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 > 不装了,其实我是朱重八 > 77.以工代赈有弊端

77.以工代赈有弊端(1 / 1)

周乾疑惑:“你又不是织女,还非将自己代入,怨不得我。”

“是哦。”徐妙锦洒然一笑:“那你随便写咯,我才不在意。”

徐妙锦傲娇无比,回到城中直接回府,蓝玉让人护送她离开。

………………

院中桃树枝叶欢快摇摆着,阁楼上传来蓝玉的呼噜声,月光下刘三吾絮絮叨叨晃着脑袋,分析旱灾的事,脸上褶皱里都是担忧。

“朝廷救助只能缓一时,江水可解急,但需要沿江百姓共同出力。不如通过每家灾民出力出工,朝廷按此给他们发放代赈钱物。”

周乾听明白刘三吾的意思,朝廷代赈的钱物发放不是无偿的,它要求百姓和灾民通过出力出工,投入劳动获取救济粮物。

说白了就是以工代赈,只是说法有些不同。

以工代赈在历史悠久,几乎每个朝代都想过这种法子,到了明朝和清朝已经特别完善。

“刘学士,我不赞成以工代赈。”周乾思考后,摇头。

“周公子有其他想法?”刘三吾顿时不困了,打起十二万分精神,正襟危坐请教周乾。

“靠百姓劳动获得朝廷赈灾钱粮是短暂的,我们要明白,是水源充足的沿江干旱。若是引江水救旱,短期内当然可以。但旱灾的源头是不下雨。若是沿江灾民挖水渠这些完工,到那时还不下雨,怎么办。”

“若是不劳动,百姓就会失去朝廷的救灾钱粮。这只是其一。”

“其二,沿江百姓中,青壮劳动力只有小部分,都是妇孺孩子,这些人肯定不能以劳力换赈灾,还有生病的和年纪大的,伤残的,除去之后没有多少可用灾民。

这些不能参加工赈的人怎么办,让他们饿死吗?这是工赈的弊端。洪武初年那次北方黄河水患,便是工赈,当时老弱妇孺口粮艰难,刘学士忘了?”

刘三吾当下点头,说自己从未忘过洪武初年这些,道:“老夫记得,最早的工赈,是在《晏子春秋》中记载,历朝历代政先效仿。”

周乾抿了抿嘴,没有回答。水灾时运不进,旱灾时,缺少劳动力。

要保证以工代赈,不是简单的说说就可以的,需要官员和军队去经常维持才可以。

清朝便废除过无偿使用劳役,由朝廷出钱粮的做法募劳役,以及灵活的工赈资金制度,从经济和制度等方面保证了工赈实施。

但是也因为政策和管理问题,使工赈产生了局限性和缺点。

应天府沿江,只需要救助百姓的田地庄稼和牲畜,等来下雨,情势自然会缓解。

但朝廷也不能坐视不理,必须积极进行赈灾。

工赈在明代是比较发达的,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几个特点。周乾边说边将这几年的赈灾经验,用纸写给刘三吾看。

明朝工赈,前后差别明显,前期工赈这种救灾方法用的很少,应用广泛在明中期。

洪武初年,朝廷对工赈虽然特别的重视,但是始终没有制定出特别完善的制度来工赈,都是临时决定。

明初的洪武三年和洪武五年,工赈都是官府是主要力量,参与最大的是富民和富户,这是工赈里最常出现的一个问题,

成化元年,四月陕西巡抚项忠修西安,延安等五城,便用过工赈。

成化二十年,北方各府大旱,百姓逃荒,朝廷便派刑部侍郎,工部侍郎等十多位官员带着京库银二十五万两往山西,河南等地救济。

刑部尚书何乔新“让民疏沟渠,而偿以粟”,便是通过兴修水利,以工赈灾。

弘治,嘉靖,万历年间,以工代赈更是到了成熟地步。

刘三吾见周乾呆愣,便道:“时值灾荒年间,钱粮赈灾的直接救济方式是荒政主要举措,至于工赈……”

周乾接过他的话道:“以工代赈手段使招募的劳役受益,它有保障基本生存需求,可以维护治安稳定,增加劳役自救积极。

但是南直隶沿江旱灾,还是需要朝廷直接出手,如此才能发挥作用,与其让武将军队来约束督促百姓工赈,倒不如让武将京军拨出一部分,替百姓兴修水利,替朝廷救民。防止流民四处的乱窜才对。”

“因为旱灾致死的庄稼,朝廷可以帮忙分担一半损失,天气炎热,死了一天的鸡鸭之类,便立刻埋了,不要让百姓食用。”

刘三吾细思之下,决定今日便去向陛下说说,看看陛下的意思。

院子外河畔的青石板,路咯吱咯吱有扁担声和车轱辘,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天亮了,刘三吾和蓝玉简单的在周乾家洗漱一番,赶进宫上朝。

