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郭镇辅的说法后,孟曾心中震惊,气息波动,久久不能平静。郭镇辅都看不透真伪,法家是善于辩伪求真的学派,法家掌院都分辨不出,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除非刘知易正修法家,否则郭镇辅不会看做。这说明,这个刘知易当真是一个奇才,小小年纪,将择善法修炼到了极致。
儒家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不修小术,只求大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修行之法中,有一个重要方法叫做择善法,就是不断学习别家长处,融入自身修为,所以儒家学子都是兼修狂人,因为兼修本身就是儒家修行的重要方法,仅次于“三省吾身”的省身法。
只是孟曾有一个巨大的疑惑“刘知易既然是儒家弟子,为何不入仁德院,却选择拜入悬壶院?”
这很奇怪,刘知易进太学,考的是医科。
郭镇辅冷哼一声“要是他自己都不知道呢?”
孟曾想了想,认为只能是这样。
虚怀若谷,是儒家修行中一个重要的心境,只有在儒家三品知天命后,才能修成这种心境。可是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虚怀若谷的心性,修行不耻下问,学习一日千里。普通人,不止是儒家,其他百家都一样,年轻之时,往往自命不凡,以我为尊,很难低下头向其他百家求学。除了天生虚谷之人,还有生而知之之人,天生怀德之人,这三人称为三大天生真儒,都是儒道天才。
儒家第一个圣人“儒”,是一个天生怀德之人,之后三代圣人,“仁”“义”“贤”都是天生虚谷之人,都悟透儒道,成为圣人。天生虚谷之人,每代都有,且最后都是修为精深的儒家大贤。
至于生而知之之人,只在传说中,圣人也没有见过。
想到这里,孟曾压下儒家又要有大贤出世的激动之情,规规矩矩朝郭镇辅躬身下拜,一揖到底。
“郭掌院公心,老夫佩服!”
孟曾当时就作揖到底。
如果郭镇辅发现之后,不告诉儒家,而是直接将这个天生虚谷的儒家天才,直接强行导引到法家,没人会知道。这样儒家就少了一个大贤,法家则多了一个大家。
孟曾当即就坐不住了,回到儒家后,马上派出儒家上舍、内舍弟子,到处找刘知易,自己还亲自去了一趟礼部,请礼部帮忙寻找。礼部是儒家的大本营,礼部官员中,小半都是太学仁德院出身,必须认他这个掌院,还有一半是外地士子,但同样认他这个儒道前辈。
刘知易是天生虚谷的儒家天才,他自己并不知道,这种情况不能耽误下去,一方面是耽误刘知易走上正确的道路,另一方面万一刘知易真的悟出了医家或者法家的真谛,入了医家、法家,或者其他家,那就悔之晚矣。对于天才来说,不能用寻常之理度之,史书上那些一朝闻道的传说可不是假的。
可是孟曾找了三天,始终没能找到刘知易。怀疑刘知易藏身岭南王府,孟曾不敢派人强闯,只能派人在王府门前盯守。也不是要他们把刘知易抓回来,而是好言交代,让他们见到刘知易后,请他回儒家。
直到昨天,终于才收到确切的消息,刘知易去了玲珑楼,参加花魁大会。很可惜,当日许多太学弟子参加花魁大会,偏偏没能看到刘知易。
花魁大会结束之后,孟曾还是没找到刘知易。刘知易明显在躲着儒家,他不知原因,特意来请教郭镇辅。
原来刘知易是害怕,担心被儒家弟子抓住论道。
……
就在外界热火朝天找他的时候,刘知易却在抱着小情人练功。
有些失望,武道修为似乎遇到了瓶颈,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让气血进一步提升。
他犹豫着,是不是要嗑药,吃几颗百牛丹,借助丹药的作用,冲破瓶颈。刘知易很犹豫,百牛丹很珍贵,他只有十颗,有些舍不得,除非有绝对的把握。他打算再等等,多试试,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再选择嗑药。
在床上修炼果然不是什么正经方法,境界低的时候能投机取巧,境界一高,单单刺激本能,都不用刻意压制,身体自己就平复了。武夫的身体,拥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武道修炼的正道还是反复搬运气血、淬炼体魄。武道就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唯有苦修才是正道。不像文道,修的是精神意志,天赋强者,可以一日千里,甚至有人一朝顿悟,就能领悟大道。不过武道有武道的好处,只要你付出汗水,总有回报。日复一日的淬炼身体,气力就日复一日的持续积累。
在王府住了一日,然后就离开了。这次直接回家,因为已经到了年底,明天就是除夕。如果不是担心儒家纠缠,刘知易早就可以回家了。回王府待了一日,跟郡主确认,门口再也没有儒家弟子盯梢之后,刘知易才大胆回家。
不止他一个人回家,还带上了岭南王的亲传弟子,自己的师姐方戎女。
方戎女也要回家过年,哪怕她家里没有爹。
借了王府的马车,跟方戎女一起回春风亭。
经过王爷多次运功条理,方戎女的武道修为已经是进士,血气旺盛。可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师弟。我想我爹了!”
“方先生还没有消息?”
方戎女点头,方先生进了荒林,从此失去音讯,岭南王搜遍岭南,都没找到他的消息。
刘知易叹道“放心,先生不会有事的。”
这种安慰苍白无力,可他实在没有好的理由。
“师弟。过了年,我要去岭南!”
这件事之前就说过,岭南王同意让她跟大军一起南下,更多的消息一直没有。不知道明年会不会真的发兵岭南。
两人说着,不久就到了十里亭,先送方戎女回家,然后才折返回自己的家。