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左手?这不是“暗天使”萨斯利尔的名号吗?托尔兹纳你不能因为加入过“救赎蔷薇”就明目张胆地进行盗版啊……
虽然这些名号其实也是那位“白银城造物主”从别的地方盗版来的。
不过,从这个名号,以及“信使”小姐对她弟弟的描述中看出,丹尼特最初之于“被缚之神”,也许和“暗天使”之于“白银城造物主”差不多……
都是某种作为后手的存在……也就是说,“被缚之神”对“母树”的侵袭是有所准备的?
嗯,从后面丹尼特的改变来看,我能想到的大致有三种可能。
第一,是“被缚之神”的布置起了作用,让丹尼特这个后手真正被启用……但可能性并不算大……而且,信使小姐也说,她以为那是神明,可并不是……
第二,则是这个后手被“母树”提前发现了,所以予以了处理,并将其“污染”了,所以才诞生了新的人格。不过这个可能依旧不大,1真是“母树”的手笔,他也不会立刻逃跑,甚至一口气跑到知识之神的地盘才停下脚步。
第三,则是在第二点的基础上的推论,他很可能确实被“母树”发现,并派人处理了,可在其“死”后,一个未知的存在占据了他的身体……或者也可以称为穿越者!
毕竟他给伦堡带去的种种改变,无论是现代大学模式,还是期刊影响因子制度,都太有“穿越者”特色了!
我之前就有所怀疑,现在看了这些描述,就更加确定,他就是一个在丹尼特“死”后,穿到他身上的穿越者!
不过,他一个在几百年前就死去的人,又是怎么和大帝有所关联的呢?难道是大帝发现了他在别的地方的遗物,所以打算帮他完成某个遗愿?
有这个可能啊……他也许同样看过原著,所以在遗物中给大帝留了书信,将分离“污染”的方法放在了其中,又提醒了大帝“不要登月”……
而大帝却在调查后,发现他和“知识之神”有过合作,似乎谋划了什么,所以对其产生怀疑,没有听从劝告……嗯,这和大帝之前在“封禁”里的“录像”就能对上了。
想到这里,艾布纳又翻了翻资料的最后几页,发现这位丹尼尔大师自九百二十多年的“神孽”降生,到七百多年前的二十年战争,一共在北大陆活跃了两百多年,虽然名声不显,但着实是做了不少事……
而同样看得出,那位“信使”小姐对她的“弟弟”也依旧是有些“牵挂”的,否则不会将消息搜集得那么详细……
当然,作为节制派的“天使”,祂也许还有别的目的。
“二十年战争……”看到这个时间点,艾布纳脑海中灵光一闪,似乎抓到了什么。
很快,他就反应过来,因为那位一直惦记着“源堡”的“康瓦男爵”就是在七百多年前的二十年战争中得到的爵位!
那个疑似穿越者的丹尼尔很可能和“康瓦”男爵有交集……毕竟“康瓦”男爵的日记是用《死灵之书》加密,而丹尼尔创造的纯露和《死灵之书》上记载的类似药剂思路一致……
“阿兹克先生曾说过,‘康瓦’男爵那种古怪的状态是某种实验的产物。
“该不会……其实拿他做实验的就是丹尼尔,以及其背后的‘知识之神’吧?
“而实验的目的是……分离‘污染’?!
“利用模拟来的‘三首圣堂’和‘织梦人’的核心能力,再加上男爵在那座古堡下接触到的‘混沌海’。以此研发出的一种‘分离污染’的秘术?
“恐怕还不够……知识之神和丹尼尔恐怕还利用了其他我不知道的手段或物品……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梦境迷宫塔’里遇到的那个罗塞尔……他的状态其实和‘康瓦’男爵很像啊……都是只有青年的状态,都是不断重复着某一段人生。
“嗯,只是像,本质并不相同,也许罗塞尔自己也进行了改进。
“可这个方法正如罗塞尔的留言所说,并不能完全摆脱‘污染’……所以,‘康瓦’男爵心心念念的‘源堡’其实是看过原著的丹尼尔告诉他的吧?毕竟,那确实是唯一可靠的解决污染的手段。”
一阵思索后,艾布纳渐渐捋顺了思路,但还有其他一些疑问没有解决……
比如,丹尼尔那么大费周章究竟要做什么?
比如,那位在卡尔德隆城沉眠的“死亡执政官”又究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毕竟一连串但事件里,祂似乎从没出现过,但哪里都有祂的影响在。
“康瓦”男爵是祂的后人,丹尼尔的纯露可能出自祂的书,罗塞尔进入过祂的陵寝,甚至神秘女王那么栽培简,都很大概率因为祂。
艾布纳绝不相信这是巧合!
不过,由于情报依旧不足,“拼图”无法完整,他也只能分析到这一步,不得不遗憾地转过头,将目光投向了“审判”和“节制”两位女士的方向。
而坐在上首的克莱恩这会儿也将丹尼尔的资料看完,他就没有艾布纳那么多疑问,此刻,他脑海里只有两个字“刘博!”
还真是哪里都有他啊!敢情现代大学制度是他“引进”的?我还以为是罗塞尔……
呵呵,这算是某种“穿越者”聚合效应吗?我好像总是能得到有关他的消息。
克莱恩自嘲了一声,又将注意力集中到“审判”小姐那边,因为她已经讲述完目前的处境,那三人正式开始了讨论。
“节制”小姐左掌撑着右肘,右手托着脸颊,虽没多少表情,却能看出她在认真思考。
十几秒后,她才给出建议道“镜中世界都是现实倒影,就算被封闭改造,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这是什么意思?休眨了眨眼,有听没有懂,下意识地看向了艾布纳。
而看到她这个动作,“节制”莎伦蔚蓝色的眼眸转了转,似乎想到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