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 > 国策 > 第五十九章 初次交手

第五十九章 初次交手(1 / 1)

第五十九章初次交手

与当天晚上发生在外层空间的战斗一样,发生在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海岭北面的那场海战也显得格外神秘。直到战争结束,除了公布最终战果之外,交战双方多没有公布这场战斗的详细信息。用一位战争史学家的话来说,这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最为神秘的一场海战。

客观的讲,这场海战并不神秘。

首先可以确认两点,一是双方的战略轰炸机并没像外界预测的那样参与战斗,二是双方都没有动用舰队之外的海上力量。

早在1日白天,就有很多新闻机构预测,共和国天军的近百架战略轰炸机没有出现在北方战场上,没有按照预定计划轰炸俄罗斯境内的战略目标,与即将爆发的中美战争有密切关系,甚至有部分军事专家将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机与美国的第四舰队联系起来,认为共和国当局正在调兵遣将,准备围剿印度洋里的美国舰队。

这一猜测不是没有道理,而是很有道理。

众所周知,对共和国来说,印度洋、以及印度洋周边地区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虽然早在2050年之前,共和国就以加强共同防御为名,在集约集团内部大搞基础建设,不但提高了中巴战略铁路的运输能力,还修建了一条经瓦罕走廊进入阿富汗、从埃斯坎山谷穿越兴都库什山脉、经过位于努里斯坦省的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隧道、最终在贾拉拉巴德连接到阿巴铁路干线上的第二条战略铁路,以及修建了从藏南地区经印度东北地区进入孟加拉国、最终到达达卡的东线战略铁路,使共和国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从运输效率上讲,印度洋上的航线、特别是北印度洋上的航线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可以说,共和国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得充分利用南亚、中东、北非与东非的战略资源,就得确保印度洋战略航线不受威胁。这也正是共和国海军将3艘“重庆”级航母全部部署在印度洋,并且为印度洋舰队超额配备护航战舰的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为了确保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共和国海军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来。

问题是,印度洋并不是共和国的印度洋。

虽然在击败印度之后,共和国在环印度洋地区已无真正意义上的对手。就算澳大利亚也是印度洋周边国家,因为其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而不是西部地区,所以澳大利亚在印度洋方向上的影响并不大。考虑到澳大利亚在印度洋东部,北面是印度尼西亚,其对北印度洋战略航线的威胁更是微乎其微。但是这并不表示共和国可以高枕无忧,因为印度洋上还有一处美军军事基地,而且是综合军事基地,即查戈斯群岛的迪戈加西亚岛。虽然从法理上讲,迪戈加西亚岛属于英国王室的私人财产,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座能够部署上百架轰炸机、或者数百架战斗机、并且为一整支舰队提供支持的岛屿就以偿还战时欠款的方式租借给了美国。

用“如芒在背”来形容迪戈加西亚对共和国的影响,一点也不过分。

从战略意义上讲,迪戈加西亚的价值超过了西太平洋上的硫黄岛与南大西洋上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根据战后披露的一些资料,早在2049年,也就是全面军备竞赛开始的时候,共和国就在第一份战争计划中明确了必须在开战后占领、或者使迪戈加西亚失去利用价值,以保证北印度洋战略航线绝对安全。

由此可见,就算共和国动用战略轰炸机,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即美国参战在即,战略打击与战略防御才是头号重任。虽然共和国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性能超过了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共和国的战略打击能力也不在美国之下,但是在盾强于矛的情况下,哪怕共和国领导人并不指望用一次战略打击来击败美国,也会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拦截失败,哪怕只有一枚核弹头在共和国本土爆炸,哪怕爆炸地点在荒无人烟的荒漠里面,共和国也要还以颜色,至少确保有一枚弹头落到美国本土,不然就无法向民众解释,更无法让民众相信能够赢得胜利。

毫无疑问,那近百架战略轰炸机都在1日白天回归本色,即执行战略警戒任务。

如果不出所料的话,1日夜间、最迟2日凌晨,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群就沿着通过日本列岛的既定航线,到北太平洋上空的某特定区域(确切地点应该是在阿留申群岛南部的皇帝海山东面大约1500千米到2000千米的海域上空)向大约4500千米外的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波特兰、萨克拉门托、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与圣迭戈等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发射了上千枚战略巡航导弹。虽然美国没有可能搞出“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这样的大范围拦截武器,不管怎么说,到战争爆发前,美国生产的复合蓄电池只有100万吨左右,就算其中一半已经达到标称寿限,而这其中又有一半被政府回收,美国也只有大约20万吨8级以下的复合蓄电池可以利用,而这最多只能进行4次拦截,为此美国当局却要投入上万亿美元的基础建设费用,显然很不划算。但是谁都不能否认,美国拥有最为得天独厚的战略地理位置,任何攻击美国西海岸地区的军事行动,都得跨越宽度相当于美国本土的广袤海域,也就得暴露在美国的海基拦截系统面前。

