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起来吧。”
李渊斜靠在榻上,睥睨着跪在地上的三人,抬手虚扶,动作随意至极。
这么多年来,老皇帝已经完全习惯了用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对待异国番邦的使臣。
在他看来,自东突厥灭亡后,大唐便再也没有平起平坐的对手,吐蕃与原来的吐谷浑的实力并无太大区别,而发生在去年的甘松岭之战就是最好的明证。
赛乳恭顿见李渊态度轻慢,心底不由生出了一股无名火。
他是个典型的吐蕃武士,内里有着强烈的强者崇拜观念。
原本他一直以为,能够开创大唐王朝的皇帝,必定是威武如天神般的大英雄……谁曾想坐在龙榻上的只是一个暮气横秋的老人,与他幻想出来的形象简直相去甚远。
不过,这赛乳恭顿亦非一个不知轻重的莽夫。
恰恰相反,他狡黠圆滑,常伪装愚钝来隐藏自己的本性,而且颇为擅长控制情绪。
收到禄东赞递来的眼神,赛乳恭顿立刻捧起一册金书,与手捧一个卷轴的桑布扎并肩膝行,一直行至御案前的台阶下方才停住身形,然后将各自的手中事物高举过顶。
李渊历经两朝风云数十载,打过交道的番邦使节数以百计,如吐蕃人这般卑躬屈膝的表现,他还是头一次见到。
心中大为受用,李渊自然也不再懈怠,连忙端坐好了身子,可未等他对近侍宦官作吩咐,那厢禄东赞已展开一张镶着金边的羊皮卷,放开嗓门唱诵道:
“我们代表吐蕃赞普,向英明神武的大唐皇帝献上吐蕃最珍贵的四宝:
第一件珍宝是黄金伞,伞可遮雨,亦可蔽日,象征大唐天威笼盖四海八荒;
第二件珍宝是万金莲,天上之华,稀有之莲,象征大唐国运绵延万年;
第三件珍宝是龙花碗,世间众生,以食为天,象征皇帝陛下乃人心所向,天命所归;
第四件珍宝是龙祥盘,吉祥嘉庆,圆盘圆满,象征大唐皇族祥和美满,福禄用无穷!”
禄东赞动作庄严,神态虔诚,仿若在向上天祷告,声调抑扬顿挫,时而浑厚低沉,时而高亢响亮,完全是在用汉语演唱一曲藏歌。
作为骨灰级的音乐发烧友,老皇帝听得如痴如醉,竟一时眯起眼睛,面上露出了享受的表情,而他的女儿明显也有些入迷了,麈尾都从手中滑落下来,还浑然不觉。
“砰!”
麈尾手柄与地板亲密接触而发出的清脆响声,让李渊和李曜父女一齐醒过神来,这时跪在台阶下的赛乳恭顿和桑布扎忙齐声道:“此乃国书与礼单,请陛下过目!”
李渊让宦官把国书和礼单取过来,粗略了浏览了几眼,就随手递给了坐在旁边的女儿。
李曜看到“通婚”二字,娥眉不由轻轻一挑。
古代的两国和亲与世家大族联姻看起来有一些相似,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家族联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共同获取利益而加强彼此的联系,哪怕是完全绑定在一起也在所不惜,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和亲则不然,和亲之事总是在有过战争冲突或难以共存的两个政权势力之间产生。
自汉高祖嫁宗室女给匈奴冒顿单于,开创华夷和亲之先河以来,并没有几次“和戎”、“和番”是单纯地为了睦邻友好。
西汉高祖及文景二帝的和亲之策,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为了一雪“白登之围”的国耻而换取积累力量的时间与时机。
即便是被历代文人学者赞誉为促使汉匈和平六十年的“昭君出塞”,也夹带了不少艺术加工的成分,真实的情况是当时汉朝军力强大,匈奴外战屡遭重创,内斗又接连不断,主动请求和亲只为苟延残喘。
“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带来的种子三百六十种……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带来的工匠三百六十行……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佛主的光芒照亮了大地……”正如后世藏地民谣里传颂的那样,在原来的时空里,文成公主入藏,为雪域高原带去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与手工业技术,吐蕃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文明的大跨越与国力的飞速提升,可唐朝作为和亲的一方又得到了什么呢?
十年后,唐朝得到了一个极具侵略性的强大对手。
当了三十年寡妇且无儿无女的文成公主好歹能够被人传颂千年,其人生结局倒也说不上差,但后来的金城公主就显然苦命多了,唐睿宗前脚才把九曲之地当作她的嫁妆赠给赤德祖赞,没多久吐蕃就以此地为跳板,派遣大论乞力徐领兵十万攻唐。
而在此后的三十年间,唐朝与吐蕃大战不下十次,一场和亲非但没能带来和平,反倒让双方数十万计的将士埋骨沙场。
至于可怜的金城公主是怎样在这种历史环境下熬完余生的,就仿佛被人刻意地忽略了,汉藏文献与民间传说里都很少提及。
起初唐朝还能把吐蕃的生存空间压缩在雪域高原上,但安氏之乱爆发后,唐军面对彪悍的吐蕃人就彻底落了下风,先失河西走廊,再失安西四镇,西域一去一千年,丝路自此走向衰败。
既然她穿越而来,并拥有了可以左右唐朝外交政策的能力,又何须牺牲掉一个花季少女的人生幸福,再犯唐太宗和唐睿宗那种弊大于利、无异于“资敌”的错误呢?
见李曜搁下国书和礼单,禄东赞适时地朗声道:“我们赞普仰慕华夏久矣,自幼学习中原的文化,遣我等使唐,乃欲与陛下冰释前嫌并结翁婿之谊,让吐蕃与大唐互为睦邻,世代友好!”
李渊下意识地看向女儿,眼神里满是询问的意思。
李曜阅罢国书,心中已然有了定计,这时看到李渊投来的目光,不由嘴角噙笑,缓缓说道:“我朝自创立以来,还从未有过和亲的先例,毕竟前朝六次和亲,却只有三十八年的国祚呢。”
李曜每次阐述观点,只要把隋朝拿出来当反面教材,总能得到李渊发自内心的认同,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
果不其然,李渊听了神色便是一凝,用非常认真的语气说道:“兹事体大,朕需要与众朝臣详细商议方可定夺。”
禄东赞刚才听闻李曜所言,便知此事不易达成,想起藏于怀中的画像,暗自叹了口气,旋即一扬袍袖,恭谨地对李渊躬身一礼,“既如此,我等就静候陛下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