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 > 来自角落的潜伏者 > 第五十五章 特殊

第五十五章 特殊(1 / 1)

“然后你们就再也不联系了?”莫云晚不可置信,甚至有些想要把陆遥开除“厚脸皮”的行列当中。因为这么点事就做出这么大的反应,以致于疏远了自己一个相当亲近的朋友,实在是连莫云晚都很觉得费解的一件事。

当然,她其实也不算有什么亲近的朋友,起码在她自己看来,最多也不过是熟人——用这样的标准算起来其实也意外的不少。

陆遥垂头丧气。

当然这不是因为一句话造成的小学生一般的绝交,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巨大的冲击以后,陆遥灰溜溜的就乘车回了家,随后每次被拉去打游戏就想起这种尴尬的场面。

她本就不是太过喜爱单一的一场比赛,那段时间玩得多也是因为要帮于宣仪以及其他的队友“变相追星”,原来也和于宣仪报备过比赛结束后自己可能会玩一些主机游戏的近期发售的新作——为了训练忍痛割舍的那些部分。

于宣仪也早就表示理解,因此比赛结束后的几天,她都善意的并没有在组排时叫上陆遥。只是一周以后恰巧队伍里缺个上单,于宣仪估摸着日子差不多,也就再把她叫上了。

但总也维持不了多久。

网络上的关系总是虚无缥缈,一个人联系不上一次就有联系不上的第二次,久而久之,就鲜少再有联系了。先是陆遥渐渐只在被叫到的时候上线,再是于宣仪的学业和生活骤然忙碌,两相叠加,两人也就这么的从联系减少到断了联系。

没有什么太过于激动人心的场面——最五彩斑斓的或许是陆遥自己本身就如同调色盘一样颜色繁复的内心世界的波动。

直到现在的重逢。

只是回想起来,陆遥还是依稀觉得这种事态的发展并不自然。也许自己真的因为欺骗了朋友被直白揭穿的冲击而不由自主的产生了疏远的态度——但究竟是怎么样,连她自己都讲不清楚。

剪不断理还乱,或许有的事也没必要搞得过于清晰。

“那你为什么会认定,于宣仪一定就不是黎明?”

梁安问出了最为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名警员,陆遥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产生这样的怀疑,但又并没有表露出任何感性情绪所伴随的冲动,但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如实提供所有的结果。也就是说,她心中有一杆秤,让自己确信这一个结论,但达成这个结论的“标准砝码”却又不能轻易的对人言明——按照之前的推论,就是属于不太确切的虚浮证据。

“老大说的没错,我不能完全肯定,但我又很有把握……怎么说呢……”陆遥纠结于表达的方式,因此皱起了眉头,“那个时候我和于宣仪讨论过有关的事件。她不知道我是警校生,但知道我对这些事感兴趣。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经常和我聊起来这些。”

她用的词是经常。

莫云晚一挑眉:“夜深人静?”

“姐,你不懂。”陆遥摇摇头,“我们聊天的时候都是在打游戏,白天一个个都有课,时间死活对不上是常有的事。晚上时间充裕一些,玩久了精力也不太集中在游戏上,打着无聊了聊聊天很正常。”

她又话锋一转:“总而言之,你们也应该可以听得出来,在我的角度上她确实很聪明,而且喜欢思考。我本来听有关黎明的案子都只是凑热闹,大部分细节的推断第一次都是听她讲出来的。后来接到类似的案子,我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情况都和她根据网上爆料推断出的结果的时候也很惊讶。因为结论很大程度是一致的,甚至有那么一点与她相异的警方结论,就我个人的感觉还是她的推断更符合现场的情况。”

“所以,你的意思是于宣仪很关注黎明有关的信息?如果她是凶手本人,和一个陌生的网友谈论这么多关于自己犯下案子的事情,还折腾的半真半假,确实令人难以想象。”莫云晚又开始了她惯例的阴谋论,兴奋的舔了舔嘴唇,“当然,如果这一切是她的阴谋,她其实知道陆遥是警校高材生的身份,预料到了小陆几年后会给自己作证……那就更好玩了。”

“当然,还不只是这样。”陆遥忽略了莫云晚的发散思维,继续说道,“最主要的是我说的线下赛的那几天。我记得很清楚,总共两天,第一天夜里碰巧又有黎明杀人的消息被公布。刚好那时候我们吃完火锅——庆祝胜利的那种。她看到以后又找我单独讨论……”

