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 > 关于我穿越大明当皇帝这件事 > 第二卷:弘治中兴 第五十八章 大明京报

第二卷:弘治中兴 第五十八章 大明京报(1 / 1)

第二天一早,朱祐樘便早早起了床,他起身看了眼还在熟睡的苏茵,满意的笑了。苏茵昨夜初经人事,又被朱祐樘折腾了好久,此时还在睡梦中,朱祐樘不忍心叫醒她,只得自己亲自更衣梳洗。

“皇爷,时辰到了,该上朝了。”晏海在门外轻声道。

到了奉天门时,百官早已到齐,朱祐樘坐在大殿内早已摆放的宝座上,大臣们在殿前的广场上分列两厢。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行完山礼呼后,朱祐樘心再一次受到了震撼。

这时,左列一人手持奏疏出来:“臣有事要奏!”

朱祐樘看了眼那个人见是兵部左侍郎吕陵,心中冷笑不止,此人是刘吉的跟班又在兵部任职,就算用屁股想,也能知道他要说什么。

“陛下,臣斗胆为张尚书鸣冤,张尚书自任职兵部以来,事事俱到,鞠躬尽瘁。陛下切莫听信几个阉人的谗言就妄下武断,此事还请陛下明查!”吕陵话音刚落,只见又有几人站出来道:“臣附议。”

朱祐樘眼睛扫了过去,只见说附议的这几人分别是礼部尚书黎光、大理寺丞魏璋、户部右侍郎邹漠、还有一干各科给事中。而刘党的领头人内阁首辅刘吉则是低着头沉默不语。

其余朝臣有支持有反对的但都呈观望的状态,自从上次御史潘固在承天门杖毙后,群臣老实了许多。他们发现这个年轻的皇帝绝不是等闲之辈,帝王手腕甚是强硬,如果你硬发言想扬自己清流之名的话,他是可以成全你,只不过代价就是你死。还有一些朝臣是支持皇帝的决定的,但不敢嘴上明说出来,因为张鹏最近与内阁首辅刘吉走动频繁,自己人轻言微,万一发言得罪了刘吉那就麻烦了。

既然说也不是,不说也是。还不如观望一下再开口,这样不仅可以明哲保身还能讨好皇帝或者首辅。

朱佑樘冷笑了一声,说道:“朕记得前不久颁过旨意,谁还记得?”

“戒谕在京诸司,今后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务必段遵守祖宗成宪,不得互相嘱托,损公利己。如内外官敢有写帖子嘱托者,内官送交东厂,外官送交锦衣卫处置,期间若敢隐瞒不奏,事发后处以重罪!”

这人话音刚落,刘党的人目光投了过去,见说话的人是少詹事兼侍讲学士谢迁。刘党俱都惊讶不已,在弘治元年上次敢这样说话的人还是徐溥,而如今的徐溥已升为内阁次辅。

同样惊讶的人还有朱佑樘,此人竟然能将自己的诏书一字不差的说了下来,实是神人也!因为自己是后世的穿越者继承了朱佑樘脑海中的记忆。

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生于正统十四年,在成化十一年时殿试中状元,授以翰林院修撰。

既然是状元之才,那就不足以奇怪了。正当刘党想集体对谢迁发送口水炸弹时,次辅徐溥发话了:“陛下曾明谕诏令在京诸官,而张鹏贵为兵部尚书,知而犯之,如不严惩,还要朝廷法度何在?倒是你们口口声声说张鹏无罪,是何居心呐?”

徐溥如今次辅的位置已经坐稳,说话语气不快不慢,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威严,令刘吉的人甚是忌惮不已。

黎光等人都将目光投向首辅刘吉请求援助,企图想让刘吉发言压制徐溥,可刘吉始终像局外人似的,全然不顾众人对他挤眉弄眼,始终一言不发。

倒不是刘吉不想发言,实是昨日朱佑樘下令逮捕张鹏时已经是晚上了,而刘党得到消息时已经很晚了。刘吉年事已高睡的也早,而半夜却突然有太监来访,传述皇帝口谕,让他好好的管好自己手下的人,否则后果很严重。

朱佑樘这一招敲山震虎,令刘吉非常心虚,因为明早要上朝,刘吉也没有时间再召集众人商讨对策。刘吉一宿没睡,反复琢磨朱佑樘的意思,刘吉不确定到底是伍准的事情让皇帝知道了,还是自己利用的张鹏事情东窗事发。反正皇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刘吉你再纵容手下,你就等着掉脑袋吧!

