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在场的使者们哪个还不明白,他们要是再不出手,那好处就是俄国人和奥斯曼人的了。
法国人是第一个坐不住的。他们在欧洲,甚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面临着英国人的压制。当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创造的辉煌,更多的是陆地上的霸权,想要和英国人七海争雄,单从此前发生在北美洲的战事来看,他们目前的国力还是很吃力的。
瑞典则是第二个坐不住的。自从大北方战争结束之后,古斯塔夫二世开创的瑞典霸权时代就已经宣告终结。但屋漏偏逢连阴雨,东边的俄国、南边的铺路石相继崛起,西边的英国以及邻国丹麦都和他有海上贸易的竞争,这种背景之下,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任何可用的力量。
不过,瑞典在这一带的可没有多少活跃的殖民者。
第三个站出来的荷兰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现在控制着东南亚的多个岛屿。苏拉威西、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爪哇,甚至伊里安岛和澳洲北部都有他们的身影。
而且他们的船只也很够用,虽然谈不上结实。
只是,十年之前他们曾经制造过惨绝人寰的红溪惨案,从民族感情上来讲,海宁并不希望他们得到和自己合作的机会。
至于第四个……其实没有第四个了。在见到海宁如此抢手之后,哪怕是西班牙这样的老牌帝国,也果断地送上了橄榄枝。于是整个会谈局面,变成了一哄而上的哄抢。
海宁对这个结果是很满意的。
在大家纷纷表示出兵之后,海宁已经事实上将波斯帝国的各路诸侯们,送上了欧洲列强的对席位。
至少,在外交上是这样的。
然而这个至少已经足够他了结这场战事了。
回到住处之后的海宁,再一次坐到了火箭计划的壁纸跟前——这张壁纸上写满了波斯帝国的近况。过去的三年里,他们的王位频繁更迭,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情况。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都在这三年的“当代史”之中。
1747年,曾经率军赶走阿富汗侵略者,光复波斯全境,并击退奥斯曼人进攻,入侵印度并顺利攻占德里,挥师中亚降服布哈拉和花拉子模的阿夫沙尔王朝开拓者,纳迪尔·库里·贝格——登基后被称为纳迪尔沙——遭遇刺杀身亡。
他死后,卡札尔人和波斯人将领们纷纷割据一方,整个帝国陷入了土崩瓦解的边缘。
面对这样的局面,纳迪尔沙的侄子,阿里·库里汗,在以阿里尔沙之名承其衣钵之后,开始打着复仇的名义四处征战。
为了尽快取得效果,这位君主延续了他叔叔的**——其表征之一就是他为了防止夺权杀死了所有表亲,只留下纳迪尔沙的一个孙子作为继承人,而且这位名为沙鲁克的王孙还被关押在马什哈德的城堡之中——但却是个志大才疏的家伙。
他为数不多的战绩之一,是击败了割据在阿斯塔拉巴德的卡札尔人首领哈桑汗。
起初,哈桑汗因纳迪尔沙的死而备受鼓舞,先后光复了阿斯塔拉巴德和马赞德兰省——在此之前,他因为纳迪尔沙的打击而丢掉了这些领土。
取得这样的成就之后,哈桑汗越发认识到敌人的脆弱,因此他继续向呼罗珊发动进攻。
纳蒂尔沙在这里的余孽确实也溃不成军,但哈桑汗却这一连串战役的过程当中,意外的失去了儿子的消息。
他的儿子阿迦从小就隐藏在市井之间,这原本正是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但这次跟随狂妄自大的父亲出征的时候,却不知何故地,其实是必然的走漏了身份。
结果,他被阿迪尔沙的手下俘获,并作为人质押送至马什哈德王宫的城堡中。
战俘的待遇原本就是堪忧的,而阿迦身为敌方的继承人,自然遭到了更加重点的照顾。
为了让他以后无法通过叛乱称王,阿迪尔沙的手下们对他实行了残酷的宫刑。
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竟然是一段传奇的开始。
人们只知道,凶狠残暴的阿迪尔沙,在一年之后迎来了应有的报应。他的一个兄弟易卜拉欣政变成功,并对他施以盲刑,然后杀害。
但阿迪尔沙内定的继承人,纳迪尔沙的孙子,此前被严密监视在马什哈德城堡当中的沙鲁克成功反杀,并顺利登基,是为沙鲁克沙。
阿迦的父亲随后与这位新君达成合作,成功地获任阿斯塔拉巴德总督一职。
这是哈桑汗甚至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职位。
不过好景不长,他们的新盟友沙鲁克遭到了巨大变故。
先是,沙鲁克沙于1749年被推翻,并于这一年的12月21日,被一个叫做米尔扎·穆罕默德的人施以盲刑并取而代之,后者因其母曾是萨非君主苏莱曼一世的嫔妃,遂以苏莱曼二世的名号即位。
几星期后,一位将军无视残障者不能统治的惯例,重将沙鲁克扶上王位,并弄盲了苏莱曼二世。
波斯的王位争夺是极其残酷的,当然在他们看来,保留性命,并让他们失去获得王位的传统依据,就已经是一种仁慈的做法了。
