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俺铁牛哥搁镇上学木匠,不是干得怪好?咋突然叫他回来?”刘花生八卦心起,饭都不吃了,抬头问她二叔。
“对啊,在镇上做木匠才好才挣钱来,我记得铁牛都学了两年了,这咱回来可不亏了?”
刘红枣也跟着纳闷,想当初铁牛一心要到镇上学手艺,二叔家没有钱,特地找她家和三叔家借了钱,还卖了家里好几袋粮食,这才凑够了拜师礼,这眼看就能学出来,咋二婶娘非叫她回来。
刘崇林重重地叹口气,解释道:“你几个不是外人,跟你讲可不要往外说,唉,上回过十五铁牛没回家,等到十六我去找他,你知道他说啥?他说要入赘吴木匠家,当个上门女婿,这段时间正表心意,没有空回家。”
“他是不想活了,老娘养他这么大,就留他孝敬人爹娘的?”李氏一想到这事,就气得太阳穴痛,抢着说道:“后来我不信,亲自去镇上找他问,他说不想搁家种地收粮,一年到头干重活,累都能累死,就想凭脑子挣钱。”
“那他就好好学手艺,回来开个小木工店,或者就搁家里给村人做木工,一年下来难道挣不到钱?”
刘桂圆不理解了,学木工非要上门入赘?莫非只有上门入赘,他师傅才能教他真正的手艺?不过这也不是没可能,从古至今,师傅都不想教太多手艺给他徒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啊!
“唉,就说这个才气人,我问他木工学得咋样,他说师傅不教真章,叫他学个屁?我就去找他师傅问,不能学了两年什么都没学到吧?哪知道他师傅说,说铁牛学东西不上心,只知道偷懒耍滑,他早都不想教了,叫我领回家拉倒。”二叔气得拍着大腿。
李氏到底还是向着自己儿子,听不得自家男人说铁牛不好,堵他嘴道:“你不要动不动就说铁牛孬,我看就是吴木匠不想教,他只想叫人给他白干活,这咱想撵人了才说铁牛不好的。”
二叔说铁牛没学到手艺,二婶娘却说是吴木匠不想教,谁对谁错,这个估计只有当事人知道。
但刘桂圆凭直觉猜,估计是铁牛哥好高骛远,没有下苦心好好学,毕竟两年时间了,这咱才说师傅不愿意教,不要说得过去。
况且,她还记得夏天收麦那会儿,铁牛哥给自己家收麦都是有气无力不想干的样子,不像那种能吃苦正干的人。
“那二婶娘,吴木匠都不想教他,他还要上门干啥?要是我,我才不娶他闺女!哦,不对,不是娶是嫁。”刘花生知道入赘的男子,不能说娶只能说嫁了。
“估计铁牛哥心想,只有当上门女婿,才能学到真手艺。”刘桂圆低声朝刘花生解释,不得不说,刘铁牛蛮有想法。
刘桂圆才解释完,二婶娘就站起身要走了,嘴上说道:“不行,我这咱就去镇上拽他回来,随他怎么想,就是不能叫他入赘,那可是俺老刘家的长孙,说什么都得在家传宗,俺走了。”
二婶娘说走就走,二叔忙不迭地跟着,跟姐仨说这事不要往外传,二人前后脚急匆匆走了。
他们二人走后,刘红枣给莲子喂米糊糊,边喂边说:“铁牛真不像话,家里不愁吃不愁穿,咋想到给人当赘婿。”
即便刘红枣差点儿就要留在家招赘,在她心里仍然不支持铁牛入赘,不管怎么说,自古以来好男儿没有自愿入赘的。
“可不是嘛,他还是家里老大,哪有老大入赘的,传出去叫人笑话。”刘花生将洗好的碗控干净水,一一摆在堂屋桌案上。
“大姐二姐,我和你们想的就不一样,你看俺家没有亲兄弟吧,我如今手里有钱,我就可以招夫在家,只要对方人品好,老实肯干,他即便入赘过来,我也不会看不起他。不过招赘谁个,得我自己挑才行。”
刘桂圆正在翻找收笼,听到她俩都有点看不起赘婿,马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你讲的对是对,不过这年头哪有好男子愿意入赘?愿意入赘的都是那种歪瓜裂枣,你根本挑不到好人家。”刘红枣哪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对啊,所以我讲如果我能自己挑,搁家招夫成亲也还行,起码不用受公婆气,平时做啥说啥都有底气。”刘桂圆发表的是现代看法,但婆媳矛盾哪里都有,万一嫁过去受气,不如搁自己家过,自在。
不过,那要不嫁人,自己守着一笔钱过日子,那不是更爽快?
刘桂圆正遐想着,随着“得、得”的呼喊,转头就看到刘莲子在吧唧嘴讲话,这才五个月多一点,就能听懂人说话了?不由得笑道:“大姐,你听到没,莲子讲‘对’来,看来她和我想的一样,觉得招赘比嫁人好!”
刘莲子为了讲话,吐出了好多米糊糊,刘红枣低头给她擦的时候,她还在‘得、得’地讲个不停,气得刘红枣笑着骂她:“你个小丫头,你知道啥就对对对?”然后对刘桂圆说:“你可别乱教她了,万一她长大真在家招赘,看你咋办?”
