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从长缨军弓箭手手中被投掷出的小罐子,其实就是火器营的家伙们根据郭戎的建议,模仿之前给投石车提供的大型黑火药燃烧弹,用土办法临时赶工制作出来的适合单兵使用的手投炸弹。
等火药师们定型完毕,观看过试验效果之后,郭戎毫不犹豫的拿出了后世对这种东西的称呼,直接把这种适合单兵使用的手投炸弹命名为了手榴弹。
为了能够发挥这些新式武器手榴弹的威力,郭戎专门从弓箭手中选拔了一批臂力惊人的精锐,作为使用手榴弹的专用人员。
而使用这些手榴弹的弓箭手,在后续的实战中渐渐的发展成为了长缨军或者大唐禁军中又一个新大发神威的兵种——掷弹兵!
名字郭戎直接使用了拿来主义,在原理上大唐长缨军版本的单兵手投炸弹和后世的手榴弹、手雷也在基本原理上也大致相同,只不过在构造上更加简陋了一些。
长缨军版本的手榴弹的其核心的部分是爆炸部,也就是颗粒化之后的黑火药,以及用于点燃的引信。
填充黑火药,安装火线作为的引信之后,核心部分用一层麻布包裹,分别放入作为炸弹载体的小型的陶罐和瓦罐之内。
紧接着,向放置了黑火药的陶罐和瓦罐内填充钢珠、铁片、铁砂、碎石、瓦片等物品充作造成伤害的破片,作为长缨军版本的手榴弹的杀伤部。
填充黑火药并加装了火线作为引信的核心部分,再加上填充破片的杀伤部,这两部分再加上外部作为载体的陶罐或者瓦罐,就构成了一个可用于实战的手榴弹。
为了防止陶罐和瓦罐破碎,产生静电意外引燃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在非战斗状态或者运输的途中,会在炸弹容器的陶罐和瓦罐之外额外包裹上一层麻布。
长缨军版本的手榴弹成型之后,根据现有的条件(罐子的大小不同)、炸弹的威力(杀伤力、杀伤范围)、射程(投掷距离)长缨军的火药师们对于长缨军版本的手榴弹的研究走向了两个方向,最终新城了两个大的分类,三个小类。
两个大类的最直观区分方式就是个头的大小,一种较小,一种较大,而这也表明了火药师们研究方向的和思路的不同。
第一种,因为各个小,体积和容积也随之减小,导致装药量和装填破片的有限,由此带来的就是爆炸强度、烈度、冲击力降低,破片杀伤力和杀伤的半径减小,。
而这就直接导致,这种炸弹很难直接对身披重甲的重步兵造成直接伤害。
这东西虽然对重步兵无可奈何,但是就剩余的威力而言,对于在杀伤半径之内,那些轻甲或者干脆就没有甲胄的目标来说,杀伤力却不会有半点折扣。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得益于个头小,体积小,重量轻,作为单兵投掷武器,可以被投掷的距离也就更远了一些。
对于长缨军那些膀大腰圆的弓箭手来说,把这东西扔出去五十步之外简直不要太简单。
综合考量之后,火药师和弓箭手们一致认为,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这东西的投掷距离远的特点,着重杀伤战场上重步兵后方的弓箭手和其他辅兵。
随即对试验后的结果进行了考量,最终将这一类定格在一斤左右,普通苹果的大小。
至于第二种,个头明显比第一种要大,个头较大的好处是极为明显的。随着体积和容积的增加,装药量、破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随之带来的好处就是这种炸弹的冲击力、杀伤力、杀伤半径的大幅度增加。
轻甲或者无甲的目标自然不必多说,尸骨无存都是轻的。
就算是身披重甲的重步兵,也绝对扛不住这样一枚“大杀器”的洗礼。
爆点一丈之内几乎不可能幸存,两丈之内的冲击力都非常强劲,炸飞一个连人带甲二百斤的战兵毫无问题,而在强劲的冲击力之下,大量的破片在炸点三丈之内都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当然,优点突出,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随着重量、体积的大幅增加,能够投掷的距离也会大幅度减小。
