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揉了揉眼睛,光天化日之下,怎么会是假象?
连那两个和尚额头上的汗滴,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嘿!施主!啊,不是……师父!”我冲庙里喊。
俩和尚抬头,擦了擦汗,踅摸半天才看见我。
“大早上的,你上那儿去嘎哈?”一个问。
“你咋蹽上去的?”另一个问。
是本地和尚,和昨天那个出租车司机的口音,不能说是像,只能说是一毛一样。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地的和尚,一般都是来上班的职业和尚。
甭管是不是会念经的和尚,一夜风波之后,总算见着活人了,我赶紧穿过沙棘小路下去,庙的后门开着,两个和尚过来了,用责备的眼神打量着我。
我深施一礼,从兜里掏出五张粉钞:“阿弥陀佛,两位师父,在下久闻阜城寒隐寺大名,昨日特来拜会,但来的太晚了,寺中无人,只能在山上夜宿一晚,这是在下一点庸俗的表示,还望师父们笑纳。”
伸手不打送礼人,这话,放之四海而皆准。
两个和尚对视一眼,其中一个向我还礼,动作很小地接过钱,代替佛祖塞进了自己的衣襟中:“施主,请进屋用茶。”
“……有斋饭吗?”我厚着脸皮问,从昨天中午,我就一直没吃过东西,等着吃宋磊的席呢,没想到,这哥们四年前就挂了,全村吃席。
“有有,施主稍等!”
一个和尚去煮粥,另一个引我去他们的寮房,沿途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寺庙院子的地上,都是方条青砖,确实没有墓碑。
“施主,早上我们来的时候,看见庙门口有个行李箱子,是不是您的?”和尚问。
“哦对,我差点忘了,昨晚放在那儿的。”我说。
和尚去把行李箱给我拎了过来,手机快没电了,他们房间有电源,甚至还有WIFI,我给手机充上电,一边喝茶,一边查什么叫“辽东夜不收”,这是昨晚我唯一记住的线索。
我猜错了,并不是墓碑的品牌。
百度里有介绍。
夜不收:明代辽东边防守军中的哨探或间谍的特有称谓。
主要是明朝边军中,负责深入女真人领地刺探军情,如果遇到小股的女真力量或者有重要价值的军事目标,还有可能会攻击一下,沾点便宜就走,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是现代侦察兵和特种部队的结合体。
但那已经是400年前的事情了,跟宋磊有什么关系?
难不成,这个“夜不收”组织,至今仍在?
我又想起,昨晚看见的墓地群中,死者的生卒年,大部分都是清朝人,照理说,明朝被清朝灭了之后,明军制下的“夜不收”组织也应该解散才对,为何会纵贯整个清王朝——等下,兴许,昨晚看见的,未必是真的?
和尚端来了小米粥,炒了个小青菜,还有咸菜,以及从镇上买来的馒头。
我素来不喜欢北方食物,但因今天实在太饿,吃的贼香。
吃完斋饭,我装作闲聊,向两个和尚套话,想知道更多线索,两个和尚毕竟本地人,对于九仙洞的来历,知道的比较详细。
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明军和后金军在这座山上打过一仗,死了好多人,因为是系列战役中的一场,战况激烈,双方没有时间打扫战场,以至于满山尸体,曝晒多日,有的高度腐烂,都化到土里去了。
直到将近半年后,战事稍缓,才有后金部队想起来这事儿,过来处理后事,因为分不清到底谁是谁,甚至连尸体是哪边的都分不出来,只能集中一处,草草掩埋。
那一队后金兵走了之后,本地居民便发现,山上多了这么九个洞。
自此,山下的镇子便经常闹鬼,居民不堪其扰,渐渐搬离,镇子,变成了村子,村子,又变成屯子,大概在雍正年间,屯子也荒废了。
直到清末,闯关东大潮涌起,这边才重新有人居住,因周边土地极适宜葡萄、苹果、杏等水果生长,来的人越来越多,小村重新繁华起来,建国后,村子改名为“翻身”,山里山外都算上,有将近千户居民。
然而,一九七六年,这里再次发生一起灵异事件,以至于,全村人都被吓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