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 > 伐清 > 第五十九节 撤军

第五十九节 撤军(1 / 1)

赵良栋的气愤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因为邓名用公开信对吴三桂进行羞辱,让清廷和天下的文武官吏都对吴三桂的能力产生怀疑,而且这声势一成还会对吴三桂的失败起到夸大的作用。产生这么重大的影响后,清廷不可能不追究吴三桂的罪责,以显示清廷信赏必罚的原则。对吴三桂的处罚当然会让赵良栋跟着一起倒霉,如果把吴三桂逼急了,说不定他会为了减轻罪责而把责任往赵良栋身上推。

另一方面,赵良栋很担忧云南的局面。清军遭受这个重大挫折后,人心士气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个时候吴三桂若受到责备或者降职处理的话,很容易让云南清军的失败感变得更强烈。纵观全局,赵良栋认为吴三桂这次进攻云贵的工作完成得相当出se,昆明这次的大乱固然有吴三桂和赵良栋麻痹大意的问题,但也有其他偶然因素,完全归罪吴三桂不合适也没有必要。

赵良栋投到阿济格军中后没有几年就因为功劳抬旗,他对八旗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满清的节节胜利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以赵良栋看来,李定国只差一口气了,现在清廷的当务之急就是迅速给昆明派来支援,特别是云南清军急需的粮草,不惜一切代价从两广、贵州等地火速发来。同时不要追究吴三桂的责任——当然也不要追究自己的,安抚西南清军的情绪,给李定国以最后一击。

吴三桂则显得比赵良栋平静得多。当他听说邓名诈传“便宜行事”的命令就有些惊讶,觉得这小子年纪不大手段却蛮狠辣,公开信又加强了吴三桂的这个印象:如果邓名写了一封得意洋洋、宣传战果的檄文,那么地方上清廷官吏的第一反应就是本能地怀疑。但邓名这封信的前半截只是寥寥数语,说诸多行动都是他主持的,对战果一字未提,后半截又暗示这些行动都大获成功,让接到信的人生出好奇、探究之心。

“信封上都写明了叫‘公开信’,此人并非有意欺瞒,确实是我没有多想。”吴三桂看上去一副心平气和的模样。邓名写的东西内容如此惊人,广泛传播开一点也不奇怪。此外就算没有传播到民间,仅仅为官场知晓,对吴三桂来说也够糟的了:“有了昆明的前车之鉴,我还对他如此掉以轻心,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吴三桂觉得从军事上看,云南的战局已经变得难以挽回,如果想减少损失,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放弃云南,让大军返回贵州就食。当然离开以前要对云南进行彻底的破坏,凡是不愿意迁走的百姓都要当作敌人对待,这样云南就会失去供养明军的能力。清军在贵州养jing蓄锐几年,再次出击云南,可以把明军再次打垮。

不过军事角度不是看问题的唯一角度。这次远征云贵前,清廷一再对吴三桂表示,只要能够消灭永历朝廷,将来云贵就交给他打理,让他成为类似朝鲜王的藩王。军事行动进展顺利的时候,清廷更是多次重申这个奖赏,让吴三桂再接再厉,早点把他应得的藩王领土拿到手。

因此对于云南、贵州的地盘,吴三桂已经是看成了自己财产,永历和李定国就是和他争夺家产的敌人。这期间永历朝廷还来过说客,想用“兔死狗烹”的理由劝说吴三桂“养南明自重”,但吴三桂对这些说客不屑一顾。首先,清廷的信用是不错的,而且这份赏赐吴三桂要和很多汉人将领分享,他觉得清廷不会一口气得罪西南众多将领;其次,永历和李定国只要还活着,就会不断地sao扰云南,为了这次远征清廷已经拿出了很多资源,以后对永历和李定国的征讨主要靠云贵出力,在已经把云贵视为自己所有的吴三桂眼里,养南明就是要自己掏腰包而无法从清廷那边要到更多的军费,这种亏本的买卖吴三桂是肯定不干的。

正是因为这种心态,之前吴三桂一直希望尽快解决南明问题。攻破昆明后,吴三桂已经设法把两广的援军轰走了,他不希望这些肯定要离开云贵的客军继续呆在他未来的土地上白吃白喝,吴三桂也料定他们不会善待地方百姓。也确实正如吴三桂所料,那些将来会和吴三桂分享云贵地盘的将领对地方民生最关心,军纪也最好,而那些肯定会离开的客军则大肆劫掠地方。军纪最差的两广援军一路祸害地方,在被吴三桂轰走后还顺手把归途上的云南百姓都强行掳走,吴三桂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的主人耿继茂的授意。

还有赵良栋等人率领的客军,吴三桂同样满心盼望这些军队尽早离开云贵,永历朝廷被消灭了,赵良栋之流的客军也就没有理由继续呆在云南不走了。直到昆明大火前,吴三桂和赵良栋的目标还很一致,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要消灭永历和李定国。不仅仅如此,吴三桂还在筹备针对水西安氏的军事行动,多方施加压力,定要逼得安氏起兵响应残明和李定国。吴三桂已经打定主意,要一劳永逸地把这些盘踞在云贵上千年的土司都剿灭了,确保自己将来会是这片领土的唯一主人。

