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山和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科举考试完全结束了!现在他也算得上是封建社会的上流人物了!
第二天一早,李文山醒来想了想给师座送礼,就用墨条,不得罪人也不会觉得太过奢侈。
回到贡院那条街找到刘青谨,说了昨天老师分析的话,他也就听老师说的,皇权太子之争激烈,看着默不作声的刘青谨。
刘青谨沉默了一会儿,道“我想赌一赌,考了翰林院三年出馆,这样没什么影响,到时候谋个外放。”
李文山拍了拍刘青谨的肩膀道“行,选择了就走下去。”
刘青谨应道“嗯。走吧我们四个一起去拜谢师座。”
四人都收拾好之后,带着礼物一起去拜访章学士。
搭着马车,往内城西街而去,看着内城和外城就是不一样,这里出入者皆是达官贵人。
停下马车,到了之后看到一堆新科进士也是选择今天拜访,几人也随着人流进去,也不多说什么。
状元上官珵出列站前,接着大家一一跟着一起拜见章大人,感谢师座道“多谢师座,拔擢之恩。”
章学士忙对着皇宫的方向行礼,谦虚道“都是天子仁德,慧眼识英雄。”
章大人也就稍微与他们新科进士说几句,之后就借口有事,众人也就提出告辞
回去的时候挺早的,他们就接到礼部派人通知,要他们这帮新科进士要去学习下明天进宫琼林宴的仪式,几人答应下午过去。
天子赐宴庆贺,宴席设在京城城西的皇家花园“琼林苑”,俗称“琼林宴”,也称“闻喜宴”“恩荣宴”。仪鸾司,负责做好“琼林宴”筹备工作。
皇帝是不会亲自主持宴会,所以,还需要安排一些此次春闱的考官们以及品极高的高官一起陪宴。
李文山觉得吃饭还是皇帝这个大老板买单,对于他们这些新科进士就是一个恩典。
吉时前,李文山等人都参加琼林宴,仪鸾司的人给他们每个人都安排了位子。大家就是一起吃吃喝喝,顺便聊聊天,相当于吃了个同学聚会的散伙饭。
在宴会上,其实也是大臣们相看家里女孩子相看对象的地方,他已经有未婚妻了,这些跟他没关系。
李文山发现倒是很多未成婚的新进士,精神抖擞,面貌收拾的体面干净,看着这样知道他们很是重视。
没多久主官们来了,坐于上首,恭敬向皇宫方向行礼后,道“琼林宴为圣上为我们新科进士准备的接风宴,感谢陛下圣恩,皇恩浩荡。”
众进士也站立起来,齐声感谢道“皇恩浩荡,谢圣上恩。”
“接下来,本官宣布,琼林宴开始。”官举起酒杯,表演歌舞的宫廷乐队,就上场了。众人一边看歌舞一边聊天。
琼林宴”一般实行“九盏制”,九盏制每次歌舞表演宴席都是以主官举起酒杯为开始。
进士们依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就坐,状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余进士四人一席。
宴会的酒菜也是按照大家的身份来上的,上中下三等,前面两种菜品之类的多几样,大家都有鱼、羊肉、汤品等,就是少了几碗菜。
但大家都不介意,宴席开始就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距离近的进士互相间开始敬酒。
李文山夹起来吃了一口,一入口,只觉得味道的确鲜美,有种辛香之气,这就是皇宫御膳。
出了溪山书院的食堂,他就觉得最好吃的就是这皇宫御膳了。案桌上有几道菜都是热气腾腾的,吃着味道更好。
严崇明说道“探花郎,我敬你一杯。”
李文山看着是榜眼,也拿起酒杯,喝了下去道“我也敬你一杯。”
两人又给状元郎上官珵敬酒,之后和传胪温泽宗喝了一杯。
几人上前给主考官们敬酒,之后开始吃吃喝喝,很是热闹。
大家饮完前五盏以后,进入到了宴会间歇时刻,这个时候也就是赐花的时间段。皇帝的赐花,每个人都必须簪戴,相互监督,不得违抗。
李文山伸手从盘子里拿起一朵鲜花,像是刚从花园里采摘花园里采摘下,很是娇艳欲滴。
李文山看着众人都往耳边簪于幞头上,他也学着簪花。众人簪花完毕以后,向皇帝感谢其给予的恩宠。
簪花完毕,皇帝虽然不亲自参加“琼林宴”,但对于新科考生们的物质赏赐,还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进士都拿到了皇帝作的诗,其中,“诗”是皇帝亲自所作这只能小心珍藏着,又另外赠送他们儒家经典。
还有给他们之后用的上“袍”、“靴”。这些将成为他们以后的日常着装。
“笏”是笏板,也称为奏板,是大臣上朝时拿着的一块弧形板子,可以在上面记事,可以当笔记本。
李文山看着这些不就是和入职员工发放工作服和工具一样,想想也觉得挺好玩的。
众人站起来又对着皇宫方向,感谢天子恩赐。
继续吃吃喝喝,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交了不少朋友,李文山和榜眼严崇明也比原先熟悉很多。
看着场中一些进士巴结其他有家世权势的进士,李文山很是看不过眼,但还是体谅,毕竟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
吃完剩下的四盏,天色不早了,众人看着差不多了,官员也结束了宴席,他们也纷纷和官员们告辞。
宴会后,朝廷还给每位进士颁发修牌坊的银两三十两,这个是让他们衣锦还乡的时候修建牌坊。
所有进士拿到这个银两都很高兴,进士石牌坊,只要不出千年都能屹立不倒,这不仅庇护一方家族,还能够名留千古。
而且牌坊上必须写明是什么牌坊,进士牌坊可是难得。
他们这些人百年之后进祠堂,还会在族谱里留下浓重的一笔,后人都将记住他们。如果是宗族村落,碑坊立在那里,任谁都不敢小看他们。
他们这些人现在中进士,就可以在家乡那里修一座碑坊。李文山已经计划回乡后把碑坊修在,自家的祠堂外,不打算再修建在村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