事实上,美国一直非常重视本土西面、也是东北太平洋上的防御建设。

虽然从理论上讲,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机要想攻击美国本土,最理想的航线是飞过俄罗斯,到北冰洋上空发射导弹,但是在实战部署的时候,共和国天军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如果俄罗斯没有参战,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机就不能进入俄罗斯领空,也就不能到北冰洋上空发射导弹。众所周知,战略轰炸机是标准的战略反击力量,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本土遭到攻击或者即将遭到攻击的情况下,按照预先制订好的战术,对敌国进行战略反击。如此一来,战略轰炸机的反击航线早就制订好了,战争期间,只需要一道命令就能让轰炸机群按照预先制订好的计划行动,而不是临时制订新的反击计划。受此影响,共和国天军的轰炸机群只能借道日本,到北太平洋上空发射导弹。

针对这一情况,从2050年开始,美国就在东北太平洋上大兴土木。

按照美国当局的说法,东北太平洋上的钻探平台都是商业与科研性质,与军事部署没有太大的关系(《伦敦条约》对海基拦截系统有明确要求,即只能部署在战舰、或者自然形成的岛屿上,而不能部署在人工平台上)。事实上,这些平台都是美国国家防御系统的一部分,战争时期,可以在24小时之内完成实战部署。到战争爆发前,美国部署在东北太平洋上的“拦截平台”已经超过200座,从加拿大西面的夏洛特皇后群岛一直延伸到墨西哥西面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分为前后两道防线,外围防线距离北美大陆500到1000千米,内层防线距离北美大陆150到300前面,防线内部的平台平均间隔距离不到50千米。从理论上计算,两道防线能够同时拦截大约3000枚巡航导弹,即便在某一个防御点上,相邻的4座平台也能在一次防御中拦截500枚巡航导弹。

虽然这一拦截能力达不到实战要求,因为只需要50架战略轰炸机,就能在一次攻击中投射至少600枚战略巡航导弹,因此至少有100枚巡航导弹能够突破外围防线,而部署在美国西海岸各大城市附近的战区防空系统的拦截能力都不到100枚。但是在实战中,美国还可以调动具备导弹防御能力的舰艇加强某一方向上的拦截能力,或者出动特制的飞艇,提高拦截系统的作战效率。

这里不得不提到美国海基拦截平台的工作方式。

众所周知,部署在地面或者海面上的防御系统在拦截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时,交战距离都非常有限,远远比不上空基与天基拦截系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美国的工程师想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即在平台上空数千千米、甚至数十千米处部署一面反射镜,从而将拦截距离提高数倍到数十倍。所谓的反射镜,实际上就是一艘充满氦气、横截面为六边形或者八边形、表面经过了特殊处理、配备了精确定位系统与姿态控制系统的高空气球。从平台上发射的高能激光首先照射在这些气球上,然后通过调整气球的姿态来控制反射方向,从而将高能激光投射到目标上。

也许有人会认为,对于那些飞行速度高达20马赫、飞行高度在60千米以上的战略巡航导弹来说,部署反射镜的意义并不大。事实上,部署反射镜的意义仍然非常重大。因为反射镜可以部署在平台上空,所以高能激光束在大气层底部的传输距离最短。众所周知,大气层底部的密度最大,而且云层最多,激光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幅度也最大。如果能够缩短这一范围的传输距离,就能提高拦截距离,或者在同等拦截距离的情况下,缩短照射时间,提高拦截效率。

事实上,几乎所有以对付大气层内目标的地基与海基拦截系统都以反射方式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够设法提高激光能量的传递效率,或者同时拦截多个目标,就能大大提高系统的拦截能力。为此,美国的工程师开发了一种特别是高空飞艇,即利用光波同相增强的原理,使拦截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一倍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飞艇表面的智能蒙皮,可以将一束激光投向两个目标,也就是将拦截效率提高一倍。毋庸置疑,这种特制的高空飞艇肯定价值不菲,而且保养困难,不能像普通的反射系统那样,长期部署在前沿防线上,只能在有必要的时候进行部署。