梁安还以为她低头冥思是要讲什么重要的讨论内容,又听见陆遥委屈道

“我后来复盘了好几次,觉得最有可能让我露馅的就是那个时候。毕竟那时候我说了好几句话,还和于宣仪待在一个房间里,确实很有可能暴露。”

她还在对此耿耿于怀。

“重点呢?”莫云晚敲了敲桌子。

“然后我后来去查了案件时间,大概就在那个比赛的五天前。那几天下午和晚上我都陪着那些打了鸡血的家伙在打找朋友约的模拟训练赛。和那起案件的死亡推定时间相当相近。”陆遥斩钉截铁,“所以我才推断,于宣仪并没有真正犯案的可能性。她是需要一直开麦的指挥,声音和操作都难以造假——但相应的,我也缺少有关的对局记录,不能用实际手段排除伪造的可能性。虽然当时的案子有一个没发现凶手但存在的推论,但我看了现场的资料,也认为死亡时间应当不存在伪造的可能。”

显然,在产生第一直觉以后,陆遥自己也在没有告知同伴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番调查和研究。但还是由于不能成为“决定性的证据”,才选择在这个情境下不必多说的自我结论。

陆遥袒露一个设想——于宣仪不是黎明,但她确实表现出一定程度与黎明相关的地方,这样是不是可以把时间和地点相近的双尸案件和剧场案联系在一起,既然第一起案件的另一位凶手很可能对黎明有其他目击的情况,也可能因为这件事将伊唯误认为黎明,才有了剧场案的发生。也就是说,于宣仪和黎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同点,让凶手把两人联系在了一起。而根据陆遥不负责任的推断,预告函的遣词造句和把警官的位置安排在“黎明”的身边的举动代表凶手其实不希望心目中的黎明遭到无端罪名的诬陷,留下不在场证明的余地,但案件时间的设计又代表这位凶手希望对犯罪嫌疑人的掌握停留在于宣仪的身上。这两种设计是有些矛盾的,但说得通,代表犯人既想让警官调查这位莫须有的黎明,又不想让她承担多余的罪责。这种态度是矛盾而合理的——因为这位凶手对黎明持有相当程度的同情和狂热,但又一定程度上希望她踉跄入狱。

梁安赞同了这个结论,同时出言询问陆遥内心的壁障。暴露梁江分头行动的另一个目的,让梁安亲自解决陆遥这一层心理障碍。

说开以后,陆遥问于宣仪最近是否有什么其他的异常事件,于宣仪觉得奇怪,还调侃反问陆遥是不是觉得她是多灾多难的体质。但放下电话以后,又想起了自己那个奇怪的梦境,百思不得其解。

至此,双尸案和剧院案告一段落。出现多个调查方向和剩余的疑点。

“那有关于你最新的推论。你又是怎么得出来的?”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相貌——这是陆遥个人给出的答案。

黎明或许和于宣仪长相相似,以致于她被错认为一系列案件的凶手,被摆到了台面上。

“我承认,于宣仪的很多特征都和黎明表现出来的特征有共同点。”陆遥眯了眯眼,“这是让我非常意外的发现,因为我从一开始感性的角度就并不觉得那个热衷于和我讨论黎明案件的人是黎明本人。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这些相似并不是巧合。”

当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选项,剩下的也许显得更为夸张,但比起“不可能”,还是会成为最后的那一个夸张的答案。

长相相似,性情相似,连天生的“技能加点”都非常相像。

“亲缘关系。”

梁安替她作答,同时有些感慨。

但作为从不会让自己毫无准备的人,陆遥也并没有止步于此。

“于宣仪天性淡泊,总共只有一个同居的室友在身旁,但也不喜欢向人倾诉或者表露情感。平常的个性甚至堪称孤僻,在资料上又是独生子女。但这样的人,却会在游戏中主动的组织队伍,拥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我仔细回想后发现,这是有些不符合常理的。”

一个人喜好孤独,却异常善于社交。这是何等奇特的搭配?

她依旧与众不同。

“我调查了于宣仪的背景,废了点功夫调查了一些她家乡所属地的网上资料,找到了一个留档的证明文件。她是孤儿院里出来的孩子。”

最新小说: 荒野惊悚:我的身后多一个人! 天命傀相 GB当你把他抄哭了 刚入学,就成帝王机师了? 末世战宠,暴击就给万倍奖励! 让你造概念机,这B2轰炸机是什么鬼? 奶瘾 骨科徐行婴 我跟两个外国人在酒店 女婿有劲枪枪到底第三章 妈妈女儿齐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