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明北方的总体战略态势是以夷制狄,即扶持女真诸部来牵制多次犯边的蒙古诸部。
但是,这也是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在,那就是大明此举极有可能会让女真诸部壮大起来,甚至大明将来还有可能会因此遭到反噬。
为此,张居正不得不对女真诸部提前进行相关防范。也正巧,扶桑国在兼并了琉球国后主动请求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对于大明来说,也不是第一次对藩属国见死不救,满剌加就是第一个。
虽说大明少了一个藩属国琉球,但是替换成了扶桑,总体上来说无关痛痒。而且,张居正不打算完全恢复与扶桑的勘合贸易,因为勘合贸易对于如今财政吃紧的大明来说并不适合。加上扶桑攻灭大明藩属国一事会引起众怒,张居正倒是能以此为由拒绝与扶桑进行勘合贸易,仅接受扶桑的朝贡。
而朝贡所需的贡赋之物,为一地“所生异物”,也就是特产之物。
如今扶桑所产的新珠洲烧瓷器世间罕有,若是能由大明朝廷进行专卖,进而在富商权贵之中进行推广,必然能因此大为获利,甚至还有可能让国库充盈。
正所谓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大明主要是以不治主义态度对待他国的,原则上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
更何况,原先的琉球王室尚氏(第一尚氏)才是获得大明官方所认可的琉球之主,而这琉球金氏一族纯粹是冒姓尚氏,甚至还忘恩负义的铲除了尚氏一族,完全是鸠占鹊巢,若是大明真的就这样一直默许下去,也非善事。
鉴于扶桑国中已‘改朝换代’,张居正认为不如顺水推舟,册封如今的扶桑国主上杉谦信为扶桑国王,并让其将新珠洲烧瓷器作为朝贡之物进献给大明。
较之帝国主义的挟武力胁迫屈服、建立殖民地,宗藩关系不诉诸武力即可使对方诚服更显文明。
而另一方面,井尹直绪在被八条景定提拔为上杉将军家的直臣后匆匆前去新设置的冲绳国赴任。虽说他一开始对此还是有些不满的,毕竟原先是出身于远江,而后又作为今川氏定的与力转封至和泉,如今又被突然任命为冲绳守护兼任琉球探题。
从表面上看,井尹直绪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地位直线上升,可在其他人的眼中,无异于是被贬官一样,发配至偏远地带。
可话又说回来,井尹直绪这个首任的琉球探题、冲绳守护,也是个肥差。
曾经的琉球将大明赏赐及贸易所得的大量丝绸、瓷器运往东南亚诸国,又将东南亚诸国所出产的苏木、胡椒、香料以及扶桑出产的太刀、铜、锡等作为贡物运往大明,以此来获得丰厚利润。陈侃曾在《使琉球录》中记载:“琉球贡物,唯马及硫黄、蝟壳、海巴、牛皮、磨刀石乃其土产。至于苏木、胡椒等物皆经岁易自暹罗、扶桑者。”
加上地理位置的优越,井尹直绪完全能经大明福建、浙江等沿海诸省购入大量纺织品、漆器、纸、伞、徽墨、朱砂以及众多中药材,而后再销往九州、四国、西国甚至是近畿诸国、东国等地,从而获得大量利润。
不过好在景定对琉球群岛的开发相当重视,之后还让井尹直绪兼任了那霸凑、运天凑两座海港的凑奉行役职,并为其配置了两艘铁甲船、五艘安宅船,以加强冲绳本岛的防卫力量。同时,景定还许可了井尹直绪全权负责对大明的贸易与沟通交流,并下发了朱印状,允许冲绳藩独占与大明的贸易。
至于先岛国,景定也没有将其忘却,而后便安排了越后枥尾众、上杉谦信旗本众出身的大河户忠繁,让其从左渡泽根城转封至先岛石垣岛,筑石垣城,领有先岛诸岛一万五千石知行地,并担任先岛守护、琉球探题代。
其余左渡一国的大小领主也一一进行相关调整:原赤泊城城主渡边纲景转封至杂太城,领有八千石知行地,并担任左渡守护、杂太郡郡司等役职;小木馆馆主竹村彦右卫门转封至泽根城,领有两千石知行地,并担任左渡藏入地奉行;久知城城主山田长秀转封至赤泊城,领有两千五百石知行地,并担任左渡守护代;岛垣隼人佑(越后水军众出身)受封小木馆五百石知行地,负责维护左渡周边海域的警戒,维护海运商路的安全;相川馆馆主山田喜右卫门转封至久知城,领有一千石知行地,仍担任大须银山、鹤子银山、三川砂金山、相川金山等地的矿山奉行······
如此一来,左渡三郡的石高为两万一千石,剩余的七千石则是收为了上杉将军家的直领。
其实,景定对雄踞南九州的岛津家也不太放心,万一上杉将军家在冲绳诸岛、先岛诸岛的防卫力量薄弱,岛津家野心突然膨胀,趁虚而入,将其夺取,那么急需休养生息的上杉将军家可能会鞭长莫及,疲于应付。
故而,景定特意安排了擅长打防御战的井尹直绪入驻冲绳今归仁城,以及让上杉将军家的越后元从家臣大河户忠繁入驻先岛石垣岛。
一方面,井尹直绪、大河户忠繁二人能对冲绳诸岛、先岛诸岛进行开发和经营;另一方面,还能起到监视岛津家的作用,以防止岛津家坐大。
元龟四年,二月十五日。
鉴于扶桑全境再无大的战事发生,景定在与近卫前久、上杉景信等人返回京都以后,就马不停蹄的上奏朝廷,进行改元一事。同时,景定还将夺取琉球王室府库中的夜明珠十颗、黄金五百两、白银一千两、虎皮一张、熊皮一张等诸多财物进献给皇室。
正所谓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很快,朝廷就在景定的授意下宣布改元“天正“,以象征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天正取自《文选》中:“君以下为基,民以食为天,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以及《老子》中:“清静者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