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说的对,这温夫人就是心眼儿多。”
“心眼不多能做生意人?”
“嘿,你这意思是夸人呢还是损人呢?”
“事实罢了,我还说错了?”
院子里还在喝酒的几位军爷一边喝酒一边嘀咕,又嘿嘿笑着碰杯。
柳家统共就这么大点儿的地方,在堂屋里说话他们还能听不到的。
况且,他们说话又没有背着人的意思,还不就是让人听的。
午后,柳家各房都在打自己的主意,就是受了伤的柳老二也在琢磨着怎么才能从柳萍萍身上找回来,他这顿打可不能白挨。
他们在家里商议着要在柳萍萍这里“借”出多少银子来合适,老大家的回去之后就美美的倒在床上睡起了午觉,心情舒畅睡起觉来也是安稳。
她才不想要那贱人生的小兔崽子,但能让那贱人不好过,她也就勉为其难的接受好了。
怀着这样的心情睡下,没一会儿就打起了呼噜来,另一边房里的柳老大和全儿的亲娘可就没她那么好的心情,焦头烂额根本就不可能睡。
在今天之前女人并不觉得自己不是男人的正妻有什么大的问题,在这个家里还不是谁生了儿子,男人听谁的就是谁说了算吗?
这些年也都是这样过来的,也没有怎么样。
那个不下蛋的母鸡还能在这个家里,也就是因为她娘家兄弟多,但她除了占个位置屁用都没有。
现在她才知道,有那个女人在一天,就是对她们母子俩多一天的不利。
看着男人抠了半天的脑袋,女人想彻底豁出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这么多年了大姐还不能有孕,相公你现在与她和离,她娘家人就是闹破了天去也没办法。
他们不同意,也得同意。”
要说柳老大对妻子一点感情都没有是不可能的,好歹是少年夫妻,当年也是喜欢过的人。
就说这些年是闹着吵着,但每次他去妻子房里的时候妻子大多数时候还是小意温存。
真要休了她?回去,她还能嫁谁?
一想到妻子抱着他哭的模样,他还是心软。
再看面前的女人,模样身段都比妻子好,还没有妻子娘家的那些糟心事儿和人。
一时间,柳老大陷入了两难中。
可是,儿子是他亲儿子。
往后,他还要靠儿子养老。
死了,也要儿子打幡摔盆。
烦躁得厉害,柳老大起身就往外头去,眼不见为净。
柳老头也没有在家,他往村长家里去了,他是想去问问村长,究竟是不是女儿说的那样。
柳家人各自都忙着,也就是在半下午的功夫里,全村都知道了柳家女儿姑爷回来还得自己掏银子买米买菜。
就是苛待闺女,也没有这么苛待的啊?
柳家丫头带回来的那些个马车,难道还能是少了二老的?
刚收的秋粮,能没有他们一家子的口粮。
打算是二老没有,那两个兄弟还能是没有的?
再说了,姑爷一家来能住几天?
当初娶他们家姑娘的时候人家姑爷可是没少给聘礼,现在姑爷来吃几天饭都不给吃,这柳家还要脸不要?
老二家的可还有个闺女呢?以后还说不说人家了?
就是那两个小子说媳妇儿,人家女方还能不打听的?
连自己闺女都这样苛待的人家,能善待儿媳妇儿?
魏氏从镇上拿了药回来在经过村里空地的时候也听了一嘴,知道是柳家的丫头回来了,姑爷孩子都跟着回来的。
有人还特意跟她透露,还有宋彪的人护送回来的,其中一个军爷就是上次来村里送银子的那个,现在都还在柳家。
这个消息对与魏氏来说不知道好不好,但绝对是乱了她的心绪。
现在在家里,关于宋家的话她是半个子都不敢提。
丈夫能下地走路了,也能吃饭看书,只是不能握太久的笔,药也还要继续吃着。
儿子的身体也好了,但他一直都不出门。
虽然从前他也不爱出门,但那时候是一心读书,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读书上。
现在他书也不读了,文章也不做了,就成天关在屋里不出门。
魏氏跟丈夫商议着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俗话说成家立业,等他成了家说不定能振作精神。
夫妻俩在家把附近村子里的姑娘家都讨论了一遍,就没有一个能入得了他们眼的。
比起从前,他们已经把要求放得很低了,但都看不上。
后来魏氏去找了媒人,但媒人一见着是她,支支吾吾的搪塞。
她不是没脸没皮,也知道是为什么。
之后夫妻俩再一琢磨,想着儿子年岁是真的不小了,再不能拖,要不就再放低些要求。
只要是能好生过日子的,做活儿利索的,他们也能接受。
就这样,又塞了些银子给媒人,终于是有了个好消息。
夫妻俩都还觉得能接受,但颜毅不能接受,他一听说是乡下丫头,当即就不干。
没办法,魏氏也只能去跟媒人赔礼道歉。
这两个月不用吃多少药,也不用买笔墨纸砚,花销倒是少了,每月还能剩下几个子儿。
魏氏就想着,要不就给儿子买个清白人家的姑娘。
不管怎样,总要有个人来照顾儿子的。
现在家里好有些积蓄,也能买的起个人,之后儿子再去找个私塾做先生,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不一定就要考科举,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到哪里去不比泥腿子强?
这样一想,魏氏心里的不平衡和混乱又少了些。
这几天她就去媒婆那里再说说,怎么都要挑个好的来伺候她儿子。
到了晚上,温家做饭的婆子做好了饭就把饭菜送到了主子们的房里,二老的送到堂屋里。
等老大老二两家子踩着饭点儿过来,却发现竟然没有他们的饭菜。
而且,都已经吃上了。
在屋里吃是柳萍萍怕孩子们和男人再吃不饱。
没有多准备是因为她回娘家来要负责自己的饭食,没有再负责分了家的哥哥们家的饭食的道理。
“小妹,你这是什么意思,还怕我们多吃了你一口两口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