而周乾则是骑着他心爱的小母马向国子监而去,国子监教授的内容他不是很喜欢,四书五经也就那样。

路过周长平家时,周乾翻身下马说了几句话,阮宜良看见他,依旧是话很少,但眼睛分明透着欣喜。

阮梁氏摇了摇头,自家这孩子心地单纯,周家这小子如今成了国子监的监生,这几日连过来也不过来。

若是她们这个年纪,便早就心里淡然不在意了,偏偏她家姑娘还是一心一意等着。

别人的几句玩笑话,她反而当真。

骑马要走时,阮宜良跟了出来询问他最近的事,周乾看了看东边的太阳判断时间,催促道:“有事?你快说。”

“你等一下。”

阮宜良说完便跑进店中,可能是太急,出来时将板凳撞到一边,随即抱着一双靴子走过来。

“走路看着点儿。”周乾说道。

“嗯……”阮宜良小声答应。

周乾无奈的说道:“这靴子是你做的?给我的?”

“我做的……”阮宜良解释着,又拿出几串铜钱道:“这个你拿着用。”

周乾摇头:“你别给我,我并不缺银子。”

“你拿着。”

周乾随后便叮嘱她几句,骑着马晃悠悠的离开,转头道:“我用了你的这些钱,你便是我的人了,哈哈。”

他随口一句玩笑话,阮宜良却当成了真的,站在街道边很久,直到看不见周乾的身影,这才进去做事。

…………

百姓忙着讨生活,朝廷忙着商议天不下雨的事。

朝堂上更是争执成了一片,每个人意见都不一样,互相不服。

争的朱元璋心烦意乱,直接吼了他们几句,这才平静下来。

工部,兵部,户部,刑部为了这件事都上了奏疏,但他们对朱元璋是不敢多叨叨的。

思来想去,几个尚书都跑到朱标的文华殿去诉苦水,说他们各自有多困难和事务,为了赈灾的事忙的焦头烂额。

……………………

大明宫城,御书房。

刚在朝堂吼完众文官的朱元璋背着手对着御案上的奏疏皱眉,心中的烦躁久久不能平复。

“刘三吾,你说的那事可是真的。”

“回陛下,臣绝无半句假话。”

朱元璋这才转过身来,面色阴沉的仿佛要下雨。

方才在奉天殿,几个尚书都在跟自己说他们多尽职。

“咱一说,好家伙,他们个个都为民为国操劳,晚上不睡觉,忙着哄女人喝花酒。

他们但凡办事快些,也不至于江边村子抓旱魃,百姓那点银子哪里够江湖术士欺骗的。”

刘三吾忙点头:“陛下说的是,昨晚情势凶险,臣和蓝将军将手放进那只油锅中,却丝毫未感觉到热油。”

“你告诉咱,那油锅炸旱魃真的是假的?那黄纸有血,这其中又是什么道理啊?”

黄纸有血的道理,周乾跟刘三吾昨晚说过,但他这会儿只记得什么姜黄水这个,便结结巴巴道:“这功劳都该留给国子监生周乾。”

“陛下要不要见见他!”刘三吾提议道:“或许陛下会很喜欢他。”

朱元璋心里道,咱的大孙咱肯定会喜欢他了,此事还用你来讲给我,昨晚咱也不在啊,听你这个老家伙说说大孙捉旱魃的事,怎么就这么不舒坦。

“陛下?”刘三吾伸了伸脖子:“您要不要见见国子监监生周乾。”

“不用见。没有咱的旨意,你不许将他带进宫来,可记下了。”朱元璋吩咐刘三吾。

刘三吾点头:“陛下,臣还有一事要与陛下说。”

“讲!”

朱元璋坐好,示意刘三吾也坐。

翰林院中,刘三吾可以说是最德高望重的,在宫里也是朱元璋身边能说话顶用的文臣之一。

“周乾与臣说了以工代赈的利与弊之事,或许可以将军士拨出百人去沿江助百姓救灾。沿江各地的卫所兵,都可以挑出来一些。”

朱元璋抬了抬手道:“这事你说了不行,咱让人给你备纸和笔,你且详细写下来,咱待会儿让刑部,工部这些来商议下,听听他们的意见。”

刘三吾道:“臣遵旨。”

“你去,将此事告诉太子,说说昨晚村民请道士抓旱魃的事,让他也听一听。”

面对朱元璋这个奇怪的旨意,刘三吾点点头,整了整衣袍,向文华殿方向而去。

刘三吾快到文华殿时,正巧和面色潮红的太子妃吕氏碰见,他忙向吕氏见礼:“臣刘三吾,见过太子妃。”

“刘学士来的这般早呀。”吕氏提了提衣裙道:“太子殿下刚起,你过会儿再去。”

“是。”

吕氏知道刘三吾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便没了平日里的傲气,又闲聊了几句,得知是关于沿江大旱的事,便留了个心眼。

最新小说: 穿越从箭术开始修行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