但接下来登场的这位,显然就有着不同的想法。
卡里姆汗·赞德,曾经是纳迪尔沙的部将,在纳迪尔沙死后,许多人都发动叛乱并割据一方,但他却选择了积极平叛。
然而,在1750年的时候,他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旧主,那个曾经的暴君,实在带给了伊朗人民太多的苦难。所以许多人都在怀念曾经的萨非王朝。
苏莱曼二世只不过是这些人推出来的傀儡罢了。
他也知道这些人的力量恐怕是不好战胜的。他们既然能够推出一个傀儡,那就自然能够推出第二个。
为了预防这样的行为带来的混论局面,他干脆利用掌权的这段时间,自己弄了一个傀儡出来,并以瓦奇尔·罗阿亚的身份进行辅佐。
瓦奇尔·罗阿亚可以翻译为“国民的代表”。其实际地位大体相当于摄政王。
由于卡里姆汗的强大军力和细心坐稳,那个傀儡很快夺到了君主之位。
让人倍感欣慰的是,前朝君主沙鲁克沙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进一步打击。卡里姆汗却不忍心加害旧主纳迪尔沙的孙子,左右他也没有多大威胁,因此便把他放回呼罗珊地区,并延续对那里的统治。
而他本人及家族则控制着伊朗南部区域。
这就是1750年前后的伊朗概况。
此时的伊朗,仍包括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一部分,这其中的一部分土地直到十九世纪才被俄国夺走。另外波斯湾对面的一些土地,以及西北方向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周边的部分土地,也很容易受到他的影响。
不过,中亚的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在纳迪尔沙死后就已经脱离了波斯的掌控。但这不能阻碍波斯是一个领土相对广阔,而且文化认同高度统一的国度。
按照常理来讲,这样的地方并不会欢迎殖民者的到来,哪怕是海宁这种形式的存在,也会遭到激烈的抵抗。但他们出现的时候,毕竟利用了外敌入侵波斯的机会,因此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而且波斯本地的统治者相对于他们的政策来说,显然更加难以得到民心所向的评价。因此他们才有机会留了下来。
可这原本就是个计划外的事件,以至于海宁和他的环球集团不得不十分被动的应对这一局面。
不过,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交战之后,海宁和他的手下们终于看到了一丝丝胜利的曙光。
在和欧洲列强签订协约之后,海宁立刻组织她们召集人手,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把他们从孟加拉湾运到了马克兰海岸。
这支队伍虽然只有200多人,而且打着各自国家的旗帜,看上去五花八门的不像什么正规军,同时他们的语言有千差万别,互相沟通起来都尚且还存在难度,更不要说在战场上协同对敌了。
然而,海宁原本也不指望他们能够在战场上起到什么重要的作用。
在当年春节到来的前一天,海宁在波斯发行的报纸上,对于欧洲各国派来的援军进行了大肆报道,同时,也隐晦的提到了奥斯曼帝国经理正在调动军队的事情。
马哈茂德一世苏丹以奥斯曼帝国犯禁的超高效率,将他的军队集结在了两国边境附近。而这个时候,海宁派出去接应彼得和叶卡捷琳娜的人也终于在托木斯克附近找到了他们。
这个时候,女皇伊丽莎白一世的雷霆之怒已经渐渐消除,自然堂仍然派出了不少人手,在四处搜寻彼得的踪迹,但这个家伙如有神助一般的躲过了这些鹰犬们的鼻子。
海宁并不知道此前白山就已经授意此言等人,要在暗中帮助彼得摆脱伊丽莎白女皇的追索。因为白山需要这个年轻人出现在他们的跟前,这是接下来对俄国施加影响的极其重要的一招妙棋。
彼得此时并不知道他已经被白山算计了,再见到海宁派出的人手之后,他立刻兴高采烈地跟对方一起南下,并迅速的来到了波斯境内。
这个时候,波斯经历的局势再一次发生了微小的改变。
之前提到的那位阿斯塔拉巴德的总督哈桑汗,在此之前也曾经参与过围剿克尔曼省的环球集团势力。但他的手下显然不太适应热武器的战争形态,在几次交手之后,就因为损失过大而不得不撤军。
他的撤退,让海宁在波斯的军力找到了向北拓张的机会。恰恰在这个时候,卡里姆汗·赞德通过自己的间谍确认了奥斯曼正在调动军队的消息。他只能临时放弃进攻海宁的计划,准备紧急调转枪口去迎战整个伊朗的宿敌。
需要注意的是,海宁所占据的克尔曼省,有一部分土地是属于他们赞德家族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家伙事放弃了收复自家地盘的机会,转而开启了保家卫国模式。
对于这样的人,海宁公开发表书信,声称不会在两国交战的时候进攻西线的赞德家族。海宁的这番表态也赢得了波斯百姓的支持,只不过海宁并没有将和平带给他们,而是选择了向东北方向的呼罗珊地区发起进攻。
呼罗珊是一个在中国史籍当中都颇有名气的地域。它位于阿姆河流域,拥有肥美的草原和优良的放牧条件,以及雄厚的历史和经济基础。
