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些事情,都会提前在暗地里协商一番。
直到大家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之后,才会拿到朝堂之上说事。
往往他们说出来的话,历史上的宋徽宗跟宋钦宗都无法反驳。
毕竟,那可是大臣们费尽心思,又联合多方智慧总结出来的话术。
所以,每次早朝,宋朝的皇帝都会被文臣一阵输出之后,变得愈发懵比。
然后稀里糊涂的就下达了很多不成熟的政策。
还有一个原因。
大家之所以不敢轻易对皇帝发难。
也是尝到了皇帝的威力。
因此在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说服皇帝之前,他们不敢随便开腔。
生怕被伶牙俐齿的皇帝找到逻辑,然后来一个愤怒的反驳。
到时候如果皇帝反驳对了,他又当如何?
与其冒着那样的风险,倒不如都乖乖的。
等着散朝之后,在聚集在谁谁家里,共商大计!!
“李彦回。”
“臣在。”
“金贼围城之际,你统筹汴梁城内一应军需物资,朕全部看在眼里,今日朕封你为内阁宰辅,位列三公,退唐告为副相。”
赵烁简单的一句话,便宣布了两个大佬的人生。
一个上去了,而且是突飞猛进。
一个下来了。
从丞相变成了副丞相。
其实是右丞相。
加上排在前面的左丞相的话,唐告直接从一把手降为了三把手。
这……
众多官员面面相觑。
果然啊,赵烁每次上朝,杀手锏都在最后头。
这一道调令,刷新了所有人的固有思维。
半个月前,李彦回只是军备司的主簿。
一下子被赵烁提升为开封府尹。
随着李彦回破获了军备司的贪腐案件,把郓王赵楷扯了出来。
说实话,他对赵烁确实有用。
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即便有用,也不能把他直接从三品,提升到一品大员吧?
内阁宰辅是三公制,算是大宋朝廷做官的巅峰。
当然除了那些封了爵位的人。
李彦回居然进入内阁,还力压了唐告?
这!
文官们五味杂陈,此时年岁较大的唐告还在告病休养。
相信早朝一退,这个消息就会传到他的耳中。
不知道他该作何感想?
文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浑然不知所措。
现在的局面已经很复杂了。
赵烁在不知不觉之间,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已经把原本拧成一股绳的文官士大夫集团的精神领袖给扳倒了。
没错,唐告被降了职。
意味着以后在朝堂之上,文臣的话语权就被削弱了。
再加上赵烁重用武将,全新提拔的还都是能征善战的将军。
大宋朝以文驭武的政策,显然是要发生大变了。
“张柏均。”
“末将在。”
“朕着升你为两淮节度使。”
“末将谢主隆恩。”
“李纲。”
“臣在1
“朕酌提你为汴梁城四壁守护使,持节杖,与武德司共同担当京畿固防要职。”
“臣领命。”
一系列的点兵点将,赵烁快速做了安排。
剩下那些目瞪口呆的文官们,那就继续让他们呆着吧。
汴梁城内目前赵烁眼中颇为重要的事,当然是要交给赏识的人去做。
那样对君对国都有利而无害。
只不过,相比起汴梁城文德殿内的火热气氛,现在最胆颤心惊的人,应该就是驻扎在北京城的徐国公赵棣了。
还有那位躲在汴梁城内好些日子不曾出门的康王赵构。
现在赵构已经受到了金兀术攻打北京的情报。
他很害怕。
害怕自己在面前栽培的义军被金兀术打散了。
到时候他就真的在朝堂上没有政治资本了。
而比赵构更加忐忑的赵棣则是一脸生无可恋。
事实上他到现在还搞不明白,自己一直拥兵数十万,在外围观望宋金对战。
结果现在连一个吃瓜群众也不让他做。
突然之间,金国的精锐铁骑,就一股脑的全部朝着他所在的北京城来了……
妈妈呀……
赵烁坐在皇宫内的龙椅上,略微脑补一下也大概猜到了此刻赵棣跟九皇妹赵构的内心写照。
就在他要宣布退朝的时候。
被赵烁提升为吏部左侍郎的蒋荣挺身而出。
“陛下,臣有事启奏。”
“说。”
“如今金贼已经败退,可据我军准确情报,金军的先锋精锐骑兵正在猛攻北京城。”
“臣以为,朝廷应该趁此机会,即可巩固北境边防,同时急招天下义军以及两河原本的朝廷兵马入驻汴梁城。”
“据臣所知,河北除宗泽义军之外,还有朝廷的北道总管杨明以及山东的宣府赵北山。”
“让他们尽快挥师渡河,拱卫京畿。”
emm……
好主意!
赵烁欣赏的看着蒋荣。
瞧瞧!
这个之前还被赵楷玩弄于鼓掌之中的莽夫现在涨见识了。
连蒋荣都能看出,接下来朝廷的重点就是重新布防,其他人自然也就心知肚明了。
不过蒋荣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赵烁也不觉得意外。
因为,他这位皇帝督导守军瓦解了金贼两次攻城的猛烈攻势。
从而导致,现在大宋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将们意见空前的一致。
虽然这个时间窗口不会很长,但是文武表面上是齐心协力的。
这就是赵烁统筹全局,巩固边防的最好天时跟人和。
否则错过这个时间窗口,等着以后赵烁跟武将们正在北方紧锣密鼓的筹备防御军镇的关键节点上,肯定会有人反应过来的文官出来捣乱,重新指责朝廷群兵黩武的策略的。
到时候恐怕还得跳出许多崇洋媚外的投降派。
至于当前的北京府。
朝堂上的绝大多数官员都觉得没有必要去守。
更不需要派兵支援。
北京府内不过两三万守军,能不能在金军的包围下稳住阵脚,就全靠他们的造化了。
即便是北京城沦陷,被金军占领,那也无伤大雅。
因为北京城毗邻太原军镇。
太原已经被金军经略起来了,那么近的距离,即便大宋派兵去守,也守不祝
其实文官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他们压根不知道,现在镇守北京城的义军统帅赵棣,已经今非昔比,比以前阔气多了。
毕竟当初给徐国公赵棣下令的人是赵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