在将拦截效率提高一倍之后,加上舰艇提供的拦截能力,美国在东北太平洋上部署的防御系统能够在任何点上同时拦截1500枚战略巡航导弹。如果算上紧急部署的空基拦截系统,以及沿海地区的战区防空系统,一次拦截2000到2500枚战略巡航导弹的难度不会大到哪里去,如果确保部分重要城市,甚至能够做到一次拦截3000枚巡航导弹。

毫无疑问,这完全能够抵消共和国战略轰炸机的威胁。

因为往返航程超过12000千米,所以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机在攻击美国本土目标时,只能携带12枚战略巡航导弹。也就是说,即便近百架轰炸机全部出动,只能投射1000枚左右的巡航导弹。事实上,在2055年之后,共和国只保留了300枚战略巡航导弹,因此在投射的近千枚导弹中,大约有700枚配备的是常规弹头,而不是核弹头。

显然,这样的攻击不会有多少收效,更像是在表明决心。

事实上,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也在同一时间对共和国进行了战略反击。

不同的是,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不是在北太平洋上空发射导弹,而是在北冰洋上空发射的导弹。对美国空军来说,因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特别是在远东北部地区的防空设施非常落后,所以只要轰炸机不进入俄罗斯领空,即便俄罗斯没有参战,也不会因为美国轰炸机发射的导弹侵犯了其领空而向美国宣战。

毋庸置疑,拦截陆地上空的巡航导弹要比拦截海洋上空的巡航导弹困难得多。

别的不说,共和国就不可能向美国那样,按照最佳方式在本土以外的地区部署专门针对巡航导弹的拦截防线,更不可能部署两道防线。

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倾力发展“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一些欧洲新闻媒体报道,在1日夜间与2日凌晨,俄罗斯远东地区又有8处地点遭到高能武器的毁灭性打击,而且这8处地点均在外兴安岭以北,也就是人烟荒芜的冰原地区,没有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

这一报道除了证明欧洲新闻媒体还没有搞清楚共和国的高能激光武器的用途之外,也证明共和国为了拦截美国轰炸机发射的战略巡航导弹,再次使用了“大杀器”,而且连续进行了8次拦截作战。

按照《伦敦条约》的规定,在2055年之后,美国保有的战略巡航导弹不到400枚。

虽然有理由相信,美国也会采用同样的办法,即以部分装备常规弹头的巡航导弹来增大导弹群的规模,从而提高战略巡航导弹的突防效率,但是美国可以调动的战略轰炸机不会超过150架,而且往返航程超过7000千米(返航的时候可以前往加拿大或者阿拉斯加的空军基地),所以每架轰炸机只能携带12枚到18枚巡航导弹,一次投掷的巡航导弹数量不会超过2500枚,而8次拦截至少能够击落1500到2000枚导弹,加上靠前部署的空基拦截系统与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地基拦截系统,击落全部巡航导弹的难度并不大。

事实上,当时共和国与美国本土均未遭到核打击。

对于一场没有战略轰炸机的海战来说,如果仅凭航母战斗群的舰载战斗机,几乎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战果。

也许有人会说,这将是一场由电磁炮主宰的海战。

问题是,战斗打响时,共和国海军的印度洋舰队还在拉克沙群岛西部海域活动,美国海军的第四舰队刚刚通过曼德海峡进入亚丁湾,第八舰队则在迪戈加西亚北面向西北方向航行,前去与第四舰队会合。也就是说,共和国舰队与2支美国舰队的距离均在2500千米以上,别说美国海军的电磁炮,就算是共和国海军的电磁炮也派不上用场。

很明显,这仍然是一场传统性质的海战。

战斗结束后,美国向吉布提紧急增派了大约200架舰载战斗机,共和国也向瓜达尔增派了100多架战斗机。更重要的是,美国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的会合地点改在亚丁湾,而不是阿拉伯海,共和国舰队则返回了瓜达尔。由此可以大致断定,在1日夜间的战斗中,双方多损失了不少的舰载战斗机。

总的来说,双方海军的第一次较量肯定算不上精彩,甚至乏善可陈。

问题是,双方都没有在这场海战中遭受惨重损失,至少双方的舰队都保持完整,那么双方为什么没有公布交战情况呢?

最新小说: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 偷香目录最新章节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