不过这几天吴三桂对是否立刻消灭永历朝廷和李定国变得犹豫起来。他估计清廷会因为昆明大火而责罚自己,但这个责罚到底会有多重?经过仔细斟酌,吴三桂发现自己可能不会有多大事,他不信清廷会剥夺自己一切权利职务,吴三桂是十几年前献山海关给清廷的大功臣,有这个功劳在,清廷就不可能过重地处罚自己,更不用说吴三桂还有军队部下。只要兵权在握,加上当年献山海关的旧功,吴三桂就算被问罪也不会太惨,不会没有翻身的余地。

但许诺的云贵封国是不是都能保住就不敢说了。自孔有德、尼堪之死以后,昆明大火是清廷最大的一次失败,吴三桂觉得清廷在盛怒之下说不定就会剥夺自己的藩国,或者从云贵两省封地中减去一省,如果这样,那吴三桂拼命攻打永历和李定国又是图什么呢?

前两天吴三桂还在犹豫,他有两个选择,或者寄希望于清廷不会剥夺藩国或是减少封地,隐瞒罪责保住西南大军统帅位置,继续讨伐永历朝廷;或者以退为进,先把所有的罪责扛下来,等清廷气消了,感觉永历朝廷非吴三桂出马不能讨灭因而重申云贵的封赏时,再出力讨伐永历朝廷,才符合吴三桂的最大利益。可是他又担心万一自己后退了,其他人把永历朝廷平了,那么藩王的位置就落到别人口袋中了。

但邓名的这封公开信让吴三桂不用继续彷徨了,事情已经不可能大事化小,吴三桂此时已经在盘算自己的“以退为进”应该退到哪一步为合适。唯一要筹划的就是,在他韬光养晦的时候,一定要竭尽全力保证其他人无法把永历朝廷给灭了,这样清廷就迟早还得重提给自己的藩王奖赏。

当然这份心思吴三桂不打算对赵良栋这条满清的忠犬明言。从军事上讲,从云南撤退时应该进行焦土政策,杀光不肯撤退的百姓,焚烧一切搬运不走的物资和设施,就像吴三桂打算对建昌做的一样。只是吴三桂还在筹划着未来把云南纳入囊中,在云南进行焦土政策就等于烧自己的家产,吴三桂还是宁可留给李定国——只要将来再拿回来就好了,反正李定国同样是不会在云南进行焦土抵抗的。

见吴三桂不支持,赵良栋一个人骂邓名也骂得没意思,就把话题转回到军事上:“末将认为应该从速从贵州和两广要粮,尽快平定省内的乱事。”

“再有五天,大军就要断粮了。”吴三桂对迅速消灭李定国已经失去兴趣了,如果后者有被别人消灭的可能,甚至很难说吴三桂会干些什么:“就是把贵州的粮食调过来也坚持不了多久。至于广东,靖南王和镇南王(尚可喜和耿继茂)会把他们的军粮借给我?”

“这期间请朝廷重开长江航运,多多地从江南征发丁壮,给我们补充粮秣。”赵良栋承认云南的清军目前很困难,但是李定国同样很困难,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还很难说谁先挺不住。

但吴三桂依旧摇头:“远水救不了近火,要是把贵州的粮秣耗尽后,江南的粮食还没有到,那西南的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大帅的意思就是撤回贵州?”赵良栋当然对吴三桂的打算非常不满,而且放弃一省土地也不是什么小罪。

但吴三桂估计清廷不会把他往死里整,在处罚有上限的情况下,把所有的罪责集中一次xing解决反倒对自己更有利:“大军先退回贵州就食,等江南粮秣到了再进攻云南又不是什么难事。”

吴三桂和赵良栋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好约定明天再议,届时把众将都召来一起研讨当前的云南军事形势。

趁着全体会议召开前,吴三桂和赵良栋各自去说服其他将领,没有了另外一个死心塌地忠于清廷的洪承畴的支援,赵良栋的工作非常不顺利,几乎找不到支持自己的同盟军。而吴三桂不同,他的嫡系与他有共同的利益。吴三桂不愿意用嫡系去拼命,他们自己也不愿意在看不到回报前就把赖以在乱世谋利的本钱花光;就是非嫡系中那些想留在云贵的,也纷纷赞成吴三桂的意见:现在支持吴三桂将来就能指望得到吴三桂的回报,吴三桂不想把老本拼光,他们也一样;还有一批人是将来要离开云南的客军,看到吴三桂都不想拼命,怎么可能指望他们拼命?