“在家就在家,那怕啥?她要在家我挣的钱一半都给她,到时候她想招哪个就招哪个,随她怎么过去。不过到时候轮不到她,没准儿我都招过了。”
刘桂圆半开玩笑的说着,不过她心里确实想过招赘的事,大姐早晚要嫁给孙敬轩,二姐看样子不想留在家,那就剩自己和莲子了,不如自己主动选择招赘,以自己的手段,还能过不好日子?
“花生,给我呼她一下,叫她乱说话。”刘红枣气得想上手呼她,奈何怀里抱着莲子,就转头支使一旁看热闹的刘花生。
眼看二姐要伸出魔爪,刘桂圆慌忙拣出一副缝了一半的手笼,边跑边说:“我去找田如柏,给他送副手笼!”
田如柏教了她二十来天的字,直到后来他们夫子病好了才结束,不管怎么说,在他的教导下,自己如今“学会”了好多字,同时教会了大姐二姐好多字,应该给人送副手笼感谢一下。
到了田如柏家,刘桂圆偶然见识到了搓毡的全过程——就看到田如柏坐在一根长凳上,手里拽着两根麻绳,将卷成圆柱的毛毡拽紧,不停地用脚滚动出水,脚下的羊毛逐渐变硬,最后形成了毛毡。
这个田如柏,人不大怎么会搓毡?看到原本乱蓬蓬的羊毛变成羊毛毡,刘桂圆心里那个羡慕,张口就问他:“小柏哥,你会制毛毡,教教我呗。”
“我咋教你?这是我二伯的独门手艺,除了他自家人,就只教了我一个,要是我教了你,他肯定不乐意。”
田如柏将脚底下渗着水的毛毡,解开晾在竹架晾干,然后擦擦额头上的汗说:“这可不是门轻松活,不仅费力气还要看手艺,我二伯的儿子小槐你知道吧?他到现在都搓不好毡,气得二伯骂他笨。”
田如柏的意思很明确,羊毛搓毡那是手艺活,轻易不外传,还有就是搓毡得看悟性,有的人手笨就是搓不出来。
“那好吧。看你弄得怪像样,我还以为简单呢。”
刘桂圆知道田如柏的二伯就是田有义,挺严肃的一个男人,他小儿子田如槐她也认识,原来经常和田如柏一起卖冰粉的那个,只是没想到搓毡那么难。
“你想学擀毡挣钱?”田如柏看她感兴趣,反问了一句,反正他自己擀毡,就是为了攒束脩的钱。
“不是,我想用羊毛线做手笼,呶,就是这个,送你一副,你没事自己缝。”
刘桂圆早想过打羊毛手套,那个可比棉手套暖和多了,可是她不清楚羊毛怎么才能变成毛线,这几天一直在发愁来,哪不想这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田如柏接到手里一看,一双青色的半指手笼,上头还缝着盘扣,手指的地方故意没缝严实,心下了然,说道:“行,这个我有空缝上就戴,你说想用去羊毛线缝手笼,那怎么缝?”
“那你知道羊毛怎么纺成线吗?”刘桂圆一句话两句话和他说不清楚,索性想先弄明白羊毛怎么变成线。
田如柏想了想,就说:“羊毛纺线麻烦,但不是纺不出来,走,我带你去俺二伯家看看,他或许知道。”
在去田有义家的路上,田如柏主动介绍了他二伯家成员,他和二伯娘顾氏一共育有两子两女,老大田如榕已经娶妻生子,老二田新蕊和老三田新月也已嫁人,只有一个老四田如槐正在读书,所以家里负担最轻。
到了田有义家,顾氏正带着大儿媳搁家洗羊毛,听说刘桂圆想看羊毛怎么纺成线,笑着说:“俺当是啥子事,羊毛弄干净了,用竹篦子刷蓬松点,再卷在一起用纺锤一点点纺就行。”
刘桂圆当然好奇,她在后世只知道机器生产的毛线,哪见过手工纺出来的毛线,她还以为工序很复杂呢。
“那顾大娘,你们为啥不用羊毛线织衣裙,我看擀毡怪麻烦。”刘桂圆试探着问。
“你讲的是缂毛吧?那个手艺比擀毡还难,俺们可不会弄。”顾氏站起身,擦擦沾水的手,继续说道:“缂毛的织机在咱这地方买不到,就是买到了你也不会用,每缂一下,梭子怎么动,经纬怎么排布,那都有讲究……”
在顾氏的介绍下,刘桂圆知晓古人早就习惯使用羊毛线了,只是他们不用棒针勾连成衣,而是使用更高级的缂毛机,而且缂出来的工艺,比织出来的毛衣复杂十来倍。
但这不影响她用棒针织毛衣,只要收点羊毛,在家纺成线,用削尖的棒针一勾一连,就可以编织出毛衣、毛裤、毛帽、毛手套等各种衣物,只要她守住各式针法,她每年靠着织毛衣就能发大财了!
刘桂圆兴奋地不行,就对顾氏说:“那俺可能看看怎么纺的?我自己以后想在家里纺毛线,不知道该准备啥。”
“那有啥不能,我这咱纺给你看。”
顾氏指派大儿媳王香药,叫她到屋里拿竹篦子和一个纺锤,当着刘桂圆的面儿,在竹篦上放上羊毛,互相摩擦后,羊毛变得蓬松,再用纺锤上的线牵引着羊毛跟着旋转,很快一撮羊毛线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