问道:“如何证明?”

“写诗1

诗是智慧之光,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却不是表现感情的自然形态,它是通过诗人的把握和凝聚,让诗的情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经验或是新鲜的审美判断。

不是任何人通过艰苦努力都可以成为诗人。也不是任何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人,便可以写出优秀的诗篇。因此,一篇经久不衰的诗,肯定是诗人智慧的体现。

于是吴咏琢磨着写什么诗。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抄!后世能上语文课本的诗篇,哪个不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品。随便抄一首,保证会震惊当世。

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抄一首好诗震动天下更不可龋他现在只是想证明,自己有足够智慧,抄的太经典,不符合他这个年龄,反倒落不了好。

吴咏想了想,正不知抄哪首诗才好时,忽然听到几声鹅叫声,心里顿时有了计较。当下便一字一句,声情并茂朗诵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吴咏朗诵完,就目光炯炯地看着卓文宣。

卓文宣能教授蒙学这么多年,在诗篇上的眼光还是有的,这是最基本的文学素养。虽然这首诗措辞立意都非常简单,但却极具特色,尤其是被吴咏这个十二岁的少年郎作出来,实属不易了。于是便开口问道:“这首诗可有题名?”

吴咏想也没想,就大言不惭开口道:“此为《咏鹅》,是侄儿刚才听到鹅叫声想到的。”

其实这首《咏鹅》诗恰到好处,此诗乃是初唐时期骆宾王七岁时所作。

结合他做此诗的年龄,便是童趣与文采的结合的奇妙,而且这首诗在后世知名度很高,是不可多得的一篇咏物诗。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有养过鹅的人就知道,鹅的叫声就是,鹅,鹅,鹅。这三字就是鹅的叫声,骆宾王写出了声音,颜色,动作,很真实生动。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诗的后两句,“白毛”“红掌”这些都是紧紧围绕大白鹅的特点来细致描写的,其中运用了综合感官、动静结合等方法,写出了大白鹅的外形特点、习性等。

所以当你仔细品读这首诗,你会发现,这首诗虽然看似简单,甚至可以看成童谣,但是实际上是一幅画,动静相生,奇妙无穷。这也是后世《咏鹅》这首诗能流传千年的原因。

卓文宣就是专业教授蒙学的,自然知道这首诗的厉害之处,甚至直接当蒙学启蒙教材亦无不可。

但他还是对吴咏抱有怀疑的心思,于是开口道:“你现场再做一首诗,叔父就承认你有足够的智慧,以后也就不逼着你每日来蒙学。”

“可以1吴咏认真想了一会,还是没有头绪,直到不经意间看到一位老农扛着锄头从门口经过时,这才大声朗诵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它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

而诗的后两句诗人在抒发感慨,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无病的呻吟。

诗人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

想到这里,吴咏又想到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坚。”

这句话在后世很出名,但是铺张浪费却随处可见。许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知是何道理。难道真的是生活富裕了,人的精神追求就变得不重要了吗?

这时吴咏又想到自己,他今日的本意是来蒙学的,却在看到此时的蒙学的教学内容后,起了轻视怠慢之心。如今更是因为抄了两首诗,震惊了卓文宣,而沾沾自喜。

这让他不由反思起来,难道因为自己是后世穿越过来的,就可以抵触现在的教育吗?只愿学对自己有利的,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既然无法回到后世的社会,那就从蒙学开始吧,让自己彻底融入到这个时代来。

卓文宣没有他这么多心思,当他听完吴咏的朗诵后,先是沉思一会,然后才问道:“此诗的题名又是如何?”

“《悯农》”这次吴咏没有多说什么。

卓文宣听后却是沉默了,良久之后,才叹道:“此诗蕴含又大智慧,非一般人能比也。我会遵守事前的约定,今后不再要求你每日来读蒙学,你尽可随意,想学就学,不想学,我也逼你。”

这时吴咏却笑道:“叔父这是说哪里话,侄儿既然来到蒙学学堂,以后肯定是要进行蒙学的,只是这很多蒙学内容,侄儿都已经学得,就不用像其他童子一样照本宣科教导。侄儿日后肯定是要在学堂继续学习为人处世的,今后学业上若是遇到难解之意,还望叔父不吝赐教。”

卓文宣点点头,“你能够这样想,是最好不过的。以后学业上有不明白的地方,尽管来找我。”

顿了一下,看了一眼何莲,又开口说道:“其实你这位阿姐,要比叔父更合适教导你,她的学识见解是叔父都敬佩的。”

接着又自嘲道:“刚才叔父还在说‘学无止境’,其实这些年叔父因为要教导蒙学,学识一直停留在十年前的状态。古人云: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也是我见到你这位阿姐后,才明悟出来的道理。你以后要切记,一定要多学,不可懒惰懈担”

吴咏急忙保证,“但请叔父放心,侄儿定会铭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

卓文宣点点头,又问了何叶何草的蒙学进境,得知何叶已学过《急救》、《九九》、《六甲》,便让她跟着学《三仓》。而何草因为没有进行过蒙学,只能跟着卓弢去学《急救》。

安排好两位小的,卓文宣又问了成昭的想法,他是知道成昭一直照顾着吴咏,又是吴家买的婢女,当然她身份比较特殊,毕竟当年吴家祖母买下她,就是当做吴咏的童养媳培养。如今吴咏恢复了正常,以后也不知如何处理她,现在还是询问一下比较好。

不想成昭却是摇头,“我跟着咏弟就行,他学什么,我就跟着学什么。”

最新小说: 穿越从箭术开始修行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