当重量超过四斤、体积超过手掌掌控之后,饶是最优秀的弓箭手也很难把扔出去超过二十步。
根据实测结果,考量杀伤力、杀伤半径、投掷距离,火器营的火药师们最终把这种个头比较大的炸弹的重量标定在了三斤左右,石榴的大小。
在这一类中,大小和重量虽然被定了下来,但是根据爆炸部和杀伤部比例不同,分为了偏向依靠爆炸的冲击力和要靠破片杀伤力的两个小类型。
考量了投掷距离、飞行时间、杀伤半径之后,弓箭手和火药师发现一斤左右的手榴弹,投掷之后完全不影响战兵的进攻,所以这一类手榴弹称为进攻型手榴弹。
与进攻型手榴弹相对应,个头大,重量大,投掷距离近,杀伤威力大的手榴弹被统称为防御型手榴弹。
在这些三斤左右的大家伙之中,杀伤部比例较高的被称为杀伤型手榴弹,用于大规模杀伤目标,爆炸部比例较高的被称为冲击型手榴弹,用以冲击标准的步兵战阵。
防御型,进攻型,这是两种最常规的两个大类,然而,除了这两个常规分类之外,在郭戎不加干涉的情况下,火器营那帮以道门炼丹术士为主的火药师们还分发挥了个人才能和想象空间,独辟蹊径的研究出来了各种各样成分、用途各不相同的手榴弹。
而在郭戎做出决定之后,这些平时总是藏着掖着的火药达人们一个个将自己私藏的特种手榴弹全部贡献了出来。
比如……
把破片的杀伤部换成掺杂了糖霜版本黑火药的燃烧型手榴弹,把破片杀伤部换成生石灰的致盲型手榴弹,把破片杀伤部换成熟石灰的灼烧弹,把杀伤部换成了各种乱七八糟毒药的毒手榴弹……
当出征之前,郭戎听到这帮火药达人带着傲然和自信向身边充当掷弹兵的弓箭手介绍注意事项的时候,郭戎已经开始为对方卢龙军的士卒默哀了。
可以说,在郭戎、肖俊鹏、柴老道清虚子等一众人员的引领下,长缨军在火药、炸药、炸弹领域的研究和实用已经达到了整个蓝星的最高峰。
而在战场上,被充作掷弹兵的弓箭手投出去的手榴弹中,最先爆炸的正是一枚常规用途的进攻型手榴弹。
随着这枚进攻型手榴弹凌空爆炸,大量的钢珠、铁片、碎石、瓦片混杂着被砸碎的陶片迅速的向着周围迸射而去。
只不过,爆炸的位置正好位于对方战阵的最前端,挡在这枚手榴弹前面的要么是重步兵,要么是被高高举起的盾牌。
如果这是一枚防御型手榴弹,爆炸半径一丈之内大概率会血肉横飞,距离爆炸中心比较近的,哪怕是两三百斤的重步兵也绝对可以炸飞。
但是这只是一枚针对后排无防护目标的进攻型手榴弹。
虽然由钢珠、铁片、碎石等组成的破片如雨点一般砸下,但是在前排卢龙军重步兵的重甲以及盾牌面前,除了产生了一顿噼里啪啦的乱响,却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直接威胁。
如果仅仅只有一枚也就算了,问题是在阵前凌空爆炸的几个都是这个样子,除了几个倒霉蛋被崩碎的破片直接射入眼睛而受伤之外,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对方如下山猛虎一般袭来,然而带来的却是刮痧一般的伤害,卢龙军的步卒不禁产生了一种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的感觉。
原以为对方是钻石,没想到对方是青铜。
原本紧张兮兮,惴惴不安的卢龙军战兵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
只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以弓箭手临时客串的掷弹兵,第1波进攻的目标本就不是他们这些重步兵,否则他们应该使用的是防御型手榴弹,而不是这些进攻型手榴弹。
对于这些手榴弹的提前爆炸,长缨军的火药师们也无可奈何。
