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三呼渡河
因为城外王孝忠等伏兵悍不畏死地发动自杀式攻击,这一日的磁州没有陷落。
宗泽也没有走下城墙。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就在城上看着他的同袍在城下酣战不休,然后被金兵的铁浮屠掩杀过去,践踏为一滩滩血肉模糊的肉泥。
城上的气氛,凝重的无以复加。宗颖原本是扶着宗泽的,此时也是感觉极度不适,匆匆跑到僻静地方呕吐起来。张益谦犹豫地看一眼宗泽,忍不住过来想要搀扶他下城。
宗泽却固执地挣脱了张益谦的好意,他还想从那些血肉不堪肉泥中努力分辨谁是王孝忠?谁是王大郎?谁是杨进?谁是李贵?这都是视他如父的袍泽兄弟啊!
他们都是忠义无双的义士,只是为磁州多挣扎出一日的存在,就要轻率地付出生命,究竟值不值?宗泽不知道。
他原本不想要这些人发动的,宁愿他们就此消散民间,苟延性命于乱世。但是,这些人却是他此前就派出去的!
自从他们接过军令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是死人了。
两千不算精锐的“精锐”义军,只凭借一腔义勇就要在城外突袭数万虎狼之师,活下来的几率实在渺茫。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似乎还挂着某种满足的笑容?
宗泽知道,他们三年前就该死了,死于那场惨烈的磁州大战。只是那一役,是他们的父兄们战死了,他们却苟活下来。
但是活着的人,也未必就真的很幸运。见惯了太多生死瞬间的他们,很多人都会看到昔日战死的袍子兄弟找他们要吃的,要穿的,要零星的钱钞花差。
还有人至天寒时,喜用篝火以自炙,呻吟独语。似这种孤独的感觉,也许是每一个经历过磁州大战的人,此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杨进有个七岁的女儿杨娃子,第一次磁州大战前,年仅四岁的她和家人在磁州过着和乐融融的日子。父亲是河北义军校尉,薪酬不算低,但也只能维持一家人的简单温饱。
那是一有闲暇,她便要到营地中探望父亲。河北义军的营地就驻扎在磁山脚下,洛水河畔。营房建设的也很宽敞,还有片菜园,种了些菜,养几只鸡鸭,日子过得也算惬意。
毕竟所谓的河北义军,此前都是些打家劫舍的绿林豪杰。他们在成为绿林豪杰之前,却大多是忠厚本分的种田人。只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活不下去了才要去铤而走险。
张所四处招安他们时,许诺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从此有田地可以耕种,能吃饱饭,一家人每天都能吃饱。冬天里还有纸袍子、纸被子帮你们御寒。
等到磁州烽火一燃,杨娃子恬静的生活,就变成没完没了的梦魇。甚至到了晚年,哪怕杨娃子已经是羽山大学的资深教授,依然会心有余悸地忆述当年的种种不堪
“父亲上阵厮杀,性命朝不保夕。母亲白天默默流泪,晚上低声啜泣。有时还会在半夜里扯开喉咙,放声号哭,眼泪几乎把屋子都淹没了。
后来还是奶奶一句话惊醒了她,你若是把眼睛哭瞎了,你的孩子怎么办?母亲勉强振作起来,但是生活,却依然罩在一片愁云惨雾里。
外面的大战一场接着一场,很多人今天还在求神拜佛保佑家中父兄安康,明日就要痛不欲生地战死的父兄们披麻戴孝。
几乎家家都有这类事情发生,我家两个叔也是那一年战死的。
磁州城外到处兵荒马乱,我们成日被关在城内,不断有敌骑过来袭扰,投射火箭,城内的百姓就被组织起来四处救火。
那时物资匮乏,很多百姓人家因为没了吃食,就要卖儿鬻女,或者就是被饿死。我们家因为父亲关系,还能去军营中领出一顿稀粥,有时一家人要凑合吃好几天。”
也就是在那时,杨娃子才知道什么叫饥饿“饥饿就像恶魔,它在腹中恣意放火,怂恿五脏六腑互相咬噬,让我们整个人都要在剧痛中天旋地转。
太祖常说说生命就像一棵树,然而饥饿的人就像一棵逐渐走向枯萎的大树,看着就十分可怕。有时又像有人强行扼住你的口鼻,你却连一点儿挣扎的力量也没有!”
