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念伟回来了,宋念君上去搂住了他的脖子。
宋念伟哭笑不得的拉下她的手,眼里有笑意,“赶快把衣服穿上去吃饭了。”
宋念君快速的把薄袄穿上。
她们三个小姑娘睡一块,大家都是只脱棉袄和棉裤,所以刚刚宋念君才敢掀开被子去抱自家哥哥。
宋念君起来,发现三舅他们已经去新家吃饭了,两个孩子今天要去上学,所以要早早的去吃饭,家里就剩她和哥哥了。
洗漱好,宋念伟领着她和姥爷他们打个招呼也去新家了。
新家距离老宅有点远,兄妹俩不急不慢的走着。
宋念君紧张的看着自家哥哥,时不时的瞄他一眼,在瞄第三眼的时候,宋念伟低声笑了,侧过脸看她。
“好了,别看了,先去吃饭,吃过饭咱们再说。”
宋念君眼睛顿时亮了,握住他的手,一甩一甩的。
宋念伟摇头笑笑,真是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
今天一大早他就到家了,到家之后就被告知分家了,二舅更是把二妗子的所作所为毫无掩饰的说了一遍。
二舅的愧疚和伤痛,他都看在眼里。
他没啥好说的,在他不在家期间,妹妹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他说不出原谅二妗子的话,可也不想二舅夹在中间为难,所以只能说分家了也好。
他就是担心妹妹会再次受伤,生出轻生的念头。
可母亲告诉他,妹妹一切都好,还乐呵呵的。
他知道自妹妹自杀醒来之后整个人都变了,还是这张脸,可是性格,完全不同了。
不再自怨自艾,不再懒惰,母亲还把这几天妹妹的表现告诉了他。
他很欣慰。
不过多少还是有担心的,张大壮丑的看着都吃不下饭,二妗子明显就是来唑心他们的,就是告诉他们,妹妹只配嫁张大壮那样的人。
他怕妹妹也这样想她自己。
不过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
妹妹笑眯眯的,又蹦又跳的,牵着他的手一路往新家这边走。
两人到的时候大家都吃好了,兴邦兄妹俩要去上学了。
万月香招呼孩子过来吃饭,她就等俩孩子回来呢,刚刚都没吃。
娘仨干脆坐在地上,万月香还在说宋念君,“君君,可不能再起床这么晚了,大家都等着你吃饭,不礼貌。”
宋念君连连点头。
看闺女这么听话,万月香不好在责备她。
只说“等咱们起了房子,你想什么时候起都行,但现在咱们还和你舅舅一起吃饭,你弟弟妹妹还要上学,不能让大家等你的。”
宋念君还是点头,告诉母亲以后不会了,就是昨晚睡得晚,今早睡得又太死了。
饭后,万月香去收拾厨房,兄妹俩去了不远处谈心。
说是谈心,就是宋念伟说,宋念君听。
“念君,不管别人怎么看轻你,你都不要看轻你自己。”
宋念君点头,她知道的。
不光是大妗子和二妗子,或许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她就只配得上张大壮那样,年纪大,长得又丑,又一无是处的男人。
可她不这么认为。
“念君,我这次去县城,挣了十五块钱,我想好了,等凑够了二百块钱,带你去省城看嗓子。”
妹妹不是天生不会说话,他在县城有打听过,妹妹的嗓子很大程度上可以治好。
宋念君一怔。
哥哥,要带她去看病?
对上她感动的目光,宋念伟心里也不好受,“之前我和娘都没钱,后来把钱都给了姥姥,我和娘做不了主,但现在分家了,我挣钱很快的,这次雇主又给我介绍了一个活,是省城的,说只要我干得好,不仅能拿到粮票和布票,还能给一百块钱,就是可能要去一个月。”
一个月能挣一百块钱,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天价了。
可是这次盖房子也需要钱,还有家具要做一点,他还想给母亲和妹妹买点好吃的,这样一算下来,需要不少钱。
所以,凑够二百块钱,可能要等到明年开春,最早也得今年年底。
但是,妹妹的嗓子,他是一定要治的。
“省城的医院比咱县城的好,听说有进口的医疗器械,一定会把你的嗓子治好的。”
等妹妹能说话了,还愁找不到好男人吗?
宋念君抿紧唇,这个家给她的感动太多了,母亲和哥哥都这么爱她,让她体会到了人间真情。
想了想,她告诉哥哥最近有在跟着姥姥学手艺,主要是学绣花和医术。
宋念伟诧异,“你想当医生?”
学绣花他还能理解,女孩子都会学的,私下绣个手绢,做个鞋子,趁着天黑去黑市卖,运气好还能卖个好价钱。
可是学医,念君能学会吗?
念君小学毕业,识字不多,知识面不广,想要学医,有点难,也就只能和姥姥一样,懂得一点皮毛。
宋念君在哥哥怀疑的目光中点了点头。
是的,她要学医。
宋念伟低下头,好大一会儿才抬起来,“那就更得治嗓子了。”
宋念君笑了,她就知道,哥哥虽然不相信她能学好,但是一定会支持她的。
看见她笑,宋念伟也笑了。
此时,村委会那边喇叭响起来了,喊话的是村长万福寿。
“红旗生产大队的父老乡亲们,宣布一个重大消息!咱们村,要来知青了!”
即使是有小道消息,可听到村长亲自确认,宋念君还是激动的站了起来。
来了!
主人他真的要来了!
宋念伟也是没想到村里会来知青。
那可是城里的文化人啊!
不仅他们兄妹俩,就是家里人也激动坏了,全村都沸腾了。
“啥,咱们村要来知青了?”
“知青啊,真的假的?”
大家一个比一个激动,都从屋里跑出来。
万福寿的话还在继续,“我知道父老乡亲很激动,我也很激动!”
宋念君笑,她和大家伙都听出村长的激动了,声音都变了。
“现在大家派代表到村委会来,商量一下知青的住宿问题,九点在村委会集合。”
大喇叭收了音,村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是啊,知青来了,住哪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