想到这里,殿内的刘吉打了个冷颤,如果今日自己要是冒大不讳而替张鹏鸣冤的话。不仅就在朱佑樘心里坐实了他和张鹏勾结的事,而且还会惹皇帝龙颜大怒,前任首辅万安的下场还是历历在目啊!倒不如自己装哑巴,以不变应万变安全一些。

朱佑樘见刘吉低头不语,笑道:“刘爱卿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说说吧!”

面对朱佑樘的突然一问,刘党内心都是很开心,而刘吉接下的话却令他们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明正典刑。”刘吉淡淡的说了四个字。

“好一个明正典刑,吕陵你们都听见了吧?好好向首辅学习一下为官之道,张鹏的事就这样吧,不必再议了!”朱佑樘沉声说道。

“大同来奏,说是常年边警,饷费不足,有人要求增加南方两税折银的数字你们怎么看?”

“臣觉得此计可行。”说话的是刚刚还替张鹏辩护的户部右侍郎邹漠。”

这些自诩清流的人心思朱佑樘明白,不就是想趁机从中捞一笔油水嘛!

这时谢迁再次发言道:“先朝因为南方赋税较重,所以用折合银两的办法来减轻。如果再提出增加,恐怕百姓不堪负担。”

朱佑樘仔细打量谢迁见其长的仪表堂堂、相貌雄伟,不禁大喜道:“爱卿所言正是朕所想也!传旨,着谢迁为兵部左侍郎加封建极大学士入阁参政机务。”

此旨一下,刘党俱都慌了神,因为徐溥又迎来了一个好帮手,以后要再想扳倒徐溥就是难上加难了。

未等百官说话,朱佑樘又道:“朕欲创建京师报社,原有京报改制,不再由各地通政司衙门发刊。京师报社不属于六部,直属于朕,第一任官员你人选连同兵部尚书内阁下朝后一并拿出来个章程吧!”

论说早期的官报还是出现于唐代,唐代报纸的孕育和发展,是和唐代邸务和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节度使办事机构:邸->进奏院;负责人是进奏官、邸吏;进奏院传发报状的内容和特点。内容则是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奏章,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是不定期,并有官文书痕迹;而信息是属朝廷政事活动;由进奏官自行采集、筛选信息。

而第一份“报纸”问世,有记载的还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那时候主要是地方诸道和各藩镇派驻朝廷的邸吏,向地方传发的一种报状。称“开元杂报”。

至于“邸报”一词则是源于宋代。宋朝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而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宋代除了官报还出现了小报,小报”始见于宋代,实质意义上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吧。

但是小报的出现,触犯了封建统治者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小报通过它所刊载的稿件,对封建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及其当权人物所进行的指责和攻击使封建统治者极其恼火。因此,他们颁布一系列诏旨和法令限制小报出版和查缉惩办小报发行人。但他们的禁令并未奏效,整个宋代,小报并没有完全被禁绝,这是因为,被官方严密控制的邸报,从内容到发行范围都有局限,不能满足大小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和朝野人士对朝廷政事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而小报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些需求,他的出版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生命力的。

而明朝的邸报则是发行的皇帝谕旨、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家的各类消息;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社会新闻等。这几年吉京师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各地的民间报房,可以花重金向通证司衙门购买皇帝的一些谕旨,或者是内阁和中央六部的政令发刊权。

明朝各省都派有专司文报的提塘长驻京师,兵部则派出提塘分驻各省。驻京提塘称为“京塘”,京唐抄发的邸报称为“京报”;驻省提塘称为“省塘”,抄录的各省辕门钞称为“省报”。这种省报往往印成单张随京报一同分发。所以“邸报”这一名称就逐渐为含义更加明朗的“京报”所取代。又明代的邸报发行范围扩大,一个府就有好几本,提塘从六科抄得邸报原件后,便让民间抄报人抄写或印刷若干份,由塘兵排日提送。当时既有提塘主持的官报房,又有抄报人组织的民间报房,民间抄报人,又称“京报人”或“刷写文报者”。

但历代统治者又不得不控制邸报的抄传活动,这是明代各朝的共同做法,但控制的尺度有宽有严。对邸报传抄稿件的限制,有些是从国家的利益考虑的,特别是那些涉及军事机密的稿件,限制其传抄对当政者说来是必要的。但多数情况下,限制邸报稿件的传抄,往往出于皇帝或当权大臣们的个人考虑和他们的个人好恶,目的在于维护皇帝和权臣个人的权威,维护封建政体,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朱佑樘曾记得武宗皇帝曾创举,京报的头版需要印有报头,用以辩识。朱佑樘打算直接照抄照用,用自己儿子的怎么了?自己只不过是让他提前问世几年。

而百官们现在是满头雾水,改制?怎么个改制法?

———————————————

最新小说: 穿越从箭术开始修行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