后来大战结束,南北议和了。父亲也幸运回来,一家子重新团聚。那一年杨娃子才四岁,却感觉到自己的童年已经结束了。她有着四岁女孩的躯体,却再也回不去四岁时的天真。
后来,在她七岁时候,该死的金兵再次南下。太祖也在那一年的大战中失踪了一段时间,嗯嗯,这些话题就不展开谈论了。总之,她的父亲奉命出城埋伏金兵,就再也没能回来。”
说这话时,杨娃子的脸色平静。可她月色下的瞳孔,依然层层叠叠全都隐藏着恐惧。杨娃子只是童年时对战争的一段间接回忆,其实她并没有见过真正的战争。
然而对于很多见过真正战争残酷的人来说,能活到如今,他们也只欠一死而已。比如杨娃子的父亲,磁州团练使编制下的宣节校尉杨进,比如河北宣抚使宗泽。
那一日,随着金兀术的鸣金收兵,宗泽也渡过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夜晚。目睹了城外惨烈后,宗泽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失去生机。
回去帅府,宗泽就躺倒床上,开始安排后事。写给朝廷的奏折,写给安兆铭的书信,写给王彦的军令。周围的人也都在忙碌,帮着在奏折上画押,在信上用印。
邓肃被宗泽安排带着奏折去了汴京,张益谦临时接管了磁州军权。
这事比较意外,因为宗泽的儿子宗颖常居戎幕,素得士心,磁州上下其实很看好他能接替父亲守卫磁州的。
即便宗颖会因资历等等官样文章,不足以光明正大地接掌帅印。那也应该是刚刚取得怀州大捷的张所接印。无非就是放弃磁州,然后把河北宣抚司“迁”去怀州好了。
但最终结果,却是素来与张所意见抵牾的张益谦挂帅了?
宗颖受命携带宗泽写给安兆铭的书信去海州,而且你此后就在海州落足吧!宗泽长叹一声,再次把注意力转移到张益谦身上。
这样安排张益谦,无疑是因为宗泽看到了城墙上张益谦的那一丝犹豫不决。这有什么好犹豫的?无非就是献城归附,换来金兀术对磁州百姓的“仁慈”罢了。
这种事,张益谦做得,他宗泽却做不得。张益谦的军中人缘,其实比张所还差。他牵头降附,就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
换成他宗泽干这事?那还不如直接宣布大宋覆亡得了!
邓肃这人,却太书生气,因此就万万不能留他在磁州坏事。八字军的王彦也不会听张益谦调遣,所以宗泽就令王彦带领他的八字军西去河东,投效康王殿下。
但是宗泽这样的安排,却让远在海州的安宁感到十分不满。宗老爷子是一面抗金的旗帜,怎么能这样委屈地安排后事呢?
你们的传言一定有误哈。宗老爷子必须是念念不忘收复国土才对!甚至老爷子临终前也一定喊过三声“渡河”,他还想着帅军渡过洛水与金兀术死战呢。
这才是对宗老爷子一生的完美总结!安宁的意见曾经引起不少人耻笑。比如吕子曰就在嘲讽说,“安兆铭总算有了枭雄之姿,可喜可贺!”云云。
但是安宁的建议,却得到已经赶赴海州府供职的宗颖共鸣。此后大宋、大明在修史的时候,关于宗泽的临终故事,也基本采纳了宗颖对《吾父宗泽》这本回忆录的说辞。
“金人破真定,引兵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复使前置城外埋伏兵纵击,斩敌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敌暂退,泽忧心国事之不堪,乃上疏汴京官家言国家结好金人,欲以息民。卒之劫掠侵欺,靡所不至,是守和议果不足以息民也。
当时固有阿意顺旨以叨富贵者,亦有不相诡随以获罪戾者。陛下今日试观之,昔富贵者为是乎?获罪戾者为是乎?
于今刘豫叛逆,勾结金人为祸中原。而金人兵锋愈急迫,臣度京师固不可久安也。此非京东之力不可以存国家,非安兆铭执政不能救百姓水火也!
而朝廷犹自狐疑不决,以为京东之患更甚金人,安兆铭之志更迈刘豫者,比比皆是也!
或又有言朝廷当播迁东南、巴蜀之地,欲遗京师财货人口,使京东、女真两强相争,而朝廷可坐观渔利也!
此何言哉?概国事败坏于今者,皆此辈奸邪结党误国也!以臣观之,概言朝廷当播迁者,犹前言和议之可行也。今言不可迁者,犹前日言和议之不可行者也。
且京师二百年积累之基业,奈何轻弃以遗敌国乎?惟盼陛下熟思而审之,诏京东都护府入侍汴京,以安兆铭为宰执大臣,则国事可安也。
概泽数请于汴京者,前后凡二十余奏,皆为耿南仲等奸邪所抑,于是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国家忧患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也。
众皆流涕拜服曰敢不尽力!
伺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州人号恸。”《新宋史-宗泽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