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灰溜溜的走了,被吓唬的够呛。
还要交托重任?现在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已然弄的他头大如斗,再有重任交付的话,他尉迟敬德怕是要完。
李破调戏了他一下,也不为己任。
大将军们回朝述职,一定都有陷入泥潭,无处着力的感觉,这太正常了,过上一两年渡过不应期就好。
有些能打的要保持住他们的锐气,像尉迟恭,步群等人领兵之能是有,可战略战术的天赋上与旁人明显有所差距。
没办法,他在云内起兵之时的老人差不多都是这么个德性,敢打敢杀,可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就摸到了天花板。
如今他不需要这些旧部再去冲锋陷阵,他需要的是那种战略大师,才能放心的把兵权交到对方手中。
所以他一直在给旧部们安排后路,把他们高官显爵的养起来,用那些能打的时常出去领兵作战。
李破觉得皇帝当到他这个份上,应该算是仁至义尽了……
大家若是知道进退,都应该能够明白他的苦心,太过贪婪的家伙,是没有好下场的。
………………
六月初六,殿试之日。
李破起了个大早,先去武德殿晨练。
自从独孤华“占据”了此地,宫中氛围变了一些,嫔妃们纷纷练起了武艺,后宫尚武之风大盛。
李破觉着有些不对头,可他向来不管后宫的事情,也没怎么过问。
不过照这个样子下去,他娘的哪还需要人宿卫宫禁?宫里都能组成一支女军了。
李破也不知道后宫的这种风气会不会传到外面去,臣下们又会怎么评价,历朝历代好像……还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那后来人会怎么说他李破呢?唐皇好武功,宫人多骨折?他娘的,后人真的是很刁钻刻薄啊。
………………
到了武德殿,独孤修仪还真在,估计是把这里当家了,李破来到武德殿的时候,总能第一个看到她。
一阵对练下来,李破心情愉快的走了,剩下独孤华浑身酸痛,但身心都好像飘到了云端。
荒淫无道的皇帝生活就是这么让人无话可说。
殿试安排在上午,大家都有精神,如果皇帝心情好了,说不定还会在宫中宴饮一下进士们。
殿试策问其实早已有之。
南陈文帝天嘉年间曾经举行过一次类似于科举的考试,陈文帝召佳者上殿问对,其实就有殿试的影子。
结果不太好,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高谈阔论之下,惹恼了权臣,进了些谗言,文帝耳根子软的厉害,当即就把几个才华不错的年轻人给斩了。
这简直就是在开玩笑,之后谁还敢应考于南陈朝廷?南陈遂绝科考之途,殿试更被南边的读书人视为绝命之旅。
到了隋时,文皇帝重开科举,一直很不景气,由于杨坚也怕见到考上来的人后,那些人却被贵族们排挤到阴沟里去,再也不见踪影,所以一直未曾举行过殿试。
倒是杨广不怕这个,把选上来的秀才召集在一起,谈天说地,其实就是他在说,旁人都在听着,算不上策问廷对。
只是杨广想要在众人面前显露一下才学而已。
瞧瞧这些君王,满身的晋末风气,喜怒无常,阻力极大之下,哪里还能把科举办好?
………………
而此次举行的殿试也是临时之举,在太极殿正殿之上举行。
进士们大清早便已等在了宫门之外,好在是夏天,不然的话准得被冻的病倒几个。
直到时辰到了,才由礼部官员引领着进入皇宫。
进士们尽都战战兢兢,李义琛兄弟两个杂在其中,也是如此,眼睛根本不敢四处乱看。
太极殿前面广场之上,正在修建屋舍,显得有些凌乱,威严之处略减,进士们看到了,却也无暇旁顾。
来到太极殿之前,队伍停了下来。
李义琛有些恍惚,差点碰到前面的人,他稍稍抬头,看到那仿处云端的太极殿,腿当即就又软了几分。
之前做好的那些心理建设,以及读书人的矜持,这会都没了踪影。
一个帝国的中心所在,巨大的权威就明晃晃摆在了那里,这些年轻人当中没有谁能够保持冷静。
也就是站在前列的孙伏伽,还能从容以对。
作为中书辖下的左谏义大夫,大朝会上负有监察百官仪表行止言谈之责,这地方对于他来说很熟悉。
只是作为新科进士……嗯,很有新鲜感,他在想着一会皇帝若是问他的话,他该怎么回答才能让皇帝满意。
官员参加制举,朝廷没有明确的规定,他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才以中书朝官的身份参加了进来。
这种行为确实不太好解释,别说同僚们议论纷纷,估计皇帝也有所关注。
所以说他面临的问题和新科进士们完全不同。
“宣新科进士入殿……”宦官尖着嗓子高声传唤。
队伍重又动了起来,进士们拾阶而上,都小心着脚下,之前就被告诫过,千万别在这里失足跌倒,不然性命堪忧。
入殿之时,大部分进士已经面色潮红,汗也涌了出来,除了紧张之外,就是刚才上台阶给累的。
北人进士好上一些,南人进士确实比较柔弱,缺乏锻炼的他们还没等开练,身子骨先就软了。
………………
李破高居于上,看着这一个个的年轻人,目光落在孙伏伽身上的时候顿了顿,心说这厮还真是鹤立鸡群,也不嫌难看,看来心理素质不错嘛。
进士们在见礼,看样子就知道都是紧张无比。
李破也不多话,摆了摆手道“题目之前已经公示与众,想来汝等已有所准备,那就开始吧。”
五六十人,在礼部官员招呼之下,纷纷入座。
大殿之中一下安静了下来,李破坐在殿上,百无聊赖的看着,他很希望这里面有人能做出一篇好文章出来。
可他也知道,那不太可能,估计也就是孙伏伽还能有些见解,年轻人……朝廷第一次举办科举,连个范例都没有。
年轻人对此更是一知半解,根本无法了解到朝廷在此事上的诸般运作,他们能有什么真知灼见呢?
也就是能说说亲身经历的那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