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巴音把旱烟袋往炕上一放,说牧仁啊,你要实在想拉琴,就去找你师傅再学几首欢快的曲子吧,整得喜庆点儿。人啊,到啥时候都不能塌了腰,特别是在外人面前,一定要把腰杆子“支棱”起来,不能蔫头耷拉脑的!
…………
包牧仁的马头琴师傅来头可不小,就是月牙河一带大名鼎鼎的“活字典”格根。“评书大师”“故事大王”之称的格根,还有着“马头琴大拿”的美誉。
“活字典”格根在学校里教的是“小三门”中的音乐,所以,每天下午最后一节基本没有他的课。快下课时,他就会走到校园内的一株大柳树下,拿起一根前头箍着铁管的木棒,准备敲响挂在树上的一口老钟。他这一棒子下去,老钟嗡鸣,学生就可以放学了,所以,格根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和他这份活儿也有一些关联。
格根有些犹豫,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手中的棒子却停住了。
在当时的年代里,农村人中有一块手表确实是比较奢侈的了。然而,对于格根来说,奢侈的还不止这些……
“活字典”绝对是传奇人物。他的个人生活在当时的月牙河村来讲,那不仅仅是“奢侈”这个词儿就能盖住的,简直就是奢华,让所有来他家听评书的人和了解他的人都羡慕不已、自愧不如。
首先,是极具“领地意识”的个人空间。“活字典”家的住房空间不是很大,南北两铺炕,南炕靠窗户,是东西通长的。挨着北窗户的北炕是半截儿,有一侧砌起来不到一米高的小火墙,火墙外侧就是空地儿了。这铺北炕,是“活字典”专有的。就算是他媳妇马明艳,除了晚上睡觉,其他时间如果不是因为收拾卫生,都很少可以抢占的。南面的炕是孩子们的,孩子小时,“活字典”就让马明艳住在南炕带孩子,绝对不能把孩子拿到北炕来玩儿。所以,来听评书的村里人,更是连北炕的边儿都不许摸一下,不然,惹得“活字典”是真生气了,甚至毫不留情地把“侵犯”他的人清场。
其次,是极具“自私精神”的“小灶儿”伙食。“活字典”在用餐上最讲究,总是自己单独一个小桌儿在北炕吃,而且顿顿是“小灶儿”,家里有啥好吃的、好喝的得先可他来。马明艳和两个孩子都在南炕吃,不许和他同桌而食。就算家里来了客人,就只是他和客人在北炕吃,家里其他成员都没有这个待遇。“活字典”吃饭时的位置是非常明确的,必须是——面南背北!
最后,是极具“男子主义”的霸道地位。不知道是什么魔力,“活字典”的媳妇马明艳对丈夫是逆来顺受,并无半点儿怨言。对于他的古怪,家里人都习惯了,村子里的人都是见怪不怪了,时不时在聊天中还流露出羡慕、嫉妒的意思来。这让“活字典”更加受用,坚定了他“发扬”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活字典”很骄傲。他的媳妇、孩子骄傲不骄傲就没有人知道了。
就是这样一个古板而讲究的人,敲钟这事儿上能稀里糊涂吗?“活字典”格根绝对不会含糊,不会早一秒,不会晚一秒。
倒记时开始了——“活字典”盯着手表,右手突然用力,“当——”的一声,钟响了,声音悠悠长长,在耳朵眼儿里嗡嗡地打着转儿。有好奇的老师和学生已经看了“活字典”半天了,这回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
“当、当、当——”
放学的钟声相比上学的钟声,好像有着格外的穿透力。急切盼着“逃离牢笼”的学生没等老师吩咐,就已经开始收拾书包,盯着门口跃跃欲试了。
“活字典”格根捋了捋颏下的山羊胡,同样笑眯眯地盯着各班级的门口儿,他等着欣赏小鸟们破笼而出的喜悦。
袁振富不紧不慢地说今天的作业就是把前阵子学的所有古诗都重新背一背,明天我挨个儿检查!谁要是背不顺溜儿、有卡壳儿的地方,哼——后果是知道的!绝不轻饶——放学!
此令下达,学生们“小毛驴儿”的本性立即表现出来了,一个个脱了缰似的争先恐后地往外跑。
挨训挨剋被罚站,成了阿来夫的家常便饭。他却不以为耻,全班的学生都关注着自己,反而觉得在同学面前还挺英雄。这可能是一些淘气学生的典型心理吧。又挨罚靠墙站了一节课的阿来夫,放学的诱惑力可太大了,他焦急地看着老师。
袁振富接着大声说阿来夫留下来搞卫生,今天的值日生都先回去吧。
“噢——”几个值日生可乐坏了,把手中的笤帚赶紧扔给阿来夫,抓起书包就跑。当然,都不忘给阿来夫做个鬼脸儿。
李三福故意趴在阿来夫的耳边儿说此言甚善,正合吾意!
阿来夫咬牙切齿,却不敢发作。
学生们一阵风般就撤退了,教室里只剩下袁振富与阿来夫两个人。袁振富坐在讲桌前批改作业,没空搭理阿来夫,而阿来夫极不情愿地拿起笤帚开始扫地。
阿来夫在家里,几乎不做任何家务,有时其其格看不下去了,让他去扫扫地,他就里挑外蹶的。
莎林娜上前就会抢过笤帚,说你瞅你扫的,像秃老婆画眉似的!以后不用你干啊!其其格,阿来夫不会干,你别再支使他了。
阿来夫偷偷地笑,故意挤眉弄眼地气姐姐。
其其格在一旁嘟囔不会干不会学吗?吃饭拿筷子咋都能学会呢?你们就惯着他吧……
本来在家就不怎么干活儿,再加上回家心切情绪不佳,阿来夫就把个教室扫得乌烟瘴气。
袁振富坐不住了,连连咳嗽,忙说你这是扬灰呢吧?行啦,行啦。不用你扫了,赶紧回家吧。
阿来夫赶紧一扔笤帚,拎起书包就跑。袁振富嘱咐道要把这些天学的古诗都背会,不许偷工减料!
“知道——啦——”阿来夫说“啦”的时候,人已经离开教室十多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