阿夫沙尔王朝的那位最后统治者沙鲁克沙,此时已经在这里开启了自己最后的统治。由于赞德王朝的庇护,他这个已经失去视力的人,却仍然将自己的统治延续到了1796年,直到之前提到的那段传奇与他又一次相逢。
只不过这一次历史上记载的那些事情恐怕都不会再发生了。因为海宁的到来将会彻底改变呼罗珊的历史。
此时,沙鲁克沙正躲在马什哈德的城墙之内,心惊胆战地等待着海宁或者俄**队的到来。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条来自于阿富汗的消息却让他本就岌岌可危的局势,变得更加危如累卵。
艾哈迈德·杜兰尼作为海宁这番外交攻势的最后一个目标,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择了与海宁捐弃前嫌。
他几乎同意了海宁的所有请求,不但保证在入境波斯的时候放弃所有的侵略意图,而且还放言宣称要支持海宁成为新的波斯之主。
海宁毕竟是一个中国人,杜兰尼的这番宣讲,显然是试图激起波斯人对他的反抗。这种不安好心的行军,按道理来讲,不像是一场和谈所带来的结果。
但事实上,海宁与他和谈的条件,不过是在他入侵运动的时候,不像他的老巢阿富汗发起进攻。
为了地方海宁反悔,杜兰尼不得不做了一些原有的历史上不曾记载的事情,比如派出数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前出到海宁控制范围附近进行侦查。
其中有一只就意外的闯进了呼罗珊地区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海宁的优势兵力已经移动到了这里。
杜兰尼和他的手下们都非常担心海宁这是不是一招避实击虚的迂回战术,因为穿过呼罗珊地区向东的话,就可以摸到阿富汗的北大门。在杜兰尼的军队普遍前往南线征伐印度的时候,这种迂回就相当于是绕后捅了他的菊花。
不过好在海宁竟然没有这个兴趣和他开这种玩笑。
尤其是那位阿斯塔拉巴德的哈桑汗终于向她伸出了乞求和平的橄榄枝之后,他就越发的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啃一下呼罗珊这块硬骨头了。
哈桑汗的处境其实是伊朗各大势力当中最差的一个。
尤其是俄国皇族彼得秘密南下的消息传过来之后,他几乎是立刻就陷入了寝不安枕食不知味的惶恐境地之中。
而且根据某些商人带来的消息,在里海的北岸确实出现了一支军队。虽然那支军队的规模并不大,但据说是从圣彼得堡调来的精锐,因此哈桑汗根本就不敢大意,他知道海宁已经和俄国方面取得联系了,因此只有向海宁投降,似乎才能够躲得过这一劫。
海宁当然大度的选择了既往不咎,并且还和对方盟誓,相约组成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
哈桑汗对这样的消息显然是大喜过望的。他原本还以为自己会小命不保,但海宁如果成为他的盟友,那么俄国人也就渐渐的成为了他的朋友,这场威胁到所有卡扎尔人的危机也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双方在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的前一天缔结了盟约。这份盟约和海宁在缅北地区签订的盟约并不一样,他虽然也规定了双方互通有无的自由商贸计划,但本质上不过是一张停战协定而已。
不过,本质上或许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就丝毫没有作用。
哈桑汗的际遇,在波斯境内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其他势力听说他荣幸地成为海宁的盟友之后,纷纷表示可以放下武器,化干戈为玉帛,正在率领军队和奥斯曼人对峙的卡里姆汗·赞德,也迫不得已的送来了一份结盟的邀请。
只不过,他收到的回复当中却有一些和别人不同的条款。
海宁要求他负责将沙鲁克沙从呼罗珊地区接回来并奉养终生。在得到卡里姆韩的同意之后,海宁又以此为理由说服沙鲁克沙交出呼罗珊地区,以换取和平安宁的下半生。
沙鲁克沙最终同意了海宁的要求。
他知道如果直接开战的话,海宁一方的糖药炮弹会轻轻松松的敲开所有城堡的大门。
就这样,海宁顺利的与波斯顿境内的各大势力达成了停火协定。同时海宁还向整个波斯允诺,将会一如既往的帮助他们抵抗阿富汗君主杜兰尼的入侵。
这样的表态又一次赢得了整个波斯的赞扬。卡里姆汗迫于形势,也宣布自己将会全权负责抵抗奥斯曼人的入侵。
由于海宁并没有泄露自己和奥斯曼人之间的关系,在所有报纸上的出版文章当中,奥特曼人的兵力集结都是毫无缘由的表面现象。所以他现在并没有因此而引起波斯人民的怀疑。
同时他也暗中派人给马哈莫德医士送去了许多礼物,其中包括欧洲人趋之若鹜的蒸汽机和一些购买自欧洲人的火枪,另外他还附上了一大笔金银作为苏丹陛下此次出兵呼应的谢礼。
马哈茂德一世对于此次没有爆发真正的战争也很庆幸。加上他收到了实实在在的礼物,同时得知俄国人不过派出了一小支精锐部队而已,所以他最终放弃了聚兵攻打波斯的计划。但他已然帮助海宁与波斯境内的几个主要势力,尤其是卡里姆汗·赞德签订了几份重要的停战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