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两百余名宋军皇城司亲从官密集列阵于桥面,长矛如林,玄甲耀日,朱旗绛天。
但金军铁骑依旧策马纵横,堵墙而进,誓要再次重演踏破宋朝万里河山,将所有宋军碾为齑粉的辉煌。
金军铁骑有骄狂的资本,即便宋朝君臣都知晓,“虏专尚骑”。
金国的核心部队,嫡系女真人,都编成了骑兵。所以能够入选这支骑兵的每个士卒,都是材必健疾,力迈伦等,能驰骑而善射,敢犯强敌,乱大众者。
不仅士卒骁勇善战,而且金军骑兵装备极为精良,兵皆重铠甲,披双重铁兜鍪,鍪极坚,止露两目。
所以金军与宋军的战事,像极了同时期欧洲中世纪的骑士老爷冲击士气低落的农奴部队。怎么可能不百战百胜?
率领这支精锐骑兵的是粘罕帐下千户国禄,这位千户一向以作战豪勇,大胆敢战而著称。
历史上国禄先后试图猥亵朱妃、朱皇后,随后更大胆的与嬛嬛帝姬同骑一马。
其性格就是大胆莽撞,见到宋军列阵,完全未放在心上。大吼道“南蛮子都是一群软甲骨头,冲过去,将他们统统杀光。再冲进内城,冲进皇宫,随便蹂躏他们娇嫩的帝姬!”
双方临近,铁蹄轰鸣,金人冲锋之势更加迅猛,一往无前。
正在御守桥头的皇城司亲从官纷纷深吸一口气,站姿立定,挺起长枪,一排排寒光凛冽的长枪耸立如林。
王宗灌在后方大吼一声“弓弩上弦!”
随着命令下达,宋军箭阵再一次布置完成,一排排神臂弓被端平,数百副长弓被引如满月,密集的箭矢在飘飘洒洒的雪花下折射出森寒的光芒。
雪花飘起,这场战事就不能再拖延许久,胜负全系于这一战了!
随着金军抵近,此刻时间仿佛被延缓,宋军已经能闻到金人身上那刺鼻的骚腥气息,金人重骑兵也能清晰的看到宋军惊恐的表情,一切都那么清晰,分毫毕现。
直到一声怒吼,打破了这交战前恐怖的寂静。
“放箭!”
下一刻,宋军阵中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中马则贯马腹,中人则穿重铠。
金军甚至还未能靠近保康门桥,便遭受重创,十余名最勇敢善战的重骑兵直接被射倒,金军冲锋的气势为之一滞。
但以为这种程度的伤亡便能遏制金军冲锋,那就完全是痴心妄想了。
抗金名将吴璘总结的金军四大优势“曰骑兵,曰坚韧,曰重甲,曰弓矢”。
这支骑兵的坚韧程度,远超这个时代其他军队无数。金军中甚至直言“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
所以在遭受一轮弩箭后,金军一边重整队形,一边向宋军继续发起冲锋。
“弓箭手放箭!”
金军冲锋不停,宋军的箭阵同样不息,大量弓手齐射,箭如飞蝗。弓箭的杀伤力虽然不如神臂弓,能直接贯彻金人。但大量破甲锥射入金人胸腹之间,入体数寸,同样致命。
金人铁骑一批一批的倒下,国禄怒火中烧,双眼一片血红,怒吼道“冲!冲!冲过去!不准这群南蛮子投降,把他们统统碾碎,蹂虐致死!”
“防御!稳住阵脚!”金军抵近,吴革同样大喝一声。
雄壮魁梧的皇城司亲从官列阵严整,密密麻麻的长矛耸立,宋军在桥面上扎稳阵型,仿佛一道厚重的钢铁长城。
下一刻,金军铁骑横击而至,战马悲鸣,长枪崩折,两军相撞,仿佛天崩地裂。
但是接下来的一幕,让整个东京城都陷入了欢呼。
宋军厚实的军阵在此刻就是屹立不倒的钢铁壁垒,数百名身披重铠,密集列阵的皇城司亲从官,阵型厚达十数丈,比长城还要厚实,完全不是任何血肉之躯能够撼动的。
金军十几名骑兵撞上宋军矛阵,仿佛战马一头撞上了长城城墙。
在冷兵器时代,无论哪个国家,骑兵的阵型一定要比步兵稀疏。如果像步兵阵型一样密集,骑兵甚至连腾挪回转的余地都没有。
而若失去了腾挪回转的余地,骑兵深陷在步兵阵中,每个人都要面对来自步兵四面八方的攻击。
便比如眼下,金军千户国禄以为一次冲击便能驱散宋朝守军。所以铁骑直接策马上桥,挤挤挨挨的堵在了桥上。
前冲不破宋军钢铁军阵,后无法回转腾击。甚至有人被直接挤落桥下,跌入冰冷坚硬的蔡河谷道。
大宋朝奉行强干弱枝,皇城司又从举国禁军中精选的精锐,终不负赵桓期望,成为此战的中流砥柱,力挽狂澜,挡住了金军的冲锋之势。
金军铁骑被拦在桥头,宋军立即开始发起反击。
两翼弓弩齐射,矢石如雨,拥挤在桥面上的金国铁骑毫无闪避余地,局面近乎一场屠杀。死去的金军身上甚至密布各个方向的箭矢,大量战马倒伏在地,身上插着断箭残矛。
淅淅沥沥的血水汇聚成河,不断从桥面两岸流落河中,桥墩甚至被染成了血红,远方遥望此地的东京军民,都能看到保康门桥下一片血红。
“官家!官家!大胜!我军大胜!”带御器械汪宗沔第一时间跑到赵桓身后兴奋的汇报。
闻言赵桓终于停止了锤鼓的双臂,呻吟一声,只感觉双臂酸痛,仿佛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汪宗沔连忙上前,从赵桓手中接过鼓槌,扶着赵桓转身看向远方。
天边残阳如血,空中雪花飘扬,而在东京城内,数十名金军铁骑全身染血,身形狼狈的向后方逃窜。
在骑兵之后,大量攻城的金军步兵逃得溃不成军,黑压压一片,遍布长街。
金军围困东京以来,时隔多日,终于再一次出现了这种狼狈溃逃的局面!
所有人都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曙光,形成了内城牢不可破的印象。
当赵桓痛苦的揉着臂膀,以为此战到此结束,要下城返回禁中,与绝代皇后耳鬓厮磨时。
城外却忽然山呼之声震动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