如果有可能,那些道门炼金术师出身的长缨军火药师很希望所有的手榴弹都能够精准的在合适的位置爆炸,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些火药达人们进行了各种的尝试,然而能够保证九成的手榴弹在大致范围之内已经是他们的极限。
事实上,哪怕到了后世,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对于手榴弹的精准延时爆炸。
在脚盆鸡入寇期间,就是因为条件和技术的不足,兔子著名的边区造,就经常被某些团长吐槽。
严格说起来,因为时代的差距,长缨军这些手榴弹比起某位李团长吐槽的边区造也还是有差距的,至少边区造用的是铁壳,而长缨军到目前为止还没着这资本。
不过,某团长的另外一句话也算在理,但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再差也总比没有强,更何况,在郭戎眼中不太合格的手榴弹在长缨军中已经堪称神器了。
出现飞出去不炸或者飞出去之后提前凌空爆炸,在火药师和弓箭手充当的掷弹兵的眼中纯属正常,更重要的是这种毕竟是少数情况,大部分还是可以正常飞行,并正常爆炸的。
于是乎,就在前面的卢龙军重步兵美滋滋的享受刮痧的时候,后续的手榴弹已经越过了他们的头顶,飞向了他们身后的弓箭手和弩手。
面对重步兵的时候,进攻型手雷的威力被大幅度压缩,但是面对后排的弓箭手、弩手、轻步兵的时候,这些在重步兵看来刮痧一样的进攻型手榴弹,表现则完全不同。
卢龙军和长缨军一样,虽然一个属于藩镇,一个属于李唐朝廷,当然,如果说李唐朝廷本就是最强大的一个藩镇好像没什么毛病。
所以,在本质上他们同属于成建制的唐军,而唐军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披甲率极高,只不过,这个甲包括的却不仅仅是重甲。
和前面那些身披重甲的重步兵以及举着盾牌的盾牌手不同,弓箭手和弩手虽然也是披甲,但是他们身上所穿的大多是以皮甲或者革甲为主,除非极少数特殊情况,否则不会穿上铁甲。
这些皮甲和革甲虽然对防御刀枪剑戟,箭矢,弩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面对手榴弹这种新式武器的时候却多多少少有些力不从心。
再加上前面重步兵的阵型极为严谨,使得每个人承受破片和冲击力的范围有限。
在黑火药爆炸的冲击力之下,这些进攻型手榴弹杀伤部的钢珠、铁片、铁砂、碎石、砂砾、甚至破碎的瓦片,迅速向四面八方溅射。
在军事领域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那就是只讲质量和科技的先进程度,而不讲数量的差距,那么在本质上就是耍流氓。
除却甲胄的不同、阵型的差距这两点,手榴弹密度悬殊为前后的卢龙军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寥寥几枚进攻型手榴弹带给重步兵们的感觉是刮痧,但是数以百计的手榴弹所带来的则是铺天盖地的弹雨,那密集的破片再加上松散的阵型,使得后方的每一个卢龙军步卒都承受了饱和程度的攻击,
问题是他们身上简单的皮甲或者革甲,根本就无法阻挡这些破片的攻击!
在有护甲的地方,被碎石、砂砾击中之后,弓箭手和弩手们感觉到的是剧痛。
而铁片、钢珠、铁砂、瓦片这些东西则会直接将皮甲和革甲撕碎,深深的嵌入到卢龙军步卒的体内。
至于直接裸露在外的皮肤,受到攻击之后,这更是在一瞬间成为筛子一般,惨不忍睹。
除却提前爆炸和没有爆炸的,第一波手大概有四五十枚手榴弹在大致合适的位置爆炸,然而就是这第一波手榴弹,就已经让董家所率领的骑兵正面轻甲的卢龙军步卒损失了六成的战斗力。
然而这些并不是结束,而仅仅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