第二天的军事会议上,吴三桂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击败了孤家寡人赵良栋,后者的计划也确实没有什么说服力,洪承畴还有可能迫使两湖、两广紧急供应军粮,赵良栋却不可能有这个能力。大家一致同意在军粮彻底耗尽前动身返回贵州,甚至还有人向吴三桂建议把赵良栋留下守昆明。吴三桂可以说自己并没有彻底放弃云南,把相当一部分责任转嫁赵良栋,大家把军队和军粮都带走了,赵良栋独自留下能守住昆明才是怪事,到时候他若不肯死守也只有逃回贵阳一途。

不过吴三桂倒没有把事情做得这么绝,反正他受到的责罚肯定有上限,就是把放弃云南的责任大包大揽下来也无所谓。现在他需要赵良栋和自己在昆明大火一事上守望相助,将来再次入侵云南的时候也可能还要用到赵良栋的才能。就算不用赵良栋,也可能会需要其他客军的协助,吴三桂乐得做一个人情。

再写给清廷的上书中,吴三桂承认昆明遭到了极大的损失,军队眼看就要断粮,为了保住更多的军队,吴三桂下令云南清军暂且退向贵州。他表示西南将佐都是奉命行事,他愿意承担放弃云南这个决策的责任——既然要卖人情,干脆卖个痛快——吴三桂就是这么打算的。

十几万清军退到贵州,单靠一省是肯定养不起的。清军放弃云南后李定国多半会回来,当然声势远不能和丢失云南前相比。如果残明有卷土重来的意思,那么清廷当然不能让吴三桂自己掏腰包和明军打下去,肯定会拨给更多的粮草和军饷。

有了清廷的物资支援,吴三桂觉得自己就可以忍上一些时ri,等到清廷重新保证自己的藩王地位和云贵领地后,吴三桂就可以再次发起进攻了。先拿上清廷几年的粮饷也不无小补,算是让beijing替自己分担一些昆明大火的损失。若是清廷企图让其他将领来争夺封藩云贵的功劳,吴三桂坐镇贵阳,一定能让所有的竞争对手吃不了兜着走。

外围防御圈上的清军大多不是吴三桂嫡系亲信,吴三桂作出决定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通报那些不在昆明的亲信部队,而那些非亲信的部队自然会稍微晚一点。如果李定国没能迅速做出反应,大家应该能平安撤回,若是李定国反应迅速,有非嫡系部队断后,吴三桂的亲信将领也都能带领全军回到贵州。

……

返回建昌的路上,邓名一行走得并不算快,此时他们也不清楚昆明大火的全部战果以及对建昌军造成的影响能有多大。邓名决定慢慢走,留出时间,让消息能够先传到建昌,他本人要先观察一下冯双礼的反应再做定夺。

这段时间里,邓名除了总结经验教训,就是每天抽一点时间教周开荒、李星汉等人识字。当他们挖掘南下途中掩埋的粮食时,发现这些粮食已经被人动过,减少的数量也超过了一个人的食量,大家都很高兴,看来刘晋戈和袁象二人都平安无事。

在磨磨蹭蹭的邓名等人返回四川行都司境内以前,昆明大火的消息就像是插了翅膀,在西南大地上传播开来,一同传播开的还有邓名的公开信。早在北上的西营军队抵达建昌前,冯双礼就得知了这场事变的大概情况,并且迅速派人告知狄三喜——后者仍在和那个清军千总纠缠不休,袁象和刘晋戈目前也被狄三喜好吃好喝地供在营中。

西营北上部队的先锋此时已经踏入四川行都司境内,他们派遣来建昌的使者就奉命向冯双礼询问这个邓名的身世和履历——现在西营部队倒是相信吴三桂所说的误会了,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降而复叛,在昆明城下杀了吴三桂的人,再次投降过去估计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而且这些人对邓名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昆明大火让不少本来绝望的人又生出清军也不过如此的感觉,居然能被十几个人搅得大乱。

狄三喜接到捷报后,心里的高兴那就别提了,以前对邓名只字不提的狄三喜现在整天就把邓名挂在嘴边,和部下讲、和新投降过来的清兵讲,唯恐有人不知道洪承畴、吴三桂和赵良栋也在邓名手下吃了大亏。每次替邓名鼓吹一通后,狄三喜还忘不了加上一句:“本将当初在建昌,也曾被邓先生带着十九个人打败过。”

怎么样?十九个!比邓名用来对付昆明那三个家伙的人还要多两个。而且这几位明星运动员上场后,狄三喜突然发现能参加这场比赛似乎也不算什么丢脸的事情了,说不定自己的良将之名因此能传遍天下了——他狄三喜被邓名的重视程度和洪承畴、吴三桂还有赵良栋差不多,都是要亲自出手对付的。

美中不足的是,良将狄三喜还是没有能够攻下东川府第一座清军据点。不知道对面的营地里是不是有个打猎能手什么的,清军那边总是能猎到一头鹿之类的大型动物,前些天还打到过一头野猪。由于大部分清兵都已经向狄三喜投降,对面清军据点靠着这一只、两只的大猎物继续苟延残喘下去。而狄三喜营中要吃饭的嘴太多,主要jing力也得放在捕猎上,而不能全力去干扰对方打猎。

不过狄三喜已经不打算继续这样不死不活地拖下去,他决心借昆明大捷的东风,对清军营地发起雷霆万钧的攻势,一举结束旷ri持久的东川府攻防战。

最新小说: 穿越从箭术开始修行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